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制定 了我國21世紀頭20年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六大”報告關于小康社會有兩層表述,一是目前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二是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準確理解,深刻領會“十六大”報告的精神,認真研究目前的小康生活和未來實現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區別和聯系,以及我州目前小康進程現狀,對加快我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大理州小康進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 了客觀科學地度量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程度,方便評價小康建設工作,國家統計局會同國 家計委和農業部等共同對小康標準進行了全面研究,根據小康的定義,制定出了邁入小康社 會門檻的三套標準,即:《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全國農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標準》和《全國城鎮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標準》。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廣泛調查 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云南的實際,也相應制定了三套既有宏觀指導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云南 小康標準》,為小康進程的監測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大理州小康進程現狀
1、全州小康總體進程現狀
按照《云南小康標準》指標體系的13個量化指標,據全州2001年500戶農 村住戶及大理市100戶城市住戶調查資料,結合全州各行業發展情況,從生活條件,生活質 量和生活環境效果三個方面進行測算,我州小康的整體實現程度為91.01%,距全面實現小康還差8.09%,可以說,我州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從各項指標的實現情況看: 在13個量化指標中,有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貧困人口比重,恩格爾系數,人均每天蛋白質攝 入量,人均住房面積,電視機普及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及中學入學率等八項指標 超過了小康標準,實現程度為100%,但還有5項指標未達到小康標準,它們分別是:①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90年不變價)2227元,與小康標準相差173元,實現程度為90.7%;②人均 年衣著消費支出(1990年不變價)96.39元,與小康標準相差8.61元,實現程度為89.3%; ③平均期望壽命69歲,與小康標準相比少1歲,實現程度為89%;④安全衛生水普及率為55% ,比小康標準少35個百分點,實現程度僅為51.3%;⑤萬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數27件,與小康標準小于等于18件/萬人的要求,超出9件/萬人,實現程度僅為40%。
2、大理州農村小康進程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理州又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自治州,農業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80%以上,小康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按照《云南省農村小康標 準》指標體系的15個量化指標,以全州500戶農村住戶調查資料測算,2001年,我州農村居民小康的總體實現程度僅為82.68%,距全面實現小康還差17.32個百分點。從分項指標看 , 已實現小康標準的指標共有8項,占指標總數的53.3%,它們分別是:基尼系數,人均每天蛋白攝入量,人均住房面積(人畜分居)及混合磚木結構比重,電視機普及率,用電戶比重,通公路行政村比重,通電話行政村比重和貧困人口比重,實現程度均超過100%。未達到小康標準的指標有7項,它們分別是:①農民人均純收入(1990年不變價)928元,與小康標準相差 172元,實現程度為78.5%;②恩格爾系數55.2%,比小康標準超出5.2個百分點,實現程度為74.4%;③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為8.5%,比小康標準少1.5個百分點,實現程 度為81%;④人均衣著年消費支出(90年不變價)33.35元,比小康標準少36.5元,實現程度僅為29.5%;⑤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7.11年,實現程度為75%;⑥安全衛生水普及率為55 %,與小康標準相差35個百分點,實現程度僅為51.3%;⑦萬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數27件,比小康標準小于等于17件/萬人,多出10件/萬人,實現程度僅為40%。
(二)大理州小康建設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全州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州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告別了貧窮,解決了溫飽,基本 實現小康,但小康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
1、從指標體系看,未達到小康標準的指標是實現難度最大的。如由于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小康核心指標農民人 均純收入增長減緩,制約著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序低,有 一技之長的農民數量少,制約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尤其關鍵的是占一半以上比例的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能解決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隨著經濟的發展,萬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數逐年上升,使這項原已達到小康標準的指標發生波動;安全衛生水普及率低,說明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環 境仍然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業基礎設施仍舊脆弱,雖然全州農村總體上已經越過了溫飽,但每當遇到大的自然災害,返貧率就會上升。
2、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一是縣市之間 小康進程的發展不平衡。大理市的整體實現程度在90%以上,祥云、賓川實現程度在80%以上 ,而漾濞、云龍、劍川實現程度僅為60%左右;二是城市、農村和貧困山區差異大。據住戶 調查資料顯示,2001年城市住戶人均可支配收入7520元,而農村住戶僅為1768元,相差3.2 5倍,因此,我州目前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
3、與全國的總體實現程度相比,差距更大。按照云南省的標準測算,我們可以說是總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但 用全國的標準衡量,2000年,全國的總體實現程度為96%,而我州2001年實現程度僅為79.5 4%,差距還較大。
二、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的聯系和區別
從人類生活的發展階段看:總 體小康和全面小康都共同處于溫飽和富裕之間,但從小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看,小康是一個相對的動態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小康的內涵會更加豐富,外延會隨之拓展,因此,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間存在著既互相區別又相互聯系的關系。我們目前達到的總體小康 , 只是越過了溫飽,邁入了小康社會的門檻。也就是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制定的用來測算小康建設進程的指標,只是進入小康社會標志的零界值。從我們大理州的情況看:雖然 我們總體上已經實現了《云南小康標準》的小康目標,但僅是一個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它是我們在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
新世紀建設的全面小康,與總體小康比較,具有兩個明顯的區別:首先是建設的范圍不一樣。上個世紀,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建設小康社會的側重點是解決溫飽,提高物質文明的水 平。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僅包括物質文明,還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以,報告中提出了“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 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其次是標準不一樣。總體小康進程監測的指標只是進入小康門檻的零界標準,在未來18年的新階段小康進程監 測中,這些指標值顯然是過低的,必須根據未來1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重新調整確定。按照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總體要求,確定相關監測指標的數值。
三、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的思考
從統計分析問題的角度看,總體小康監測指標是指邁入小康社會門檻的零界值指標。這是根據我國當時的國情和小康生活的發展階段提出來的。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具體化。如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進行科學監測,國家正在研制統一的監測方案,這里僅對其進行初步探討。
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各個 方面,在監測指標的確定上,首先要包括國家初步提出的十項指標:一是國內生產總值;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四是恩格爾系數;五是城鎮人 均住房建筑面積;六是城鎮化率;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八是大學入學率;九是每千人醫生數;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按照翻兩番的要求,我州的這些指標有的實現難 度還很大。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按此發展速度計算,到2020年,我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只能達到2000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但截至2002年止,我州也僅有18 82元,如果農村沒有幾項骨干產業支撐,再過18年,要實現這一目標,難度很大。其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中,必須考慮萬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數這一指標。因為隨著經濟社 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科技素質的提高,此項指標應該是越來越少,才能反映出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民安居樂業。但此項指標呈逐年上升的態勢,說明是今后社會發展中仍舊 值得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建議達到一定數量實行一票否決制。第三,在考慮城市小康進程的監測時,可以考慮納入以下幾個監測指標:一是每百戶居民擁有生活用小汽車數量。因為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未來18年內,可能部分城市居民會考慮買車,方便工作和出行,尤其是加入WTO后,汽車關稅降低和燃油稅改革會促進人們的購買欲望。二是 每百戶居民年外出旅游人次。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隨之變化,外出 旅游,放松身心,回歸自然正逐步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三是子女學習教育費用投入。城鎮 居民“望子成龍”心切,現階段紛紛參加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目的就是讓他們能適應將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未來18年,對子女上大學甚至出國深造的投資和貯備費用將會大幅上升 。第四,在農村這個群體中,一是應該考慮用機械化作業程度。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農戶在栽種,中耕管理及收割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是農村生產力解放 和文明進步的標志。二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當前制約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的瓶頸就是農村高中階段教育辦學規模不足,我州目前農村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僅有7.11年,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就更少,制約了農民外出務工和收入的提高,因此,只有普及農村高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窮、愚昧和落后。三是農村社 會保障率。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保障主要在城市和城鎮,農村僅存在社會救濟,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未來的18年,只有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來,讓農村居 民也能享有“老有所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四是每百戶外出務工人數。這是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的關鍵。只有把農民逐步 從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來,讓更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才能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真正縮小城鄉差別。
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處理好宏觀和微觀的關系
進入小康社會是一個分領域、分地區、有先有后的發展過程。進入新世紀,我們只是剛剛跨入小康社會歷史階段的大門,處于小康社會的初期階段。現階段我們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 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就是經濟總量雖然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水平還基本上處于生存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 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不健全,環境質量有待提高;所謂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很大。我州也存在以上問題,所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 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我州的小康建設與國家和省內先進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距。我們必須依據州情,因地制宜地搞好大理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規劃,創造性地開展好工作。
2、正確處理好城市小康與農村小康的關系
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城市全面小康建設和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中面臨的情況和問題也各不相同。在城市,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非公 有制經濟的發展及企業改制,城市下崗職工不斷增多,城市再就業和低收入群體問題也逐漸凸現,成為城鎮小康建設進程中的一大難題。在農村,由于居住分散,各地情況和發展條件參差不齊,加之,近年來由于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民收入增幅減緩,“三農”問題成為 農村經濟發展制約的瓶頸。因此,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必須要做到城鄉統籌兼顧,解決好城鄉經濟發展中的存在問題,尤其要注意解決好占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問題 。我們的小康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談不上總體的全面小康。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解決好當前存在的“三農”問題,培植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不 斷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盡量縮小城鄉差距,促使城鄉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3、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把國內生產總值到二O二O年力爭比二OOO年翻兩番,綜合國 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力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 展道路,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其中兩個奮斗目標。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小康社會建設需要經濟的大發展,在抓經濟工作時,我們必須處理好當前利益 和長遠利益的關系,避免對環境和資源的過度采伐,必須時刻注意考慮可持續發展和后代人可永續利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