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縫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取穴】正坐垂足著地,在第四、五趾縫間,當趾蹼緣的上方紋頭處取穴。
【主治病癥】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偏頭痛;
2.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
3.其它:耳鳴,耳聾,腋淋巴結炎,咳血,乳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趾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第四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中間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膚的結構疏松。趾靜脈歸流于足背靜脈弓,經足背靜脈網,外側則流向小隱靜脈。骨間背側肌位于跖骨間隙內,每條肌都起始于相鄰兩個跖骨的側面。第四骨間背側肌繞過足第四趾第一節趾骨的外側,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間肌由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
【功用】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臨床應用】
【膽絞痛】 主穴 膽囊穴 膽俞 日月 期門 肝俞 陽陵泉
配穴 肝膽氣滯者,配太沖、行間;痰熱互結者,配豐隆、俠溪;嘔吐者配內關、公孫;黃疸者配至陽;發熱者配大椎、曲池。
方義 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穴,可利膽鎮痛;膽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門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組,選取右側,以疏調肝膽氣機而止痛;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膽經之下合穴,以利膽腑。
【不寐】
主穴 百會 神門 三陰交
配穴 肝火擾心者,配行間、俠溪、風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豐隆、足三里;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腎不交者,配心俞、腎俞、太溪;心膽氣虛者,配心俞、膽俞、丘墟。
方義 督脈入絡于腦,腦為元神之府,百會位于巔頂,屬于督脈,可清頭目寧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刺之既可瀉心火,又可養心陰,為治療失眠主穴;本病又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故取三陰交健脾柔肝補腎,三穴合用,共奏寧心安神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