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
桃子回復網友:再過三個月,我們六年級的孩子們就要告別小學生活,進入初中成為一名中學生了,這是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一大轉折。家長們在高興之余,更多的是忐忑,孩子進入初中后,面臨新的學校、新的班級、新的同學、新的課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作息時間,能否在心理上、思想上、行動上盡快適應呢?為了幫助孩子順利通過這段關鍵的“過渡期”,我們家長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六年級的孩子,正處于半兒童、半青年的幼稚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己感覺不是小孩了,渴望獨立,討厭家長啰嗦,遇事想自己說了算,行為上老想裝大人。不再愿意聽父母和老師的話,自我膨脹,感覺自己特了不起。但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當前開放、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也充滿了各種不良誘惑,很容易讓孩子感染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抽煙、喝酒、打架、撒謊、拉幫結伙、威脅別人、迷戀網游等等。
有些孩子覺著小學學習生活快要結束了,經過小學五年的學習,反正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約束、規定、督促等各種法子都用盡了,再不瘋玩就沒有時間了。在學校里不再專心學習,上課穩不住,下課就亂逛,放學后也不再按時完成作業,反正快要離開“禁錮”了六年的學校了,老師也不會拿我怎么樣了。
如果家長放任自流,任其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會把這些壞習慣帶到初中,那危害可就太大了。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到了初中就懂事了,初中老師要求又嚴格,很快就會改好的。我告訴你們,那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初中學習科目多、內容難,關鍵是孩子的學習壓力加大,逆反心理更重,對你的要求根本聽不進去,不對著干就不錯了,何況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是很難改掉的。
二、了解初中與小學的變化
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開設的課程增多,由小學的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學科,到初中增加物理、化學等九門主學科。學科增多,導致作業量增多,小學每天只有語文、數學兩科的作業,半個小時左右就完成了,初中每天則至少要完成五科的作業,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
二是學習時間延長,由小學的6個小時,延長到初中的8個小時,一節課由小學的四十分鐘,延長到四十五分鐘;
三是授課方式的變化,小學老師的授課方式多以活動為主,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較低,學生學習的壓力較小。初中教師則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除要求學生識記大量的定義、原理等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是學習方法的變化,小學時學習多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到初中抽象思維訓練開始加重,由于知識量的劇增,課堂教學密度逐步加大,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像小學那樣對某個規律方法練習很多遍,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這也是孩子難適應初中生活的原因之一。
三、了解孩子上初中后成績下滑的原因
經常聽家長們說,我的孩子在小學學習不錯,怎么到了初中成績就不理想了呢?特別是到了初二兩極分化時,成績更會急劇下滑,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根據我的了解,這些孩子主要存在著如下兩個共性的問題:
1、沒有專心聽課的習慣
小學課程設置少,內容簡單,很多孩子聽課雖然并不多么專心,但每一個問題老師都會安排的大量練習反復訓練,孩子很容易掌握。不需要孩子看書鞏固,也不用預習,考試內容也較為簡單,很多孩子玩著就能考個好成績。上了初中,課堂容量加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在課堂上練習鞏固,這就要求孩子專心聽講,才能學會規律、方法,如果孩子走神,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光憑小聰明就很難掌握所學知識,隨著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逐漸增加,許多問題就會慢慢暴露出來。
2、依賴心強,沒有獨立做題的習慣
很多家長習慣指導孩子完成作業,孩子遇到難題家長講解,孩子寫完作業家長檢查糾錯,讓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不會獨立做題,遇到難題就繞著走,離開了家長的幫助,孩子就很難獨立完成作業。到了初中,課業多、難度大,五六門家庭作業擠在一起,就是家長有足夠的水平和精力,孩子的時間也不夠用啊,這些習慣家長“幫忙”完成作業的孩子成績就容易下滑。
四、給家長朋友們的幾點建議
針對孩子在初中階段暴露出的問題,建議家長朋友們抓住關鍵的這三個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適應即將到來的緊張的初中生活。
1、督促孩子專心聽課
每天孩子放學后,家長多和孩子交流課堂上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習哪些內容啦,舉了幾次手啦,有哪些收獲了。最好事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讓孩子給你當老師,模仿課堂上老師是如何講課的。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她)課堂上的表現非常感興趣,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課。
還要經常和孩子的老師取得聯系,讓老師注意孩子的課堂表現,表現好時多表揚,表現差時及時提醒,甚至適當“懲罰”。多和孩子交流專心聽課的“好處”,課下做題速度快,能盡快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效率提高了,就可以有時間多玩一會啦。
2、培養孩子專心做題
孩子做作業時,家長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打擾孩子。別忍不住一會兒送個蘋果,一會兒遞杯飲料的。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作業多時,可以把作業分解開,做完一部分休息一會兒,再專心做其余部分,一次做作業時間注意不能超過40分鐘,否則孩子太疲勞了,做題的效率會降低。
當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家長不要急于把方法告訴孩子,可以用問題提示的方法“誘導”孩子積極思考,逐步理解題意,打開孩子的解題思路,逐步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孩子做完作業后,要求孩子自己檢查,查出問題及時修改。等孩子檢查修改完后,家長再檢查,如果發現錯誤,告訴孩子錯了幾處,但不告訴孩子具體錯在那里,要求孩子自己再檢查改正。使孩子盡快由依賴性學習,向主動、獨立性學習轉變。
3、學會預習和復習
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一是每天孩子完成作業后,家長要督促孩子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問題,把看不懂的、有疑問的勾畫出來,以便上課時能專心聽講,解決疑難問題。如果孩子的新課已經結束,就督促孩子看書回憶第二天老師要復習的概念、規律、方法,提高第二天聽課的效率。
孩子寫作業前,家長先讓孩子復習當天學過的知識,把基本概念、規律記清楚了再寫作業。孩子開始寫作業時,要讓孩子把課本放起來,不能一遇到記不清的問題就查書,讓孩子逐步養成先復習后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4、督促孩子整理錯題本
對平時作業和考試中出錯的題目,家長要督促孩子及時整理到錯題本上。為了節約時間,可以直接把試卷上的題目剪下來貼上,也可以由家長幫忙把原題抄好。讓孩子先分析錯誤的原因,再寫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醒孩子經常翻看錯題本上的內容,勤鞏固、反思,以免再犯同類型的錯誤。
只要家長利用好這寶貴的三個月的時間,耐心的指導和幫助孩子,讓孩子在心理上和學習習慣上都做好充分的準備,相信孩子一定會很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