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制劑的使用
(1)使用方法:目前,微生態制劑已在人、家畜、家禽、水產養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確的使用方法,有助于充分發揮微生態制劑的作用。主要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四種:注射或浸浴生物體;用作飼料添加劑;直接加入養殖水環境;通過活體食物加入。
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實際使用中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微生態制劑的作用效果取決于眾多因素,因此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使用時一般要注意根據不同動物種類和不同的環境選用適宜的菌種,確定較為適宜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調節用量。使用前最好先活化后再施用,如用于池塘凈水的微生態制劑中的芽孢桿菌,使用前先以等量豆麩粉與之混合,加水攪拌后浸浴 3~4h,讓芽孢桿菌吸水萌發并獲得一定養分,再均勻潑灑到池塘中去,以利于這些菌再投放后迅速生長繁殖。養殖過程中都可以使用微生態制劑,但最好從苗期就開始。這時,動物腸道內菌群較少,可使施加的菌減少竟爭并迅速在腸道定植。在動物生長后期,腸道功能出現退化,使用的效果也較好。
注射或浸浴生物體:注射或浸浴的方法可以使微生態制劑直接與水產動物接觸,剌激其免疫系統,盡快發揮作用。應注意選擇合適的使用劑量和濃度,以求達到最大幅度的刺激動物的免疫機制。此法適宜于較大的動物,而對體型小的動物不好掌握劑量且操作不便,同時注射造成的機械損傷易造成病原菌感染。
用作餌料添加劑:微生態制劑作為餌料添加劑可以被動物直接吞食而發揮作用,但同時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餌料制作過程中微生物死亡或其活力和穩定性減弱,使其實際應用效果不穩定。要選擇合理的添加量,可以在臨用前將微生態制劑和餌料混合,但當所需量大時則操作不便。
直接加入養殖水環境中:水中生態環境較為復雜,施加的微生態制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微生物、藻類、溫度、各種有機物等)。水中微生物生態情況與水產養殖之間的關系和規律還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微生態制劑直接施入水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a.投入水中的微生態制劑經過一段時間后會自然消亡,因此應在養殖全過程中定期施用,使微生態制劑在水中形成優勢群落,以求發揮最佳效果。
b.微生物會隨著換水而損失,故應盡量減少換水或不換水。如確需換水,要及時補充生態制劑。
c.微生態制劑以晴天、中午投放效果最好,且用量要適當。
d.活菌生物凈水劑的作用是改良水質,提高養殖動物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 但它不能代替藥物治病。在已發生病害時再使用,只能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
e.抗生素等化學類藥物不可與微生態制劑同時使用。要使用微生態制劑,需間隔一定的時間,待藥效消失后方可使用。
(2)影響微生態制劑作用效果的因素
動物種類:動物種類不同要求微生態制劑菌種組合也不同。適于單胃動物的微生態制劑所用菌株一般為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等,而適于反芻動物的卻是真菌酵母菌。適于水產動物的有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
動物生理狀態:研究發現,動物處于外界環境變化等應激時期是活菌制劑發揮最佳作用效果的前提條件;而當宿主腸道微生物區系狀況良好時,活菌制劑的影響較小。
微生態制劑的菌株組成及其定植能力:目前,大多數飼用微生態制劑是復合微生態制劑,其所含菌株比例不同,不同配伍在消化道內的協同作用的效果不同。菌株能否在消化道內迅速定植而形成優勢種群也是影響使用效果的因素之一。
餌料成分:餌料成分對微生態制劑作用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如飼料中的微量元素、抗菌物質等對微生物菌體有破壞作用。
餌料加工方式:在制粒與膨化過程中,高溫、高壓、蒸氣均對微生物活性有顯著影響,如制粒過程可造成10%~30%孢子損失,腸桿菌可損失達90%以上, 而乳桿菌經60℃或更高溫度時幾乎全部殺滅,酵母經70℃的制粒過程中活細胞損失99%以上。
水分的影響:一般來說,微生物在干的狀態下,存活狀態較好。當水分升高, 隨時間延長,存活率降低。不同細菌對水的耐受力明顯不同,孢子型細菌耐受性最好,腸球菌、糞鏈球菌次之,乳桿菌再次之。不同乳桿菌對水穩定性也有不同。植物乳桿菌較好,嗜酸乳桿菌較差,酵母對水耐受性較好。目前市場上很多商品制劑已使用脫水劑,以延長保存時間。
溫度和pH:當保藏溫度超過30℃時,制劑活性就會受到影響,微生物產品一般要求冷藏,尤其是非孢子態微生物。除乳酸菌外,在pH低于4~4.5環境下,微生物菌體極易死亡,最適pH環境為中性。因此不應將制劑與酸化劑保存在一起,也可以將制劑在干燥前中性化。
氧化和抑菌物質:大多數微生物菌種屬于厭氧或兼性厭氧型,對氧氣耐受性較差,某些抗生素、磺胺類藥物、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預混劑、濃縮料等都屬于抑菌物質, 可使菌劑活性降低。
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劑: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劑對菌體有殺滅作用,一般不可同時使用。當腸道內有較多的病原體和無益微生物,而益生菌又不能取而代之時,國外一些學者試圖在飼喂益生素之前,用抗生素預先清理腸道以克服上述問題。
劑量:并不是用量越大越好,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科學的劑量。飼料中添加一般要求 100000000cfu/kg活菌。
保存時間:活菌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減少速度因微生物種類不同而異。以芽孢桿菌最為穩定,其次是腸球菌群中的糞鏈球菌,再次是乳桿菌,穩定性最差的是雙歧桿菌。
微生態制劑的保藏
微生態制劑多為活菌制品,其活力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有:溫度、濕度、光照、保存時間和氧環境等。在保藏過程中,菌劑中的活菌數量會不斷地減少, 其速度因不同微生物種類而異。因此,選擇適當的保藏方式尤為重要。對不同劑型的微生態制劑,采用不同的保藏方法。一般要求避光保存在5~15℃的陰暗處, 嚴防凍結和日曬。乳酸菌類最好低溫保存。有效期因產品類型和質量不同而差別很大, 一般為1年左右。通常液體微生態制劑相對穩定性較差,凍干態的活菌穩定性較好。
微生態制劑的質量控制與安全評價
嚴格的質量標準,是保證微生態制劑健康科學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R. Fuller主編的《益生菌的科學基礎》(1992)中曾提出過四個標準,即可用工業規模生產的活菌制品;在保藏和使用的條件下,能長期保持穩定和存活;能在人體腸道中存活(但不一定繁殖);對宿主動物能提供有益作用。G.W.Tannock則提出了六條標準,可簡單概括為:在腸粘膜上具有粘附和結合能力;能產生抑制病原菌的物質,并能提高宿主的免疫力;能促進宿主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或合成宿主的必需營養物;能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并經得起活菌保藏;無毒、無害;生物學特性穩定。我國學者袁佩娜(1998)也提出有關益生菌質量的4個標準,包括:安全性,即使用必須安全,無副反應;有效性,即治療有效;穩定性,即制品中活菌的生物學、遺傳學特性穩定(制品在使用貯存期間,應保持穩定的存活狀態),可接受性,即制劑的生產工藝、條件、成品的外觀、包裝、使用方法及價格都應可接受。因此,理想的微生態制劑應具備下列條件:
含一至幾種高質量的有效菌種,優良的菌種是產品質量的基礎,微生態制劑的生命力有賴于其所選菌種或菌株是否嚴格按微生態學規律精心篩選和制備的。
活菌含量高,至少應達10000000~10000000000個/g(ml) 。
保質期較長,在此期限內不應低于原初一半的活菌數。
具有良好的微生態調節或(和)其他保健功能。
制劑具有較強的抗氧、抗胃酸和抗膽汁酸功能。
盡可能添加雙歧因子類可促進外源性和內源性有益菌增殖的物質。
穩定,安全,可靠,質優價廉。
不同種類的微生態制劑質量指標有所差異,但商品性微生態制劑均應符合以下要求:
需經安全性檢驗,應是無毒的。
具有提高畜禽生產性能和防治某些疾病的作用。
必需是活菌,如芽孢桿菌類活菌1×1000000000cfu/g,而且能在畜禽腸道存活, 適應腸道復雜的環境條件并能進行新陳代謝活動。
含雜菌數不得大于1×1000cfu/g,致病性菌不得檢出。
應有混入飼料中均勻性等物理性狀,水分量不應高于8%,在高溫制粒(80℃左右)以及長期貯存(半年)時保持穩定和存活。
要對微生態制劑的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避免被其他細菌污染,還應注意所培養微生物的基因穩定性,因為自發或誘發的變異可以對微生物的益生活動產生影響,還應控制益生菌的培養物與所養殖的水生物種類型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