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菁話古董
晚明時期
明代的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朝是瓷器行業逐漸衰落的時期。15世紀建立的御用裝飾風格一直持續到明朝結束,晚明的裝飾基本上是龍紋的變化組合。直到17世紀,瓷器上的主要圖案都是龍鳳呈祥,以及雙龍逐火珠,這些圖案與蓮紋和其他形式化的裝飾相結合。晚明特定時期的瓷器最容易從其顏色而不是其裝飾風格來識別。
萬歷年德府造款青花二龍戲珠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弘治時期最著名的是白釉綠彩的器物,這些器物上的裝飾是先錐刻在素胎上的,然后在第二次燒制前填上綠彩。有幾件已知的作品在白色釉面上保留了還未填彩的刻紋。
明弘治 白釉綠彩龍紋梅瓶
大英博物館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4; fig.147)
白釉綠彩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正德,不過在正德時期,青花瓷器的數量更多。正德的青花有一種淡淡的色調,通常偏灰。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可能是伊斯蘭器型的青花瓷,上面有阿拉伯文銘文。波斯諺語和《古蘭經》的經文書寫質量差,這并不表明這些作品是為出口到中東而制作的;相反,它們顯示了正德皇帝對伊斯蘭教的高度重視,甚至到了偶爾穿上阿拉伯服裝和禁止食用豬肉的程度。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蓋盒
大英博物館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5; fig.148)
相比之下,嘉靖年間的青花瓷器因其進口的鈷料(長期以來被稱為“回青”)的強烈、鮮艷的色調而聞名。短暫的隆慶年間生產的瓷器預示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結合與之后萬歷年間的五彩器物更為聯系密切。這兩個時期的一些瓷器相當精美,但大多數瓷器都是粗胎,裝飾紋樣也相當笨拙。
明隆慶 五彩雙龍戲珠紋盤
大英博物館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6; fig.149)
明萬歷 五彩貓紋蓋盒
大英博物館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9; fig.151)
當然,景德鎮私人經營的民窯并沒有受到宮廷風格的限制,他們生產了大量的裝飾性更強的瓷器,在整個帝國出售。1620年代景德鎮失去了宮廷贊助后,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人物和山水紋裝飾很可能已經在該城市的民窯存在一段時間了。
明嘉靖 青花人物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有文獻證據表明,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的明朝,瓷器的價格很低,只有那些買不起金銀和玉器的人才會把瓷器作為餐具。景德鎮的精美陶瓷仍然只有富裕的人才能買得起,但正如柯律格(Craig Clunas)所指出的那樣,瓷器與晚明其它的雅物,如精美的絲綢和印刷書籍相比,價格仍算便宜。瓷器的低價值在1562年編寫的臭名昭著的貪官嚴嵩的財產清單中得到了生動的說明。他擁有的精美物品和古董被宮廷所沒收,而他的日常用品則被估價和出售,其中就包括了45,000件陶瓷。
晚明瓷器的低地位可能同樣適用于明較早期當時生產的瓷器,特別是景德鎮民窯生產的。但是老瓷器的地位則完全不同。萬歷年間,1606年出版的《野獲編》記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這表明在成化瓷器生產后的短短一百年間,成化瓷器已經有了很高的價格。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成化時期的瓷器顯然很快就變得價值連城了。不僅在明朝早期有大量的文學證據,如《格古要論》,表明前朝的陶瓷受到珍視,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物品本身包含了相對近期制造的瓷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帶有真正宣德款的孤品,模仿元代生產的哥窯器。哥窯現在被證明是元代的產品,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這樣,鑒賞和收藏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就顯現出來了。
明宣德 仿哥窯碗
大英博物館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7; fig.150)
晚明對古董的持續關注產生了一些可疑的做法,其中之一是關于定窯香爐。定窯是宋代的經典器物,而香爐是從真正的古代青銅器發展而來,定窯香爐這樣的器物顯然是價格驚人的物品代表,至少有兩件是已知的。然而,定窯器物雖然是御用的,但時代比宋代的復古之風要早,而且定窯也沒有模仿過青銅器型。晚明的制瓷名手及商人周丹泉就承認制作過一件。那么,宋代文人的追求決定了為特定的、見多識廣的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而到了明代中期,這似乎成了眾多陶工和更多商人欺騙那些渴望成為文人雅士之人的手段。
明 仿定窯白釉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
當代的產品繼續轉化為收藏品,這一點使得我們不太可能確定明代陶瓷的學術傳統。明代早期的單色釉瓷器在美學上的成功依賴于宋代經典器物在器型和色彩上的一些原則。不管是由于宮廷在明初對瓷器生產的壟斷,還是由于后來的明朝貴族缺乏自信來定義自己的品味并支配其表達方式,明朝的精美瓷器都關注裝飾和色彩,而不是器型和質地這些更持久的品質。在明朝,對古董的興趣和收藏非常普遍,一個朝代文人的追求可以說已經成為另一個朝代富人的習慣。在這種自覺的氛圍中,相對近期制造的精美器物,如宣德和成化的瓷器,價值不菲,而真正的古董能讓人發財。江蘇宜興制作的紫砂茶壺和通常模仿植物造型,例如荷花形的文房用具被視作更具有文人屬性,而不是晚明陶瓷,在當時受到高度重視。這兩類器物很快就出現了仿品。宜興最有名的陶工是時大彬,有他簽名的茶壺甚至在他生前的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就已經賣出高價。早在清朝初期,戲曲家和收藏家孔尚任(1648-1718)就對其收藏的一件時大彬茶壺的真假表示懷疑。
明 “時大彬”款
以上翻譯自S.J.Vainker,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1,pp.19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