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記錄(109)之故宮 武英殿陶瓷館(4)
轉自 水一月


故宮



武英殿 · 陶瓷館


早在距今約兩萬年前,我們祖先就發明了制陶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我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又創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展覽通選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從距今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到民國時期,力求反映中國陶瓷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進宮,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館……

內容鴻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哪件都不舍棄之,所以,請慢下來,且聽我慢慢道來……


南青北白

隋、唐、五代陶瓷(公元581~960年)

隋代陶瓷生產承前啟后,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方面,均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四系盤口瓶、雙聯瓶、四系罐、高足盤、魚簍式罐等,均為隋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刻劃的忍冬紋、相間排列的模印花朵與花葉紋,均屬于隋代瓷器上代表性紋飾。隋代瓷器普遍胎體較厚重,施釉不到底,流釉現象較嚴重。

唐代是中國陶瓷生產蓬勃發展時期,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態、紋飾豐富優美。陸羽《茶經》提到的當時著名瓷窯就有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邢州窯等。飲茶風俗的普及和飲酒風氣的盛行,進一步刺激了制瓷業的發展。陶瓷器已成為人們日常飲食、陳設和隨葬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更使中國陶瓷作為特產而開始大量銷往亞、非地區,成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物證。

五代時期的陶瓷繼承唐末遺風,不但胎體明顯變薄,而且更加注重器物造型的優美和裝飾工藝的精細,為宋代陶瓷生產高峰的出現奠定了工藝基礎。

承前啟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

隋代瓷器以青瓷為主,南北方均有燒造。裝飾多以簡單的刻、劃花為主,常用朵花與幾何紋或草葉紋等相間排列,組成團狀或帶狀圖案,時代特征鮮明。隋代白瓷質量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造型更加規整、胎質更顯潔白細膩、釉質愈發勻凈光亮。盤口四系瓶、雙聯瓶、高足盤等,均堪稱隋代陶瓷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造型。

壽州窯青釉刻劃蓮瓣紋四系盤口瓶

 隋(581~618年)

 高41.9cm 口徑14.5cm 底徑13.3cm 

瓶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斂,近底處外撇。肩部置4個由雙股泥條做成的豎系。內、外施青釉,外壁釉僅施到腹下部。釉面開細碎紋片。通體釉下劃花、印花裝飾。頸部、肩部均戳印圓圈紋。肩部飾兩層劃花紋飾,上為覆蓮瓣紋,下為忍冬紋。腹部飾3層劃花紋飾,上、下均為覆蓮瓣紋,中間為忍冬紋。每層紋飾之間均以弦紋相隔。從造型、胎釉和裝飾特征看,此瓶應屬于安徽淮南隋代壽州窯產品。壽州窯瓷器受限于胎土質量較差,精品不多見,此瓶堪稱壽州窯青瓷中的精品,彌足珍貴。

青釉盤口瓶

隋(581~618年)

高32.5cm 口徑7.5cm 底徑9.8cm

瓶盤口、短束頸、溜肩、橄欖形腹、圈足。內、外施青釉,外壁僅上半截施釉,釉層透明,垂流現象較嚴重。釉面開有細碎紋片。隋代青瓷基本上繼承南北朝青瓷造型風格,但又有所變化,并創造出一些新的器形。常見器物有盤口壺、雞首壺、瓶、高足盤、帶系罐、碗、尊、燈和燭臺等日常生活用具。瓶系由北朝盤口瓶演變而來,主要變化是頸變細長,腹略增大,略呈橢圓形,且有單體雙體之分。從此瓶的造型、胎質和釉質看,都具有隋代青瓷的典型風格。

 白釉杯 

 隋(581~618年)

 高9.5cm 口徑12.5cm 底徑5.1cm 

敞口、深腹、餅形實足、足墻外撇。內、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開片紋。隋代白釉碗傳世很少,完整器物更為難得。此碗胎質白細,釉色瑩潤,堪稱隋代白瓷中的精品。

洪州窯青釉刻劃蓮瓣紋兔鈕權

 隋(581~618年)

 高12cm 底徑12.7cm 

權呈鐘形。中空,平底,底心開一圓孔,平頂,頂部置一兔形鈕。外壁施青釉,施釉不到底,釉的玻璃質感較強,釉面開細碎紋片。頂部兔鈕四周刻劃蓮瓣紋;外壁近頂處戳印6個團花,間隔處刻劃豎條紋;腹部刻劃蓮瓣紋,蓮瓣內戳印花葉紋。 從造型、胎釉、紋飾等特征看,此權應為江西省豐城市隋代洪洲窯產品。

白釉魚簍式罐

隋(581~618年)

18.4cm 口徑9.8cm 底徑14.6cm

罐造型似魚簍。圓唇、短頸、溜肩、深腹、平底。胎色潔白。內、外施白釉,釉薄而勻,釉面布滿細碎開片紋。外底無釉,有后刻“元和寶用丁亥年造”款。此罐造型飽滿,給人以端莊優雅之美感,堪稱隋代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繼承北朝白瓷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又有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器物造型更加規整,釉層更加均勻,釉面更加勻凈,釉色更加潔白等。

綠釉塑貼盤龍托蓮花形帶蓋博山爐

 隋(581~618年)

 通高31cm 盤直徑18.5cm 足徑8cm 

爐敞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高柄,柄下接托盤。爐外壁刻蓮瓣紋,高柄塑貼兩條盤旋而上的盤龍,龍爪上托頂部托起爐身。爐附山形蓋,蓋面塑貼4層蓮瓣紋,每個蓮瓣均刻劃卷云紋,呈現山巒疊嶂之勢。通體施低溫鉛綠釉。博山爐,亦稱博山香爐、博山香熏等,盛行于漢、晉時期,此后亦有制作,常見青銅質和陶瓷質。相傳古時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這種爐的山形蓋因融三座仙山于一體而設計,故名“博山”,“博”乃“大”,“多”之意。

相州窯淡青釉刻弦紋雙系罐

隋(581~618年)

12.3cm 口徑3.9cm 足徑5.6cm

罐短頸、豐肩、橄欖形腹、餅形實足。肩部對稱置雙股泥條做成的豎系。內、外施淡青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紋。雙系罐是隋、唐時期流行的罐式,北方窯場幾乎都有燒造。河南安陽相州窯是北方重要窯口之一,始燒于北朝盛燒于隋代,以燒造青瓷為主,兼燒白瓷。青瓷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堅致。釉色略有差異,深者青綠,淺者淡青,釉面大都開有細碎紋片。


“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和“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


唐代,瓷器已成為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之一。飲茶風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作為茶具的文化品味。唐代瓷器生產總體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即南方以青瓷為主、北方以白瓷為主。代表當時最高制瓷工藝水平的是南方主要燒造青瓷的越窯和北方主要燒造白瓷的邢窯,唐代茶圣陸羽《茶經》形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邢窯白瓷“類銀類雪”。這兩個瓷窯的產品均造型規整、工藝精湛、釉色美觀,頗受世人青睞。

越窯 

越窯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詩中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句。今人所謂越窯,系對浙江東北部寧、紹一帶北宋以前瓷窯的統稱。越窯制瓷淵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自東漢創燒成熟青瓷后,其制瓷業不斷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發展時期和唐、五代、北宋早期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為宮廷燒造過貢瓷。所產瓷器始終以青瓷為主,漢至南朝還燒造少量黑釉瓷。唐至北宋時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窯青瓷的最高水平。越窯瓷器除了行銷全國各地以外,從唐代開始還大量外銷亞、非各國。

 越窯秘色瓷執壺 

 唐(618~907年)

 高14.2cm 口徑6.1cm 足徑7.4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淺圈足。圈足上留有五個支燒痕。頸部一側置八棱短流,另一側口、肩之間置曲柄。內、外施釉,釉色青中閃黃,釉層晶瑩透澈,釉面開細小紋片。唐代稱這種有柄有流的執壺為注子。該青釉執壺系陳萬里先生(1892~1969年)于1936年在浙江省紹興市得到,同時得到的還有一件,與這件器物幾乎完全一樣,二者均于1936年出土于浙江省紹興市唐代戶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叔文)大人墓,墓志磚上有“元和五年”紀年,元和五年即公元810年。由于出土這兩件瓷器墓葬之主人為戶部侍郎的夫人,唐代戶部侍郎的官職為正四品下,且這件越窯青釉執壺造型規整,胎釉精細,非同一般,因此,應屬于秘色瓷范疇。這件執壺被確認為秘色瓷的重要意義在于其有確切年代可考,故可作為唐代越窯秘色瓷斷代的標準器。它反映了9世紀初越窯秘色瓷的燒造水平。1954年,陳萬里先生曾將自己收藏的一批瓷器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其中包括兩件造型、釉色基本相同的 越窯 秘色瓷執壺,此為其中之一。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618~907年)

21.7cm 口徑2.3cm 足徑7.9cm

瓶足部以上呈八棱形。口微撒、細長頸、豐肩、鼓腹,腹下收斂,淺圈足。內、外施青釉,釉層薄而均勻。此瓶造型和釉色與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出土的唐代越窯秘色瓷八棱瓶近似,因此,亦屬于唐代越窯秘色瓷,代表當時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御窯秘色瓷凈瓶

 唐(618~907年)

 高22.4cm 口徑2.3cm 足徑7.3cm 

瓶口微斂、細長頸、鼓腹、淺圈足。內、外施青釉,釉層薄而均勻。所謂“秘色瓷”,系指唐至北宋時期越窯燒造的專門用來進貢朝廷的高級青瓷,因釉色青綠、臣庶不得使用,故名“秘色”。此瓶造型優美,器形完整,作工精湛,具有唐代秘色瓷的典型特征。

越窯青釉葵口碗

唐(618~907年)

4.5cm 口徑12cm 底徑5.3cm

碗五瓣葵口、深腹、淺圈足。圈足稍寬。內、外施青釉,足端無釉,留有支燒痕。外壁對應5個葵口壓出5道凹線。

 越窯青釉鏤空壸( kǔn)門硯臺 

 唐(618~907年)

高3.9cm 口徑16.6cm 足徑13.4cm 

硯面圓形略凹,與口沿相隔一道蓄墨汁用溝槽。外壁口下凹進,外撇圈足鏤有7個花瓣形壸門。內、外施青釉,釉薄而均勻,圓形研面無釉。

越窯青釉璧形底碗

唐(618~907年)

3.5cm 口徑14.4cm 足徑6.6cm

碗敞口、斜直壁、璧形底。碗內、外和外底均施青釉。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窯,白東漢開始燒造瓷器,延續燒造至宋代,其中唐、五代時期是其生產的鼎盛時期。唐代陸羽《茶經》曾評論越窯碗日:“碗,越州上。”又言:“越瓷青而茶色綠。”可見越窯所產茶碗在當時已頗受青睞。

 黃釉跳刀席紋雙系執壺 

 唐(618~907年)

 高14.2cm 口徑6.5cm 足徑9.4cm 

壺撇口、束頸、平肩、鼓腹,腹下略收斂,餅形實足。肩部一側置短流,流口平削,上刻5道弦紋,另一側口、腹之間置曲柄,肩部另外兩側對稱置雙豎系。內、外施黃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肩部刻兩道弦紋,腹部有以“跳刀”法裝飾的席紋。近足處刻劃3道弦紋。黃釉席紋執壺是唐代北方流行的酒器。此執壺造型飽滿,體態穩重,堪稱唐代執壺的代表作。


青釉腰鼓

唐(618~907年)

17cm 口徑9.8cm

鼓中空,兩頭口徑相若,束腰。外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唐代瓷質腰鼓見有青釉、花釉等品種。此腰鼓是研究唐代樂器的珍貴實物資料。

邢窯 

邢窯的中心窯場位于今河北省內丘縣、臨城縣因這一地域在唐代隸屬邢州管轄,故名。始燒于隋代,唐代為繁榮期。盛產白瓷,胎質細膩,釉色潔白。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邢瓷“類銀“類雪”的記載。唐代邢窯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納為貢品。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深受人們喜愛。

 邢窯白釉璧形底碗 

 唐(618~907年)

 高4.7cm 口徑15.6cm 足徑6.7cm 

碗唇口,壁斜出,與水平面呈約45°角璧形底。釉質潔白瑩潤。璧形底碗始見于唐代,以底足似璧而得名,當時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邢窯、定窯,河南鞏縣窯,山西渾源窯,陜西耀州窯,浙江越窯,湖南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曾出土中國的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圓形凹進處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

白釉刻劃朵花紋“丁道剛作瓶大好”銘花口執壺

唐(618~907年)

11.2cm 口徑3.3cm 足徑4.5cm

瓶口呈花朵形、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微外撇。內、外施白釉,釉面開有細小紋片。右側口、肩之間置人面曲柄,肩部刻弦紋和花瓣紋,腹部刻劃朵花紋,并刻劃“丁道剛作瓶大好”。外底刻“記”字。此瓶造型新穎,尤其在腹部和外底刻劃銘文,愈顯其珍貴,所署廣告語“丁道剛作瓶大好”,反映出當時商品已有競爭。

 邢窯白釉花式碗 

 唐(618~907年)

 高4cm 口徑12.5cm 足徑5.9cm 

碗呈五瓣花式。敞口、深弧腹、圈足。胎色灰白。內、外施白釉,足端無釉。內底刻劃2道弦紋,外壁刻劃5道弦紋。 唐代白瓷造型雖注重配合實用功能,但器物的一些部位,特別是口沿部位,卻往往模仿花瓣。此碗通體呈盛開的花形,為唐代定窯瓷器造型的又一創新。其新穎別致的形體,美觀大方,顯得既實用又典雅。

邢窯白釉刻弦紋瓶

唐(618~907年)

14.4cm 口徑6cm 底徑4.5cm

瓶撇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胎質細膩潔白。通體施白釉,釉面潔凈。通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他飾。傳世和出土唐代邢窯白瓷以盤、碗最為多見,瓶類罕見。此瓶形體端莊秀美,釉面潔白無瑕,傳世僅此一件,彌足珍貴。在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埃及等國均曾出士過唐代邢窯白瓷標本,說明唐代邢窯白瓷曾遠銷海外。

 邢窯白釉褐彩子母獅塑像 

  唐(618~907年)

 高10.8cm 底邊長6.3cm 

母獅昂首,雙眼圓瞪,轉頭目視遠方。其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卷發,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臥于臺上。一只幼獅伏于母獅雙腿間。母獅眼睛、腿部和幼獅眼睛等處均涂點褐彩。臺呈方形,周邊施褐色釉,釉厚處呈黑色。唐代由于經濟文化發達,制瓷業獲得很大發展,尤其是北方邢窯在這一時期制瓷品種增多、器物造型更加新穎多樣。此件白釉子母獅塑像,設計精巧,姿態生動,渾厚古樸,堪稱唐代瓷塑藝術的杰作。

定窯白釉刻劃絳帶紋皮囊壺

唐(618~907年)

壺小喇叭口,半環形提梁,上腹略窄,下腹略寬,平底。胎質細白而堅致,通體施白釉,釉色勻凈光潤,白中略泛黃,口與腹銜接處有仿針腳紋裝飾,壺身兩側為仿皮袋縫合的起線裝飾,上腹兩側刻劃絳帶紋,其上戳印聯珠紋。此器系清宮舊藏,為河北曲陽定窯燒造。瓷質皮萎壺系仿西城游牧民族盛水用的皮質袋器制作而成公元9世紀的唐墓中多有出士,盛行于遼代。

 定窯白釉盒 

  唐(618~907年)

 高6.9cm 口徑9.8cm 足徑5.4cm 

盒呈圓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蓋頂隆起,腹向下收,平底,圈足。胎壁較厚,胎質堅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潔白,釉面瑩潤,為典型唐代定窯產品。唐代瓷盒以圓形為主,多為素面,至晚唐、五代時期盒面多以刻劃花裝飾,圈足逐漸增高且外撇。唐代瓷盒主要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婦女化妝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也有藥盒、鏡盒或專門盛放香料之盒。


定窯白釉四足水丞

唐(618~907年)

7.8cm 口徑4cm 足徑6.3cm

水丞直口、短頸、豐肩、直腹、腹下斜收、平底。內、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泛青。水丞腹部均勻分布4條仿皮條裝飾,條帶頂端對應的肩部各有一圓形飾物,模仿鉚釘。條帶下端接4只獸形足。水丞造型規整,胎體較厚,露胎處呈灰白色。

 定窯白釉花式碗 

 唐(618~907年)

 高3.6cm 口徑12.5cm 足徑5.2cm 

碗呈5瓣花形。敞口,深弧腹,矮圈足。胎色灰白。里、外滿釉,足端無釉。此碗胎體厚實,胎色白中泛灰。為取得潔白效果,通常要先在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士,再罩透明釉。從施釉方法和胎土的顏色看,此碗當為河北曲陽澗磁村窯產品。

定窯白釉碗

唐(618~907年)

3.6cm 口徑12.5cm 足徑5.2cm

碗唇口、深弧腹、餅形實足。外底中心有圓形凹進。碗內、外施釉,外底僅中心圓形凹進內有釉,余處無釉。胎體潔白。釉面光亮無雜質。唇口碗是中唐以后典型的茶碗造型,在白瓷碗中最為多見。唇口的作法是在壞體成型后,把口邊向外折翻過來并手捏使其黏合,口外即形成一周當出的唇狀邊,習稱唇口。

 白釉梅瓶 

 唐(618~907年)

 高42.5cm 口徑9cm 底徑17.5cm 

梅瓶圓唇、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胎質細膩,胎色潔白,釉面光潔無任何雜質,布滿均勻細碎的開片紋。釉層透明度較高,玻璃質感較強。

白釉罐

唐(618~907年)

16.2cm 口徑7.3cm 底徑8.3cm

罐翻口,圓唇,頸極短,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平底。胎色潔白,內、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開細碎紋片。


白釉雙龍柄

盤口瓶

 唐(618~907年)

 高38cm 口徑9.2cm 底徑10.6cm 

瓶盤口、束頸、豐肩、鼓腹,腹下收斂。近底處外撇,平底。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龍首向下彎曲,嘴銜瓶口。胎體潔白。內、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開有紋片。瓷質雙龍柄瓶流行于唐代,品種除白釉外,還有青釉、三彩等。

 白釉軍持 

 唐(618~907年)

 高25cm 口徑1.4cm 足徑7.7cm 

軍持小口、細長頸,頸部從下往上三分之二處出相輪,豐肩,鼓腹,腹下收斂,外撇實足,外底略上凹。腹部一側置盅狀流。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黃,釉面開有細碎紋片。一般認為“軍持”是印度語的譯音,也稱“君遲”“君持”意為水瓶,系佛教僧侶飲水或凈于用器。

白釉刻弦紋燭臺

唐(618~907年)

22cm 口徑5cm 足徑13.3cm

燭臺圓筒形口,下接小承盤,小承盤下接弦紋柱,柱下接大承盤,大承盤下有外撇圈足。內、外施白釉,圈足內無釉。

 白釉塑貼盤龍燭臺 

 唐(618~907年)

 高21cm 口徑4.5cm 足徑12.5cm 

燭臺圓筒形口下接小承盤,小承盤下接塑貼盤蟠龍柱,柱下接大承盤,大承盤下有外撇圈足。內、外施白釉,圈足內無釉,釉面斑駁。柱身塑貼的兩條盤龍,追逐爭斗,形態威猛。

鞏縣窯白釉帶蓋三足樽

唐(618~907年)

通高26.7cm 口徑19.2cm 底徑20.5cm

樽桶形腹、平底上凹,承以3 只獸蹄形足。附拱頂平沿圓蓋,蓋頂置花苞形鈕。胎色潔白。內、外先施白色化妝土,再施透明釉,釉面有土浸。河南省鞏縣 (現鞏義市) 黃冶窯是一處隋唐時期窯址,以燒造三彩釉陶為主,兼燒白瓷、青花瓷、白釉綠彩瓷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京故宮館藏(隋唐五代 )陶瓷器賞析
故宮藏隋唐五代-陶瓷品欣賞
中國陶瓷之三十七
館藏大系 | 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之隋唐五代篇(二)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談瓷】“類銀類雪”邢白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南康市| 蒙山县| 中牟县| 佛山市| 湘西| 兰考县| 黔西县| 阜城县| 璧山县| 酉阳| 德兴市| 仁寿县| 阿合奇县| 英山县| 普安县| 达孜县| 湾仔区| 汪清县| 武城县| 上林县| 太白县| 门头沟区| 江都市| 高青县| 洛阳市| 湘乡市| 大悟县| 建始县| 上栗县| 金乡县| 陆川县| 栾川县| 交口县| 青铜峡市| 乾安县| 嵊州市| 穆棱市| 兴和县| 历史|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