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官方百家號 2020-10-11
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1月10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國慶期間無數人拖家帶口去去參觀,朋友圈里時不時看到有人曬出“寶物”照。
這艘千年前的商船,從大唐回程途中,沉沒于蘇門答臘海域。它所載的珍寶,并不亞于我們熟知的陜西何家村窖藏。
但這次卻是“黑石號”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國,也是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唐代文物的第一次重歸故里,共有248件/組文物展出。
本次展覽免費,但須提前預約入館。
看展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黑石號上的寶貝和故事。
(一)
這次展覽叫“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寶歷是唐敬宗李湛的年號,因為在黑石號上出水的一件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銘花草紋碗上,就刻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的字樣,這使得它成為沉船判定時間的重要文物。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歷二年”銘花草紋碗 唐寶歷二年(826年)高5.1厘米,口徑15.3厘米請輸入圖片描述
黑石號上出水的文件多達67000多件,其它98%是中國陶瓷,其中長沙窯出產的瓷器大約有56500多件。而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時代的文物出土,都沒有出現過如此眾多的長沙窯瓷器。
與古代的其他窯坑相比,長沙窯造價低產量大,雖然質地的細膩精致比不過越窯,但是最大的成就是改變了過去的單色釉、釉上彩的傳統工藝,它的釉下彩繪豐富多彩,當年的那些工匠為這些瓷器畫上的精美圖案,穿過千年傳遞給我們許多重要的信息——
湘博的長沙窯曾經上過央視的《國家寶藏》,很多人肯定還記得瓷器上那幾句似詩非詩的題句,這次黑石號上長沙窯的碗上,也有“茶盞子”“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等字樣;
還有蓮花標記,中亞和波斯的常用圖案等等,運用了各種裝飾手法,有彩繪、模印、貼花等等。
這批長沙窯身上體現出來的文化的多元性、工藝的多樣性,也急切地表明了自己當時的身份,是針對海外市場的外銷產品,說明當時唐代的長沙窯是一處廣接海淘大單子的基地。
這不,唐代詩人李群玉發在朋友圈的一首詩,已經盡顯長沙窯當年洞火沖天的壯觀情景了——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品,煙濁洞庭云,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
(二)
黑石號上出水的瓷器中,有三件是最令人驚喜,也是最珍貴的——完整的唐青花瓷。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 唐 高4.4厘米 口徑22.8厘米請輸入圖片描述
聽多了元青花、明青花,但是,你沒有看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就在這條船上。
這三件唐青花為河南鞏縣窯產品,包括外來的造型、熱帶植物的花紋、菱形圖案的設計,明顯屬于美索不達米亞藝術風格,而這種白藍色彩也不是中原人喜歡的傳統風格,是游牧民族喜歡的搭配。
上世紀70年代,揚州曾出土過唐青花的殘片,但沒有完整的器形。黑石號上的發現,提供了更充足的證據,把中國制造青花瓷的時間,至少提早了500年。
(三)
在黑石號船艙的最底下,船的艙板的最下邊,就是旅途中的人用來藏最珍貴家當的地方,打撈出了幾件精美的金銀器。
雙雁紋金長杯 高4厘米,寬10厘米,長15.4厘米
橢圓花瓣形鹿獅紋銀盒 高3厘米,寬6.5厘米,長9厘米請輸入圖片描述
在海底躺了千年,這幾件金銀器仍保存完好,金光燦燦,跟我們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看到的幾件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完全可以媲美。
唐·伎樂紋八棱金杯 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請輸入圖片描述
比如這件八棱胡人伎樂金杯,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的最大金杯,重624克。
伎樂紋八棱金杯 唐 高9.2厘米 寬10.8厘米 徑13.0厘米請輸入圖片描述
那么,你猜猜,這幾件藏得這么隱秘的金銀器,是商品還是私人物品呢?
(四)
黑石號出水的寶藏中,有29面中國古代的青銅鏡,生產的年代都不相同,其中最珍貴的并不是最古老的漢代鏡,而是這面“揚子江心鏡”青銅鏡。
江心鏡產地在揚州,可以說是盛唐時期一個最著名的銅鏡品牌,被列為貢鏡。
在這面江心鏡出水之前,今人只有從古代典籍中,去一探江心鏡的究竟。比如白居易寫的《百煉鏡》這首詩。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也講過一個關于江心鏡的故事,僧一行奉唐玄宗之命祈雨,缺少一件法器,直到在庫房里找到了這面鑄于五月五日的江心鏡。
黑石號出土的這面鏡子鑄造于唐乾年元年,也就是公元759年的11月29日,它不再遵循五月五日午時的鑄鏡吉時。這是為什么?
專家推測,大概因為安史之亂,朝廷已經無力再供養鑄鏡的工匠們了,而工匠們處于于生計的考慮,就為外商來鑄造這面出口外銷的江心鏡。
20年后,779年,唐德宗廢除了江心鏡制造的習俗。
黑石號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喜,也帶來太多的疑問。
比如——
為什么黑石號沉沒了,卻能完整保存下這么多脆弱的瓷器?
黑石號上的瓷器在出水時,被放在大甕里,上面鋪的是厚厚一層八角和茴香。這些大甕形體碩大,非常結實,瓷器一個個一圈一圈套放在大甕里,然后再用稻草或茶葉填滿空隙,最后填上香料,用蓋子密封。
這樣的包裝既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又可以令瓷器與空氣和水盡可能的隔絕開來,黑石號上的很多瓷器,之所以能在海底沉睡千年,仍能保存完整,釉色如新,這些大甕功不可沒。
為什么“黑石號”會在遠離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勿里洞島附近沉沒?
“黑石號”沉船的打撈被考古學家稱為20世紀末最重要、年代最久遠的深海考古發現之一。
經考證,黑石號系阿拉伯人在東非、阿拉伯、印度沿岸使用的雙桅或三桅三角帆船,這艘船雖不大,卻證實了中國與西亞之間確實存在一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在一幅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圖上,每當一年里的季風如約而至,阿拉伯商船就離開廣州,途經南海卡里馬塔海峽,穿過馬六甲海峽到達斯里蘭卡,然后分別抵達現在的土耳其,埃及和肯尼亞。
但黑石號卻向東南方向行駛了600余公里,它是被風浪吹得偏離了航線,還是要去爪哇海的某個港口?或者是那個時候阿拉伯商人雖然已經學會了利用季風,但在沒有指南針的唐代,遠洋航海家完全憑著一些島嶼作參照物來辨認航線,在風暴迷失方向或是撞上暗礁,都可能令這艘商船遭到滅頂之災。
為什么一艘商船卻有這么多精美的金銀器甚至還運著貢瓷?
“黑石號”長約22米,寬約7至8米,可以說,這是一艘不大的商船。
在打撈出水的一批白釉綠彩器中,有兩件碗盤在底足中央分別刻有“盈”“進奉”的字樣,“盈”字款是唐代官窯的重要標志,這些似乎都在揭示這條商船不同尋常之處——可能搭載了外交使節,或擔有一定的外交使命,返航時攜帶了做為國禮的皇家大盈庫瓷器。
其他部分精彩展品
白釉綠彩貼塑魚紋吸杯 唐 高10.8厘米 口徑12.6厘米 這是一只古代的“吸管杯”。杯子外壁有一個長管通到杯底,杯底的小圓孔正好由小魚遮擋。
玻璃瓶 高5.7厘米,徑4厘米 西亞地區
越窯青釉鏤空熏爐 唐 高13厘米
長沙窯青釉褐斑模印貼花雙系壺,上面的植物花紋是外來元素
圖片取自上博官網、上博微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