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出自一念之間
作者:馨 語
人的一念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善惡出自一念之間,天地可鑒。上天明察秋毫,天理制約一切,因果循環,善惡報應,毫厘不差。
在《太上感應篇》中,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經中也講:“吉兇禍福,皆由心起。”
古德云:“一念之善,景星慶云;一念之惡,烈風疾雨”,是說一個善念,就會帶來景星慶云的祥瑞征兆;一個惡念,就會帶來雷電風雨的暴虐之氣。
善念是一種道德意識,是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來源于追求真理、正義和光明的崇高信念。“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天地神明無時無地不在鑒察善惡,有人因一念的誠善,就暗中蒙神賜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惡,就明顯遭天譴罰,往往不必表現于事實,而禍福已感應。因為善惡只在心念之間而已。
《太上感應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元代有一個叫元自實的人,痛恨過去的朋友繆材忘恩負義,一天,五更早起,想去殺他,路過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軒轅翁早上起來誦經,看到有奇形怪狀的鬼幾百個,跟隨元自實前往,個個都拿有刀斧,樣子非常兇惡。可不一會兒元自實又折返回來了,那些跟隨他的人,都戴著金冠玉佩,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擁著他,露出祥和喜悅的面容。軒轅翁就召他問明原因,元自實于是說:“姓繆的辜負了我的恩情,我要去殺他,當到了他家門口時,心想繆某雖然辜負我,但他的妻兒有什么罪?而且他還有老母親,殺了他一個人,實際上是殺了他的一家人,于心何忍呢?所以我轉變念頭返回罷了!’軒轅翁于是就將所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道賀說:‘你的所作所為,神明都已經知道了,將來必定會有厚祿呀!’元自實自此堅持不懈地行善,只有增加、沒有停止,后來果然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而繆材則在亂軍之中被殺。
還有一個宋朝的衛仲達的故事:衛仲達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他在睡夢中,被鬼卒把他的魂拘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冊子送到,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善事冊子卻只有一本。
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重量,誰知那滿院的惡冊子重量卻很輕;而一本記錄善事的薄冊子反到很重。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怎會犯這么多過失、罪惡呢?”主審官回答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過失或罪惡,都記錄在案。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就被記錄了下來。”衛仲達又問:“那個善冊子里記的是什么?”主審官答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說那地方人跡罕至,免得勞民傷財。這里記錄的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寫了奏章,但皇帝不聽,結果還是動工修造了。勸阻那件事情并沒有發生作用。這份奏章,怎么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講:“皇帝雖然沒有采納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得很正、很真誠,目的是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接受你的意見,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可惜的是你生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本來可升至宰相,現在也別指望升到宰相了。”衛仲達大吃一驚,醒了過來。
他從此以后,常用這件事,來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兒女,注意端正思想,摒除淫邪及各種惡念。后來衛仲達的官位,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
衛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并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衛仲達的善,也只是空有其言,并未被皇帝所采用,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卻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的惡冊子的力量!我們從這個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惡事,那么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可見念頭的起動處,也就是禍福之門。此所謂“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自思內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排除邪念。明代楊繼盛在家訓《諭子書》中寫道:“心以思為職。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則思之,以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護你,神明必加佑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宋朝的趙康靖曾經用往一個瓶子里投放黑豆、白豆的方式,來檢查和提高自己的心性。他經常回顧、檢查自己,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里;若是起了一個惡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里。開始時投入瓶里的黑豆很多,他就思過、痛悔。后來,黑豆便漸漸的減少,白豆漸漸的增多。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念頭都忘了,從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即“心無雜念,自然純凈”的境界。最后連瓶子和豆子都丟棄不用了。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讓我們多多充實自己的善念,擯棄惡念。持之以恒,必得神靈護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