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太陽——恒星(恒星世界一)
恒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是星系中的最基本成員,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夠通過內部熱核反應產生能量并發出輻射的天體。它們在天空上的位置似乎亙古不變,古人因此稱為“恒星”,本意是“固定位置不變的星”。恒星其實也在運動,有的速度還相當快。如開普坦星以294千米/秒高速運動,因為它們距離太遠了,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就可以觀察到它們位置的變化。
晴朗無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點,我們可以看到3000多顆恒星。而銀河系中就多達2000多億顆。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普通的恒星。難以計數的恒星就是“遙遠的太陽”。
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個頭懸殊,超巨星御夫座ε直徑是太陽的2000~4000倍,中子星的直徑只有10~20千米。質量差別不大,最重的是太陽的120倍,最輕的為0.07個太陽質量,大多數在0.1~50個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表面溫度1000萬K。主序星的O型星表面溫度40000K,最近發現有的甚至高達30萬K,M型星2600K,垂死的紅矮星、褐矮星甚至只有幾百K。
平均密度為恒星總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些紅超巨星只有水密度的幾億分之一,白矮星每立方厘米數百千克至數噸,中子星則高達1億克/厘米3以上。大多數恒星的化學成分和太陽差不多,按質量計,氫占78%,氦占20%,氧、碳、氮占1%,還有少量其他元素。
按恒星之間的關系分為:單星、雙星、聚星、星團、星協。按照恒星在赫羅圖上分布情況分為主序星、巨星、超巨星,白矮星等。按光譜型分為O、B、A、F、G、K、M型星。還可以按其恒星穩定程度和狀態分為穩定恒星、變星、新星、超新星等;按照特殊性質分為普通恒星、致密星,致密星包括中子星和黑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