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注〗本貼是我前些日在漏盡閣社區“談玄論道”論壇,與網友們就《老子》第一章斷句等話題參與的討論,論壇原有兩貼,今分別歸納整理,以“正貼”、“續貼”之名列出。藍體字為我所復文字,綠體字是引用,紅體是重點。(2017-6-25)
再談《老子》第一章“無名”“有名”斷句
一.引子
一二三:發表于 2017-6-8 14:12:02
如影道友是修無為法門的吧?
如影:發表于 2017-6-923:01:02
是。我因先悟后修,走的便是文始派的頓修一路。
問“一二三”道兄好,記得我初來漏閣,就是在道兄的一篇關于文始的貼子里發言,距今一晃已七八年過去了,昔時言論,仿如昨日……
七八年的時光,不可謂不長,也不可謂不短,常曰物是人非,所謂人非,也就是人變了的意思。我嘛,也有所變化,比如現在不再跟人爭辯了,當然更多的還是不變,比如那一顆不變的初心。
與道兄再次相會,也沒什么禮物,就把自家的一篇舊東西,一點心得(全在括號中),相贈與汝,同參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者,有欲也。)名可名,非常名。(常名者,亦有欲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無欲也,以觀其妙;常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此段摘自舊文《<老子>第一章校讀》)
二.正貼
一二三:發表于2017-6-1415:53:22
馬王堆出土版本,第四十五章:
觀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507:42:40
我先挑毛病,你確認這是馬王堆版四十五章?而且關于這一段,我看到的是這個版本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你把“常無,欲以觀其妙”,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你以為同出而異名的此兩者是什么?就是有和無啊,一個名天地之始,一個名萬物之母。難不成你以為是有欲和無欲同出而異名?
有和無,異名而同出,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就是在有和無之間鼓搗,此眾妙之門也!你以為是在有欲和無欲之間鼓搗?
如影:發表于 2017-6-1507:50:27
小心!你的書架可能潛伏著一本假《老子》
(原創
我看書有潔癖,市面上很多注釋《老子》的書籍,翻開第一章,如果第一章是用這樣的斷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蔽冶悴粫俳又聪氯ァ?/span>
很多研究者讀《老子》用這樣的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即“無”代表天地的開始,“有”代表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無”與“有”分別造成天地與萬物。
這種斷句的始作俑者是王安石。
王安石聲稱:古人都錯了,“無”和“有”是獨立的,不需要和“名”放在一起。
一句話告訴你王安石錯在哪里
王安石把“無”與“有”當做專有名詞。
但《老子》中,不能以“無”、“有”為專門術語,理由有二:
第一,“無”、“有”是相互對立的概念。
《老子》第二章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老子》第十一章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兩句都在說明二者是相互對立的。
既然相互對立,就不能相互承啟。因此不能把“無”置于前,把“有”置于后,二者不可分割。
王安石是宋朝人。典籍注疏自漢代開始,中間經過魏晉玄學洗禮,到宋朝時又和道家部分糅合,難免說得很玄、很抽象。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的人,都不曾這樣斷句。
讀哲學的人很喜歡講“無”和“有”,講得玄之又玄,似乎別人聽不懂,就成功了。我們并不能因為王安石注釋的《老子》比較有哲學玄想的味道,就認為是值得參考。
第二,“無”和“有”指代“無形”與“有形”。
《老子》全文中,“無”、“有”先后承啟的只有一句:“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根據王弼的注解,這里的“有”、“無”是指“有形”、“無形”。天下萬物生于有形,有形再生于無形;也可以解釋為“有名”、“無名”,天下萬物生于有名,有名再生于無名。
無形之物不是不存在,只是對人來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所以說它是無形而已。
如果按照王安石的版本,單談“無”、“有”,“有生于無”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由無生有”,但“無”就是什么都沒有,怎么可能生出“有”?如果贊成“無”能生“有”,反而使自己陷入困惑,“道”從“無”變“有”了,老子恐怕要掀棺材板了。
所以,王安石的版本很難自圓其說。
不論是王弼本還是帛書本,斷句都是“無名”與“有名”,而不是王安石的“無”與“有”。
王弼版老子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帛書本老子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帛書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名諱,完成應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前。
何為“無名”與“有名”?
“無名”與“有名”是針對人的認識作用及過程而言。
“無名”即人的認識還沒有運作,代表萬物的起源,是思想無法企及的階段;萬物的起源是名稱出現以前,因為一有名稱就可以了解了。
“有名”代表萬物的母體,有母必有子,“有名”,萬物就出現了?!坝忻贝碛忻Q,于是就可以說這是山、這是河、這是天、這是地。
有母必有子,思想由此領悟萬物如何配合名稱一一呈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讀書,一定要靠老師先說名稱,才能界定對象。比如小朋友去動物園,看到一只很奇怪的動物,等到老師說那是老虎,才知道長這個樣子的動物就叫老虎?!袄匣ⅰ边@個名稱就跟著實際的“東西”一起出現,此謂“有名,萬物之母”。
人的思想開始運作的時候,有名稱出現,“東西”才能具體地出現,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這個描述對于認識事物是很有用的。
我們在依據最新出土的資料修訂《老子》通行本的同時,還是要把焦點置于老子學說的闡釋上。
在探討老子學說時,會發現材料最多的是歷代的注解與引申。從最早的莊子、韓非等人,經過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蘇轍、朱熹等人,無不發表心得,增益老學。
《老子》似乎是一面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是什么。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真實”,更確切的是“究竟真實”,亦即要將人生依托在永恒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開辟了一條路,并且是更為寬廣的路。奈何天下人卻難以體認他的美意。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七十章)我們不妨欣然接受此邀請與挑戰,一起認真研讀《老子》。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5 08:20:19
有,有象也,無,無象也,又都不只是這個意思。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中覓真精。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509:28:06
(回如影)算了,我先明確的問你:這是你轉過來的文章,那你自己是否贊同文章中的觀點?你認為“無名”、“有名”的斷句是對的,還是“無”、“有”的斷句是對的?
打人就要打臉,打臉傷自尊呢。
如影:發表于2017-6-15 11:57:24
“打人就要打臉,打臉傷自尊呢?!?/span>
先答復你最后一句話。我并不認為探討問題就是誰打誰臉、誰對誰錯的事情,除非你不認為這是探討,或者認為探討就是在爭個誰對誰錯、誰打誰臉,那么你可以不必閱讀我的下文。
我以為,一個良好的探討心態應是開放和包容的,我也愿意以此心態和各位道友進行探討——深入而細致的探索與討論。為什么需要開放和包容?因為許多問題本就不是一個誰對誰錯的事,因為許多問題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姑且不論這些并不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領域,即便是存在著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領域,那么在開始的探討中,不抱持已有的一定之見,以一種清空的心態,傾聽別的各種意見,并試圖理解別的各種意見之背后的合理處,也是可取的。我想這才是“開放”的應有之義。至于包容,當你傾聽了別的各種意見,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對立的意見后,你自己會有所選擇?;诟魅说木唧w情況,每個人的選擇會不同。我選擇了此見,但切莫以為我就執于此見,事實上我對于選擇和持有彼見的同仁仍抱有尊重,甚至贊同,即贊同他的選擇,只不過我是我而他是他,使得我們各自有別地選擇彼此之一見。
為什么不執于一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在不斷深入而又細致的探討過程中,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個“相對”的對,而不是絕對的“對”。所謂的“錯”,也只是指,相比較后來的深入和細致而凸顯出來的先前的“薄淺”和“粗疏”。
一個不執于一見的人,也就是一個正見的人,覺悟的人。莊子《寓言》曰:“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惡乎可?可于可。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翻譯過來就是:說可以是有緣由的,說不可以也是有緣由的;說對是有緣由的,說不對也是有緣由的。怎么是對?對有對的道理。怎么是不對?不對有不對的道理。怎么是可以?可以是可以的道理。怎么是不可以?不可以有不可以的道理。事物本來就有應當認為對的道理,事物本來就有應當認為可以的道理。事物沒有不能認為對的,事物沒有不能認為可以的。如果不是不執于定見的話經常新出,和自然變化相符合,還有什么話可以長久流傳呢?
好了,講了這么多,是不是離題了呢?
“算了,我先明確的問你:這是你轉過來的文章,那你自己是否贊同文章中的觀點?你認為‘無名’、‘有名’的斷句是對的,還是‘無’、‘有’的斷句是對的?”
這是傅佩榮教授的文章,前陣在微信上讀到,現轉來。傅教授的觀點我并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分兩部分,一是指出王安石錯了,二是解釋何為“無名”與“有名”,具體說來,我贊同他對“無名”與“有名”的解釋,但對他批評王安石錯的觀點不完全贊同。
至于你問我“你認為‘無名’、‘有名’的斷句是對的,還是‘無’、‘有’的斷句是對的?”,當你讀完上面大段的離題文字時,我反問一下:你看呢?
你不妨讀讀我寫的文章《老子第一章校讀》。由于文章里“常道者,有欲也”、“常名者,亦有欲也”兩句話(括號中的句)發自我的創見,為創見計,我選擇的自然是“無名”與“有名”的斷句。但我并不執于此見。此外,從文法上讀,“無名”與“有名”的斷句也更較恰當,因為若是“無”、“有”斷句,大可以直接說“無,萬物之始也;有,萬物之母也”而不必再添“名”字。
如影:發表于2017-6-15 12:41:22
“你以為同出而異名的此兩者是什么?就是有和無啊,一個名天地之始,一個名萬物之母。難不成你以為是有欲和無欲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究竟是哪兩者?就讓我們以開放和包容、不執于一見的心態,把所有的“此兩者”羅列出來,看看(并試圖理解)它們各種意見之背后的……
1)道、名
2)無、有
3)無名、有名
4)無欲、有欲
5)始,母
6)妙,徼
7)天地,萬物
……
一二三:發表于2017-6-1620:59:00
有、無的斷句是對的。
三.續貼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514:49:29
鉆窈冥&凝神入氣穴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描述,但是道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死物;如果要給它取名,是可以取名的,但沒說就只能是這個名稱了。
就把“無”,拿來象征天地之始的那東西,;把“有”,用來象征萬物之母那東西。
這里為什么不直接說“無,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呢?
因為第一句就說了“名可名,非恒名”,你給它取的名稱,終非其本體,不可直接代替。
而且,對于常識公理,可以直接百度到類似“常識,普通知識。一般人所應具備且能了解的知識。如:「生活常識」。”而在對一個新的物體或者理論進行描述時,也會是“將之命名為...”的格式。
所以常體會“無”,可以感知到道的妙變;常體會“有”,可以覺察到道的軌跡、邊界。
《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里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利”的理解,“利”在此處的意思是結構、基礎,與“用”相對。很多人都不知“利”的含義,只知道“器用者空”:“我這個杯子的作用就是接水,如果不是中間是空的,就完全沒用了”。這句話沒錯,但如果只是無腦推崇“無”,豈知如果沒有外面的“有”,你從哪拿杯子去接水?所以,“有”和“無”同等重要。
所以《悟真篇》才感嘆:始于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知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娙硕贾荒芸吹剿l揮用途的時候,而看不到它的基礎。
“有”和“無”這兩者,有不同的命名,卻同出于道,我就把它們都稱為“玄”,分為“玄1(有)”和“玄2(無)”吧。
《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道”這個東西,既是先天地生,又可以為天下母。無論是“無”這個“天地之始”,還是“有”這個“萬物之母”,雖分異名為“無”和“有”,其實都出自于道。
在“玄(有)”和“玄(無)”之間互相感悟,才是眾妙之門也。
《悟真篇》云:“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有無從此自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span>
所謂“鉆杳冥”,其實是“鉆窈冥”,窈冥之中自有精。而“鉆窈冥”呢,又要“凝神入氣穴”,即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意,有無相抱,有無交相入。
《道德經》云:“孔德有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span>
總結:
我為什么要懟如影呢?
如果是自己開個單章,發一篇別人的帖子,意思可能是讓大家來看一下他的這些觀點,評述一番;但在一二三的帖子里,你針對他的觀點貼一篇文章上來,就是強勢懟他呀。而且事后還能說“我也不是完全贊同文章內的觀點,就是發過來讓一二三看看不同的論述觀點”,機智!(還真不是我妄自悱惻,他確實說“傅教授的觀點我并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分兩部分,一是指出王安石錯了,二是解釋何為“無名”與“有名”,具體說來,我贊同他對“無名”與“有名”的解釋,但對他批評王安石錯的觀點不完全贊同。”~)
一千多字的作文,累死我了。
探索求真:發表于2017-6-1517:13:37
(回復懸崖勒馬)我們可以把文字的力量概括為文章、語言、文明、理解等。但是很多東西無法用言語文字來敘述表達,所以古人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語用文字來闡述有描述不清,還可能會擾亂別人對自己的理解。
你所說的是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認知,并不能真正的概括完全,懟如影也是這樣同理,用如影的話說就是執于一見。
道這個東西一直在那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但我們每個人所得到看到的不盡相同,于是我們探討,有了思想的碰撞,才有智慧的火花。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517:16:37
“并不能真正的概括完全”,這沒錯。但如果說,斷句怎么斷還能有兩種正確答案,我是絕對不贊同的。畢竟《道德經》這么長一篇,可不是老子就說了這么一句話。
探索求真:發表于2017-6-1518:35:29
兩種斷句得出的結論不同,其實這是站隊,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我們的教育非黑即白,可實際上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以有不同觀點相互碰撞。不能跳出這種模式化思維,就不會有真正的成熟。
你這篇作文整得真心不錯,花花綠綠的,好看。(如影注:懸崖勒馬《鉆窈冥&凝神入氣穴》一貼在論壇發表時字體整得花花綠綠。)
可是君若執迷不悟,怎能懸崖勒馬?
君不能審細察微言,難以承受我的學問。(如影注:此句引自隱芝先生。隱芝先生乃漏盡閣論壇上流傳的仙道人物。有熱心的網友整理隱芝語錄編成文集。)
天逸子:發表于2017-6-1521:38:50
試試不斷句。
如影:
“試試不斷句?!?/span>人心總想著斷句,因為人心惟危。
如影:發表于2017-6-17 04:12:21
“君不能審細察微言,難以承受我的學問?!?/span>此乃真句也。曾幾何時,隱芝文章當我讀到“審細察微言”此五字時,真是悠然心會。
“為什么不執于一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在不斷深入而又細致的探討過程中,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個‘相對’的對,而不是絕對的‘對’。所謂的‘錯’,也只是指,相比較后來的深入和細致而凸顯出來的先前的‘薄淺’和‘粗疏’。”
儒家治學有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span>
一個好的學問家,求索的是惟微道心,于細微處見功夫,在愈細愈微處顯露見識。為什么好學問求索的是細微而不是所謂的“正確”?因為接受者的程度不同,按修煉的話講,也就是根器不同。
一個好的說話者也是如此,他提供的是愈細愈微的材料,提供各種各樣的選項,告訴你每個選項的結果,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每個結果之間的細微異同,然后由讀者你來取舍,選擇你的立場與見解。當然說者其實也有立場與見解,當需要他做出選擇的時候。但是,在他面對各種讀者時,他盡可能地不執一見,因為他知道最終的“正見”其實只存在于每個讀者心底,因讀者的根器不同其“正見”也不同。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心惟危。這里的危字,傾側之義,俗解為危險。危,人在厓上,高、陡之形,為傾側象,故而危。人心總是追求傾側、偏向的意見,以為這是在求“正”,其實偏也、不正也。
道心惟微,微到極處,便是無漏。當你達到無漏的功夫,你即使不持一見,也已盡得正見。但好的學問家,即使達到了無漏的細微功夫,仍不說這是“正”,而只說是“大”。所謂微言大義,而不說微言“正”義。為什么“正”反不如“大”?因為你一正,就顯其偏,倒不如大,而顯其小。故治學從小處、細微處下手,以得其“大”也。大者,道也。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書。一部《春秋》,不稱史而稱經,何也?微言大義之故。反觀《史記》以下,24部正史,愈往后,“正”見愈多,卻離“經”愈遠也。因為正史“正”見,偏見也就顯現,小人竄改歷史也就容易了(如《魏書》)。君子治史,道心惟微,然后于微言處顯大義。至此小人束手,為何?因為小人改“正”易,察微難。小人不能“審細察微言”,小人只知曉有“正”,而不知有“大”義,而這正是小人之本性決定了的。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所懼何來?所懼者正是此“春秋大義”。而春秋大義,就藏在了那微言處處。
再回到《道德經》第一章,如何斷句?最好的斷句,就是無漏句,也就是不斷句。因為惟有(即使)作者不斷句,讀者心底方能(還是)有斷句。原因無他?作者無別(執),讀者有別(執)也。
探索求真:發表于2017-6-1716:29:07
原來拋磚真的可以引玉。看完你的回復,忽然明白了為什么有人求索三十年,所得不過傷痕累累而已。
懸崖勒馬:發表于2017-6-1719:31:37
“再回到《道德經》第一章,如何斷句?最好的斷句,就是無漏句,也就是不斷句。因為惟有(即使)作者不斷句,讀者心底方能(還是)有斷句。原因無他?作者無別(執),讀者有別(執)也?!?/span>
看如影這句話,他的意思是“《道德經》是老子寫出來和讀者探討的”,然而實際上,老子寫出這段話就是傳道,指導后學的,差距太大,不需要探討。
嗯,老子說出這段話不是來探討的,是來指導的。
探索求真:發表于2017-6-1721:02:28
“所謂微言大義,而不說微言‘正’義。為什么‘正’反不如‘大’?因為你一正,就顯其偏,倒不如大,而顯其小。故治學從小處、細微處下手,以得其‘大’也。大者,道也?!?/span>
我喜歡這一段。
“一個好的學問家,求索的是惟微道心,于細微處見功夫,在愈細愈微處顯露見識。為什么好學問求索的是細微而不是所謂的‘正確’?因為接受者的程度不同,按修煉的話講,也就是根器不同。
“一個好的說話者也是如此,他提供的是愈細愈微的材料,提供各種各樣的選項,告訴你每個選項的結果,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每個結果之間的細微異同,然后由讀者你來取舍,選擇你的立場與見解。當然說者其實也有立場與見解,當需要他做出選擇的時候。但是,在他面對各種讀者時,他盡可能地不執一見,因為他知道最終的“正見”其實只存在于每個讀者心底,因讀者的根器不同其‘正見’也不同?!?/span>
套用到修煉中,就是根器不同,各自選擇不同見解與立場,“正見”不同,那當然結果不一樣。其實我們該回頭看看各自得到的。
如影:發表于 2017-6-1806:04
再談《老子》第一章“無名”、“有名”斷句
現在我們知道,《老子》有通行本、帛書本、竹簡本等,學術界一般認為帛書本是最接近老子原著的版本。
關于第一章第二句如何斷句的問題,歷來存有兩種句讀,一種是在“無”、“有”下斷句,一種在“無名”、“有名”下斷句。但自帛書本一出,我們知道斷句其實應當是在“無名”、“有名”之后了。帛書本第二句是:“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斷句后讀成:“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從語法上看,這也是最自然的讀法。
但有一些讀者,原先接受“有”、“無”斷句的讀者,在思維上由于慣性使然,仍轉不過這個彎來。他們接受帛書本《老子》,但卻不能接受“有名”、“無名”斷句,而仍堅持“有”、“無”斷句的讀法。于是句讀就成了這樣:“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句子不能說不通,句意也順,但是就成了“……,名……也”這樣的句式,其實已無必要,既然句尾有了“也”字作結,句前就沒必要再添“名”字,你可以使用“……,……也”的句式,或者“……,名……”的句式,但同時既“也”又“名”,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究其“無”、“有”斷句,宋儒王安石是這種句讀的始作俑者,臺灣傅佩榮教授因此批評王安石“錯了”(見《小心!你的書架可能潛伏著一本假《老子》一文),但我卻要說傅教授對王安石的批評是錯了,至少他的批評已是一種苛求,故我不能完全贊同。理由如下:
1.從王安石這一介大儒所引用的《老子》版本,可見是通行本(王弼本),那么《老子》第一章第二句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時候“無名”、“有名”和“無”、“有”兩種斷句,都行得通,言之有順,特別是句尾少了帛書本的“也”字,你斷成“無”、“有”,讀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語法上讀得通。
2.王安石大儒是這種句讀的始作俑者,所謂始作俑者,就是指第一發明者。我們知道,語言說話的意義不僅僅指語言本身,也包括語境,即說話者的情境。設想一下,在王安石之前,大家都是以“無名”、“有名”斷句的讀法,千百年來大家都是這樣子去讀。然后某一天,或者某一夜,王大儒手捧《老子》,仍像往常一樣翻閱,口中還不時地誦讀,忽然靈光一閃,在誦讀中,他竟讀成了破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然后一時怔在了那兒,然后……再然后,作為后人的我們,現在便看見了,王安石發明了這種句讀,成為始作俑者。王安石使用了“無”、“有”這樣的斷句,關鍵是這樣的斷句,不僅自圓其說,還別開了另一番境界。相信王在那一刻,是欣喜如狂的,當時手足舞之蹈之,也不為過。王因此聲稱“古人都錯了”,他當得起這個資格聲稱。原因無他,他是“第一個”之故,即始作俑者也。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帛書本《老子》,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發掘出竹簡本《老子》,至此加上通行本《老子》,我們得以窺見《老子》各版本的全貌,對各版本的《老子》得以進行比較。
好古的我們,常常會羨慕前人,因為他們比今人更接近古人,但作為后人的我們,其實是更幸福的,因為后人總是比前人擁有更多的時間長度,從而站在了歷史的高度,一覽無遺地縱觀前人的他們,指指點點,批評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