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有兩件事挺值得關注:一是特斯拉中國區(qū)CEO不滿一年又換人了;二是比亞迪股價毫無預兆的暴跌,H股幾乎腰斬;兩件事似乎都很偶然,但偶然背后有其必然,那就是純電動車雖然熱極一時,但市場從來沒有真正投過贊成票,特斯拉在炒作紅利逐漸消退之后,塵歸塵,土歸土,兩年不到兩換CEO,要說和業(yè)績無關,你信么?比亞迪的股價暴跌,看起來有些躺槍的意思,但是為什么大小股東們一點風吹草動就如此驚慌失措?因為他們心里清楚,純電動的大餅是畫給別人看的,投(tou)資(ji)者們,都擔心自己成為擊鼓傳花游戲里的最后一棒。
有個朋友,最近被洗腦了,堅信純電動車很快會普及,因此打算投資充電樁的生意,我勸他謹慎,但看樣子是勸不住了,因為政府都表態(tài)了,大力發(fā)展以純電動為主的新能源車產(chǎn)業(yè);媒體上關于電動車技術(shù)進展的報道,也是不絕如縷,讓人想不激動都不行。比如,復旦大學某教授就號稱研制成功充電10秒可以跑400公里的“新型鋰電池”,我讀書少,不懂得什么高深的科技,但中學物理勉強還是合格的,百公里耗電算15度吧――這已是很高的水準,特斯拉實際百公里電耗大約是25度,400公里就得60度電,不考慮充電損耗,10秒鐘充滿,充電功率高達21600千瓦!這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一個小型火電站的發(fā)電機組的功率,在實驗室里也許有辦法做到,但是可能應用到普通汽車上么?
制約純電動車普及的最主要瓶頸,其實不是續(xù)航里程――多裝電池,續(xù)航里程就高了,像特斯拉那樣;也不是成本,隨著普及程度的提高,成本終究有辦法降下來,像亨利?福特的流水線之于汽車那樣;決定一項新技術(shù)最終能否得到普及的,是效率。
不僅是能量轉(zhuǎn)化效率――這方面純電動是很高的,比傳統(tǒng)內(nèi)燃機高多了,還有使用效率,目前純電動車的最高水平,也只能做到30分鐘充電80%(續(xù)航大約120公里);假設平均車速是60km/h,也就是說,每開2小時車就要停下來充半個小時電!實際上,即使到處都是充電樁,你也不大可能隨到隨充,難免要排個隊,假設前面有3輛車,那么你就要等2個小時!這樣的效率,是無法作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的!
所以,即使充電樁普及了,純電動車也無法完全替代傳統(tǒng)汽車,它只能作為一種補充,適用于短距離移動。
過去20來年的實踐,已經(jīng)證明,新能源車路徑應該是:混合動力,再到插電混動、純電動、增程型電動、生物能源等并存,最終是氫燃料電池。
特斯拉的馬斯克嘲笑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說先要用電制氫,再用氫做車的燃料,豈不多此一舉?何不直接用電驅(qū)動車輛?聽起來挺有道理,但實際上,這種言論顯示了“鋼鐵俠”的無知,起碼也是對行業(yè)思考的膚淺。
前面說了,決定新技術(shù)能否普及的關鍵是效率,用電制氫,然后再用氫作為車的燃料,看起來多了一個步驟,但解決了低效的核心問題。加氫是很高效的,基本和加油一樣,而制氫這個步驟,是集中的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優(yōu)勢就是高效;因此,成本問題一旦解決,普及起來就沒有障礙。豐田已經(jīng)宣布氫燃料電池的成本問題已經(jīng)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其實,在燃料電池方面,豐田一直都不是最激進的,早在2001年,通用就高調(diào)宣布2011年可以實現(xiàn)燃料電池車的商業(yè)化,豐田當時是潑冷水的,日本人認為起碼要到2020年。現(xiàn)在,第一個銷售燃料電池車的反而是豐田,是不是有些諷刺呢?
不僅特斯拉,大眾也跳出來說氫燃料電池沒前途,豐田照例還是不爭論,埋頭走自己的路,一如當初研發(fā)混合動力那樣。當初,提起混動,歐洲汽車廠家也一樣的各種不屑,然而現(xiàn)在豐田的混動車全球累積銷量超過了700萬輛,年銷量超過了130萬輛!當初嘲笑混動的汽車廠家,都假裝自己什么也沒說過,默默地也開發(fā)起混合動力來――雖然已經(jīng)晚了點。
回頭看看,過去的20來年,在新能源路線上,大家都是左搖右擺,唯獨一直堅定前行的,就是豐田。這家車廠之所以偉大,豈止單單一個TPS(豐田生產(chǎn)方式)而已。(文章來源:中國電池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