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圖譜之《百鶴》
陳子奮生于1898年5月11日,卒于1976年2月20日,字意薌,原名起,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以誕生於宿月埕,因名所居曰宿月草堂,後移居月香衙,因又名曰月香書屋,畫室曰鳥石山齋。
數(shù)十年來,於國畫篆刻,精研不懈。其畫深得陳洪綬與任伯年用筆之妙,所作白描鉤勒,筆法挺勁,尤長花卉寫生,徐悲鴻先生尊為生平畏友。
所作《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共—百四十幅,凡習國畫鉤勒者,莫不奉為圭臬。
子奮先生少受濡染,髫齡即習篆刻,又好國畫。年十六,出任小學圖畫教員,先後歷任職業(yè)學校及各中學教席。二十余歲,即以鬻藝自給。數(shù)十年來,於國畫篆刻,精研不懈。
其畫深得陳洪綬與任伯年用筆之妙,所作白描鉤勒,筆法挺勁,尤長花卉寫生,徐悲鴻先生尊為生平畏友,所作《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共—百四十幅(一九五九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凡習國畫鉤勒者,莫不奉為圭臬。晚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館聘為館員,美術界又推為國畫研究會理事長、美術家協(xié)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xié)主席,於繪畫藝術之創(chuàng)作,對國畫後輩之誘掖,與工藝美術生產之指導,均不遺余力,卓著勞績。
時福建省藝術學校、福州藝專、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諸生,亟盼子奮先生親為啟迪,因設講座,每周授其創(chuàng)作體會,群稱善焉。
1928年夏,徐悲鴻應邀來榕參加福建省美術展覽會。會上,徐悲鴻慧眼識賢,對于陳子奮的作品獨表傾注,并造訪陳子奮。兩位富有才能的畫家一見如故,促膝談藝。
陳子奮的線條超絕,不在于一般白描畫手所能達到的造型生動、疏密有致、剛柔相 微妙變化,主要在于以金石入畫所達到的筆條的獨特味道與質量。
俞劍華評日:“他的線條既不是顧愷之,也不是李龍眠,而是含有顧愷之、李龍眠而獨成一格,成其所謂陳子奮的白描”。
而之所以稱為“陳子奮的白描”主要賴于筆劃中金石書法的含量,所以俞劍華感慨地說:“吳昌碩用金石書法作寫意花卉,陳先生用金石書法作白描花卉,真所謂春蘭秋菊,異曲同工”。
陳子奮稱白描之線條為筆條,白描的筆條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向你細細敘說的不僅僅是花卉的造型結構、生長規(guī)律、最根本的是藝術家與花木精神往來、情感交流的信息。
即陳子奮所謂“筆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因此,筆條作為藝術形式對于內美的表達自有巨大的能動性,而且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價值,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藝術的格調品位,也自然而然流露著畫家的功力、學養(yǎng)、性情、品格。
因之,中國畫家向來重視筆墨,白描畫家重視線條,潘天壽甚至希望每一筆都經得志幾千年考驗。
陳子奮對用筆格外重視,他認為:“筆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沒有好的筆條,不能畫出好的畫。沒有畫家自己獨特的筆條,也不能畫出倚傍別人而且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畫?!?/span>
陳子奮(1898~1976),福建長樂人。初名起,字意薌,號無寐,別署水叟,室名宿月草堂、月香書屋、烏石山齋。父業(yè)塾師 ,雅擅篆印。家風所染,髫齡即習繪畫篆刻,少年老成,有聲閭里。十六歲即執(zhí)教小學圖畫,后又擔任中學及職校教席,弱冠便以鬻印售畫自給。1927年徐悲鴻由歐洲歸來,薄游榕城,詫其印作雄奇遒勁,腕力橫絕,當即求印數(shù)枚,后又再度求刻,以“雄渾則無過于兄者”為之延譽,相與甚篤。
建國后,選為美協(xié)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xié)主席、國畫研究會理事長,聘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同時執(zhí)教福建藝術院校,指導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佳作迭見,聲望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