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期:哥特式建筑。
>>正文開始<<
說到哥特,大家的腦海里應該都是畫著黑黑眼線的不羈青年或是金屬搖滾,再古老一點應該是古老家族的吸血鬼們,古堡和深淵,帥氣陰邪的德古拉伯爵。在黑暗和孤獨中吶喊出心里的苦痛,在愛與絕望當中掙扎,這份神秘才是吸引大眾的要素。(比你們想的中二病要走的遠個幾百里呢╮(╯▽╰)╭)私以為,哥特風格才是最代表得了中世紀這個充滿黑暗的時期。
哥特(Goth)是那時對蠻族的稱呼,大家應該還記得之前說的古羅馬滅亡以后劃分出來的小國中有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一開始哥特指的是他們,后來就漸漸演變成了對某種風格的定義,其實它涵蓋很多方面,著裝、字體、文學、音樂等等,大致都是給大家以一種孤獨掙扎的高冷感覺,今天要講的哥特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它的特點就是,來跟老師一起念,
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尖
基本就是這樣,今天上課內容完畢,大家再見!(??ω??)
一開始,我們來對比一下兩個教堂,左邊的是第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圣丹尼教堂,右邊是上面講到的羅馬式的代表作,比薩大教堂:
羅曼式教堂是哥特的前身,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羅曼式教堂的圓拱券以及圓頂變尖,那就演變成了哥特式教堂,變尖的意義是什么呢,在于發展的時候大家發現半圓的拱券一旦確定了寬度也就確定了高度,而如果把圓拱變成尖拱,那么教堂就變得更高聳神圣。
圣丹尼教堂是1143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院長蘇熱有非常高的審美水平,建立的這個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在看過這個高聳美麗的教堂以后,很多教堂開始模仿,因而哥特建筑開始流行起來。
下面來說說幾個哥特的經典特色
一、尖肋拱頂 (pointed arch)
也就是剛才我們看到的尖房頂,每個頂有四根主骨,這是從羅馬式建筑的圓筒拱頂改進而來的。將所有的內部空間以骨架券鏈接為整體。推力作用于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并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高聳的房間則可以更加明亮。
尖肋拱頂
二、飛扶壁 (flying buttress)
扶壁就是扶持墻壁的意思。在墻的外面在附加上墻或其他結構,可以給承受著拱頂壓力的墻提供以一定的支撐作用。
在說到羅曼建筑的時候提到,圓形的穹頂非常沉重,產生向下和向外的張力使得支撐穹頂的外墻不得不做得很厚重,并且開口也很少,采光通風都不好。哥特式建筑就是在外墻外離開一段距離立一排柱,每根柱身伸出一個或數個飛券(飛扶券)支撐住外墻,抵消穹頂產生的外張力。有了飛扶壁,內墻就可以做薄,并且可以開窗了。
這個就是飛扶壁的構造,外墻的外部多了一堵墻,兩者中間連著的就是飛券。
三、束柱(beam-column)
也就是靠在一起成一束的柱子,哥特建筑的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
四、玫瑰花窗(the rose window)
由于有了飛扶壁,哥特建筑開始有大面積的窗,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不僅美觀,還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
玫瑰花窗有柳葉窗(長條形)和玫瑰窗(圓形)兩種、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征天國,紅色象征基督的鮮血。基督教人對于耶穌為人類受的絞刑架上的苦難非常感恩,基督教的圣餐要吃發酵餅和葡萄汁,象征著主的身體、主的血?!帮灡魂_,預表著主為我們舍去他自己的生命;酒倒出,預表著主的血為我們罪人而流?!币d真是神圣。
五、內陷的尖拱門和雕塑
哥特建筑,華麗麗的精細雕塑可是常態,所以他們可以一直建很久很久。
小結一下,哥特的特點,就是尖
詳細而言:尖塔、尖拱門、肋狀拱頂、飛扶壁、束柱、玫瑰花窗、雕塑
鹵煮要放一大波圖,看完了你們就深深地知道以上說的這一堆東西了
=====前方高能=====
首先來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哥特教堂,米蘭大教堂,它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教堂
米蘭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蘭市
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這里舉行加冕儀式??赏瑫r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白色的外觀,加上高聳的尖塔,米蘭大教堂真的形似天堂
飛券做工如此精細
這種精細華麗的感覺讓人神往,束柱和尖券的美化非常巧妙
柳葉窗里包含了很多圣經故事
教堂和它廣場的全景,如同深夜里璀璨的明珠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國科隆,始建于1248年,1880年完成,也是幾百年的工期呢。是第三大哥特教堂,和米蘭大教堂相比,就像是光明與黑暗的對立,這種黑森森的莊嚴感具有壓倒性的氣勢。
看起來很尖很扎手的高塔
高聳的教堂大廳,內部的束柱和尖券
內凹的尖拱門以及雕塑
教堂的尖塔以及兩側的飛扶壁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國,下面就介紹法國的四大哥特教堂: 蘭斯主教堂, 亞眠主教堂, 沙特爾主教堂, 博韋主教堂
蘭斯大教堂
蘭斯大教堂這里,曾經是法國第一位國王Clovis克洛維接受洗禮的地方,而從1027 年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這里也是幾乎每個法國國王舉行他們加冕儀式的地方。公元13世紀開始建造。
蘭斯教堂正面構造其實和巴黎圣母院很像,但蘭斯的裝飾風格更細致。換句話說,看起來更扎手= ̄ω ̄=
如雷震耳的圣女貞德是法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據她聲稱她遇見了大天使圣彌額爾、童貞瑪加利大和亞歷山大的圣加大肋納。她戰術精奇,有神相助,并在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保護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在蘭斯教堂得以加冕,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個事件使得蘭斯教堂名聲大噪,可惜1431年,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一代女將就這樣香消玉隕了。
以此紀念女將貞德
蘭斯正面兩個高聳的方形高塔,雖然不是尖聳的,但仍然是由很多細小的尖柱組成的。
同時,處于凹拱門正上方的玫瑰花窗很具哥特風的代表性。一般西歐的圣壇都是面向東方,也就是耶路撒冷的方向,而玫瑰花窗則是放在西面大門的上方。
亞眠大教堂
蘭斯大教堂坐落于法國索姆省亞眠市索姆河畔,始建于1220年,是法國最大的教堂。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亞眠大教堂潔白的外表,繁復的做工,令人嘆為觀止
每個小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
沙特爾教堂
沙特爾教堂是12世紀起建的教堂,由于相傳圣母曾經到過此地,所以這里是祭祀圣母瑪利亞的圣地。亨利四世曾在這里加冕,是著名的天主教堂。
沙特爾教堂從外觀來與其它哥特教堂相比更偏于樸素,但1507年被雷電擊毀并重建了的北面高塔,則加入了很多華麗的裝飾元素,曾獲譽“歐洲大陸設計最美麗的尖塔”。
沙特爾教堂以兩個特色聞名于世,華麗大面積的彩色花窗和大量精致的雕像
沙特爾的彩繪玻璃共有176片,總面積2700平方米
彩繪玻璃窗故事里的人物多達一萬多個
這幅彩窗畫用18幅畫面來襯托中間一幅貝依·弗里埃爾圣母畫。兩側各7幅,中間主圖以下4幅,分別敘述耶穌的事跡,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領報等主題,總稱為《耶穌傳》。中間的圣母頭戴皇冠,目光端莊肅穆。這幅彩窗是沙特爾主教堂的珍寶。
正面大門稱為“國王之門”,門上有雕刻極為精細的塑像
博韋主教堂
博韋主教堂建筑是中世紀藝術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在這座教堂中存留著一萬個雕刻或描畫的人物,每個塑像都非常獨立,這些形象圍繞著基督和圣母。門口的層層疊疊的人物雕像令人贊嘆不已。
始建于1225年,號稱穹頂是最高、最廣,彩繪玻璃也是面積最大的。1284年穹頂坍塌,后來建到一半停工了。所以它還沒!有!建!好!噢?。。?!
法國哥特教堂最后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來收尾吧~
巴黎圣母院是從雨果的名著里走出來享譽世界的,小說陰暗的基調給這座教堂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陰霾。但實際上,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美奐絕倫的哥特式教堂早期風格的代表作。始建于1163年,歷時180多年建成,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飛扶壁經過美化以后有種獨特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和上面講到的蘭斯主教堂正面構造很相似,但蘭斯的裝飾更精細華麗一些。
教堂內部金色的尖券顯得富麗堂皇
大面積的柳葉窗令人炫目,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斕的天堂
一口氣給你們講這么多,認真學學。
再回頭看看吸血鬼日記,這樣你才能對那氣氛更感同身受,我不會告訴你,我是沖著帕丁森的顏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