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時間于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并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為此,他于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國“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99海南年會在三亞舉行。會議安排在三亞警備區農場基地。這里主要是湖南、江蘇、新疆、四川等地的雜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這是來自全國20多個農業科研單位雜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專家、教授、學者、研究人員親臨現場。 袁隆平談笑風生,在一塊塊試驗田前認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術參烽、指標,不時用英語詢問并糾正一些國際技術術語和指標。年長的叫他“老板”,年輕的稱他“老師”。他作為國家“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主帥,率領著一支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在這里。他平易近人,幽默風趣,隨和得就像個小孩,走到哪里,哪里就熱鬧。一些溝溝坎坎,年輕人也過不去,他卻身輕如燕,一躍而過。 他在湖南中心一聲培矮64 記者幾次向袁隆平打聽,那個“更好的”在哪里?畝產可達多少?他都不說。 袁隆平人物簡歷
“袁隆平”三個字580萬 “雜交水稻之父”緣何“賣名” 背景:國的5大國家科學技術獎
走進水稻王國 袁隆平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1960年,罕見的人禍天災降臨中國。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 最初 他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 袁隆平與同行們歷經9年的艱難探索,走過了困境,取得了兩個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適合長江流域作雙委早稻的優質、高產雙委早稻組合;二是選育了超高產亞種間苗頭組合,這些苗頭組合達到了每公頃日產量100公斤的超高產指標,比曾經轟動一時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級稻育種計劃提前了6年達標。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分為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品種單間雜和優勢利用;二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水稻育種更高層次的發展是通過生物技術利用遠緣雜種優勢。 目前,我國普遍種植的雜交稻是三系法品種。由于品種間親緣關系較近,雜種優勢有較大的局限,增產幅度一直在20%左右徘徊,很難再上臺階。因此,三系法雜交稻研究開發成功后,袁隆平即開始了兩系法雜交稻的探索。國家把它列為“863”重大項目。 二系法因發現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夏季長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別表現為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來制種和自身繁殖,養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優質、高產、高抗,是一大進步。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種,種子優勢沒有變異,更是一個由繁而簡,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過程。 雖然一些種子經營部門包括有的科研人員都反對一系法,但袁隆平認為,一系法一定要搞!科學應該是不斷進步的! 1995年,袁隆平與其助手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用分子標記的方法,結合?br /> 錛涫匝椋 諞吧 局蟹⑾至肆礁鮒匾 腝TL基因位點,分別位于1號和2號染色體上,每一位基因位點具有比雜交稻增產18%的效應,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利用水稻的遠緣雜種優勢,預計在下 為此,去年,朱容基總理批給他們1000萬元研究費用。 千億身價盡在笑談中 1950年我國水稻 1998年6月25日,湖南長沙爆出了我國目前最大一宗無形資產評估價值額項目----“袁隆平”名字品牌價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像農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顴骨,背微駝,小平頭,古銅色的臉龐爬上了些許老人斑,歲月抽象霜刻在了寬闊的額上,曬得黝黑的手臂被稻葉劃上了一道道傷痕,穿著10年前報紙上曾描寫過的那種白色褐色線和花紋短袖襯衣,一條灰褲,老式黑皮鞋上沾滿泥巴,手上戴著一塊黑色手表,乍一看,以為是一塊兒童玩具表,他卻說這是一次在美國講學因原來的表不見了,臨時花45美元買的卡西歐表,造型很不錯。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時候掌握著幾千萬元科研經費,生活卻極其簡樸,他沒有名車豪宅,沒有海濱別墅,他就與50多名工作人員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亞市東郊荔枝溝警備區農場,沒有水泥公路,一條機耕路彎彎曲曲,坑坑洼洼,兩層樓房像普遍農舍一樣,掩映在椰林叢中,椰子樹之間扯起一根鐵絲晾曬衣物。在這里沒有職位高低,院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兒子、兒媳大學研究生畢業,跟大伙一樣,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69歲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點,早上七點半起床,做一會兒運動,吃過早飯就進入實驗室,中午稍稍躺一會兒,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飯后到海里游一會兒泳,然后與大家一起看新聞聯播。他房里就是一張簡易大床,兩把竹椅,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中心給他買了一臺彩電,他把彩電放在會議室,與大家蹲在凳子上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看完新聞后,繼續工作。 他腸胃不好,有過敏性腸炎,自己做飯炒菜,清茶淡飯,飯前愛吃一點花生米,從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是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通曉幾 “我沒想那么多” 眾所周知,在我國,雜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無償使用的,甚至有的人買了種子而把種子名稱也改掉。種子開發和經營部門都賺了大錢,全國經營雜交稻種子年產值上千萬元的單位不少于5個。然而在美國,買一磅常規稻種也要付給科研單位5美分。 這就引出一連串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雜交水稻研究要不要與市場接軌?知識產權息樣保護?袁隆平為什么不申請專利或者壟斷經營?那樣的話,他將真正成為世界大富翁。 對這些問題,袁隆平的回答是:我沒有想這么多。誰想種都歡迎,而縣越多越好。
多年來,袁隆平把自己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所得的每年1.5萬美元顧問費全捐獻出來,設立了“袁隆平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一有科研人員取得較有希望和潛力的苗頭時,他都給予扶持,幾乎每年都有近十個課題組獲得5.8萬元的資助。
“我不在平那些名利” 袁隆平的論文和著作也多次獲獎。其中《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被學術界公認為具有劃時 農民的獎重于“諾貝爾”在袁隆平的心里,農民的獎重于“諾貝爾”,有誰能贏得農友們那么多的“獎賞”呢? 在湖南郴 有一個名叫曹宏球的普通農民,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使他和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于是,他拿來出自己多年辛勤勞動所得的近5萬元錢,請人雕刻了一尊幾乎和真人一樣大小的袁隆平漢白玉雕像,按當地風俗,在雕像胸前披紅戴花,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每天都去雕像前參拜 在東南亞,雜交稻使那些種植鴉片的山民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改邪歸正,改種雜交水稻。 羅霄山脈中段的炎陵縣,是神農氏炎帝安息的地方----炎帝陵所在地。1996年首屆湖南省公祭炎帝陵活動在那里舉行,他們請來了袁隆平當主祭人,讓他點燃公祭圣火。他們把最高的榮耀給了袁隆平,把袁隆平當做了當代神農氏炎帝 “學農的只會做植物切片嗎?” 袁隆平事業卓有成就,業余生活亦情趣盎然。 他是有名的“浪里白條”,還在西南農學院讀書時,他就在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主持的西南區運動會上奪得過游泳第四名。每年到海南三亞“南繁”,他幾乎天天都要到大海中一顯身手,每年總有一批“旱鴨子”成為他的徒弟。 在湖南中心,他每天要到試驗田里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從播種到收割為止,從不間斷,這是他的職業習慣,來回一圈大約有4公里。所以,他雖然已經69歲了,卻還身手矯健,能騎摩托車。現在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有了一支摩托車隊,大家一起騎摩托車跟著袁主任到田間去,真是不亦樂乎! 袁隆平還有一個愛看電影的笑話。那年在南京看《魂斷藍橋》,正碰上日本收音機轟炸。電影結束一看,電影院只剩下他一個人。 看書和聽音樂是袁隆平的兩大愛好,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睡覺前要讀半個小時的書。他愛聽音樂,激情來了還拉小琴,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夢幻曲》,每每興致所至,夫人鄧哲也愉快地隨他一起彈起電子琴。 他與鄧哲有一則“以琴為媒”的佳話,至今傳為美談。 袁隆平的祖父在段祺瑞政府任過廣東瓊崖行政長官秘書長、文昌縣縣長,父親任過馮玉祥部第二集團軍上校秘書。由于“出身不好”,加上不修邊幅,34歲了仍光棍一人。然而,他在安江農校任教時深入汪出,生動活潑,是師生皆知的。尤其是他會拉小提琴,每當夜深人靜,小山村回蕩悠揚的旋律,深深吸引和打動著他的一個學生----鄧哲。鄧哲是班上的文體干事,1959年畢業后,分配在黔陽縣農業局工作。“心有靈犀一點通”,5年之后,他們結為秦晉之好。 “文革”中,袁隆平被扣上了“搞資產階級盆盆缽缽”、“走白專道路”等帽子,毛主席制定的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工、管。他卻說還要加一個字:時。因此被打成“反革命”。他精心培育的不育試驗秧苗被人扯掉丟在井里。袁隆平對鄧哲說:“你要有個思想準備,我可能要上臺挨批斗,還要進牛棚。”鄧哲卻勸慰和鼓勵他:“頂多是雙開除,你去當農民,我跟你一塊去。只要不離開土地,我們還是可以把雜交水稻搞成功的!” 兩大心愿 袁隆平有兩個心愿: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于名利之外,對于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
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獲,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廳跡。 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轉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并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 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并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