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
陰陽 陰證證治 陽證證治 辨陰虛和陽虛證治 辨亡陰亡陽證治
表里 表證證治 里證證治 半表半里證治 辨表里的寒熱證 辨表里的虛實證 辨表里同病證 辨表里出入在診斷上的意義
寒熱 寒證證治 熱證證治 辨寒熱的虛實證 寒熱真假的辨別
虛實 虛證證治 實證證治 辨氣血虛實證 辨虛實的真假證
陰陽
陰陽是八綱的總綱。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一般可以用陰陽兩綱再加以概括,即表、熱、實屬于陽證;里、寒、虛屬于陰證。因此一切病證,都可以歸納為陰陽兩大類。
陰證證治
[臨床表現] 精神萎靡,面色暗晦,身寒肢冷,臥喜踡縮,短氣懶言,語聲低微,喜靜,不渴或喜熱飲。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舌苔潤滑,脈象多沉遲細弱。
[病理機制] 凡體內陽氣虛衰,陰寒亢盛均能引起陰證。
[治則方藥] 用溫法。溫中祛寒,適用于中焦虛寒證。如肢體倦怠,手足不溫,納谷不旺,或食谷欲嘔,嘔吐瀉利,脘痞腹脹,吞酸吐涎,舌苔白,口不渴等證。如理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為代表方。
陽證證治
[臨床表現] 精神亢奮,面色發紅,身熱肢溫,臥喜伸展,氣粗多言,語聲洪亮,喜動,口渴或喜冷飲,腹痛拒按,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降堅老,舌苔黃燥,脈象多洪數有力。
[病理機制] 凡體內陰液不足,陽氣偏亢均能引起陽證。
[治則方藥] 用清法。清氣分熱(大熱煩渴,自汗脈洪,或病后余熱未清,心煩懊憹等證),用石膏湯,竹葉石膏湯等。
清營涼血,用于邪熱入營,神昏譫妄,及熱入血分(舌質深絳,脈數,煩擾不寐、吐血、衄血、發斑等)。代表方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瀉火解毒,多用于瘟疫、溫毒及火毒,或瘡瘍熱深毒重的證候(煩躁狂亂,熱甚發斑,或頭面紅腫,或口糜咽痛等)。代表方是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等。
清臟腑熱,熱邪偏盛于某一臟腑,發生熱證、火證。臨床時應針對其臟腑所發生的證候,辨證施治。如瀉心火用瀉心湯、導赤散;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瀉肺火用瀉白散;瀉脾火用瀉黃散;瀉腸胃火用黃芩湯、清胃散、白頭翁湯。
辨陰虛和陽虛證治.
一、陰虛證(即陰分不足)
[臨床表現] 虛火上炎,顴面潮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盜汗,多夢遺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絳無苔,脈細而數等。
[病理機制] 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及久病耗傷體內的津液而成陰液不足(虛),多見于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治則方藥] 補陰法。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
二、陽虛證(即陽氣不足)
[臨床表現] 畏寒肢冷,頭暈自汗,手足發涼,腰酸腿軟,咳喘身腫,黎明腹瀉,陽痿早泄,尿清長,舌苔薄白,脈弱無力等。
[病理機制] 陽氣虛弱,機體機能減退。多見于機體功能衰退,基礎代謝降低的各種疾患及年老體弱病人。
[治則方藥] 補陽法。用右歸丸或腎氣丸。
辨亡陰亡陽證治
一、亡陰證治
[臨床表現] 主要為汗熱,汗味咸而不粘,四肢尚溫,氣息較粗,口渴喜飲,面色潮紅,舌紅干,脈虛、大、數而無力。
[病理機制] 因大吐、大下、大出血,或熱性病后期耗傷陰液過多,造成陰氣將絕。多見于大出血和嚴重脫水病人。
[治則方藥] 救陰生津法。用生脈散加減。
二、亡陽證治
[臨床表現] 主要為汗冷,汗味淡而粘,淋漓不止,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口不渴,面色灰白,舌淡白潤,脈微若絕。多見于休克病人。
[病理機制] 陽虛則陰盛,逼陽外越,或者陽氣暴絕所致。
[治則方藥] 回陽救逆法。以參附湯,四逆湯為代表方。
表 里
表與里,是指病變部位的淺深和病情的輕重,一般病在皮膚經絡屬表,病情輕而病位淺;病在五臟六腑屬里,病情重而病位深。臨證時,一般熱性病,應辨清發熱是否伴有惡寒,舌質是淡是紅,舌苔是白是黃,脈象是浮是沉。其鑒別點是:
表 而惡寒 淡 白 浮
\ / \ / \ / \ /
證,發熱 舌 苔 脈
/ \ / \ / \ / \
里 不惡寒 紅 黃 沉
表證證治
臨床表現] 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四肢酸痛,鼻塞輕咳,舌苔薄白,脈浮等。其中以發熱,惡寒,脈浮為表證的特征。
[病理機制] 風寒之邪,侵襲人體肌表經絡,邪正相爭,故有寒熱之作。多見于外感病的早期。
[治則方藥] 解表發汗法。表寒用辛溫解表;表熱用辛涼解表;表實宜用辛溫解表較強的發表藥;表虛用益氣解表法(不能過多用發汗藥)。
里證證治
[臨床表現] 壯熱、神昏、煩躁、口渴、胸腹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苔黃干或灰黑、脈沉等。其中以潮熱、壯熱,不惡寒,口渴,脈象沉,為里證的特征。
[病理機制] 或是外邪由表人里,寒郁化熱;或是溫熱之邪直犯臟腑;或因臟腑本身機能盛衰。多見于各種外感病中期或極期和各種內傷病。
[治則方藥] 里寒用溫中散寒法;里熱用清熱導滯法;里虛用補脾益氣法;里實用泄熱通下法。
半表半里證治
[臨床表現l 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
[病理機制] 正邪斗爭相持不下,病邪既沒有完全人里,正氣又不能驅邪外出,而介于表里之間,以致使少陽經受寒邪。
[治則方藥] 邪不在表,故忌汗;邪不在里,故忌下。宜用和解表里法(即不發汗的解表法),小柴胡湯。
辨表里的寒熱證
1.表證+寒證=表寒證 辛溫解表法。麻黃湯。
2.表證+熱證=表熱證 辛涼解表法。銀翹散。
3.里證+寒證=里寒證 溫中散寒法。理中湯。
4.里證+熱證=里熱證 清熱導滯法。葛根芩連湯加神曲、山楂。
辨表里的虛實證
1.表證+虛證=表虛證 益氣解表法。桂枝湯加黃芪、黨參。
2.表證+實證=表實證 辛溫解表,清熱除煩法。大青龍湯。
3.里證+虛證=里虛證 補脾益氣法。歸脾湯。
4.里證+實證=里實證 泄熱通下法。大承氣湯。
辨表里同病證
1.表熱+里熱=表里俱熱 瀉火通便法。涼膈散。
2.表實+里實=表里俱實 解表通里、疏風清熱法。防風通解散。
3.表寒+里寒=表里俱寒 助陽解表法。麻黃附子細辛湯。
4.表虛+里虛=表里俱虛 升陽益氣法。補中益氣湯。
5.表熱+里寒=表熱里寒證 解表溫里法。五積散。
6.表寒+里熱=表寒里熱證 辛涼宣泄,清肺平喘法。麻杏石甘湯。
7.表虛+里實=表虛里實證 益氣通下法。桂枝湯加大黃。
8.表實+里虛=表實里虛證 溫中解表法。以藿香正氣丸加干姜。
辨表里出入在診斷上的意義
病邪由內向外,便是由里出表,為疾病向愈的現象,發展趨勢預后良好;相反,病勢由外向內,即由表入里,表示病情向前發展,預后不良。
[表證入里] 凡病有表證而小便清利,知邪未傳里;若見到嘔惡口苦,或心胸滿悶,不食,是表邪傳至胸中,漸人于里了;若見到煩躁不眠,干渴譫語,或腹痛自利等,便是邪人于里的癥狀。
[里證出表] 凡是由煩躁、咳逆、膈悶等里證而出現發熱汗出;或見痧痘;或出斑疹,是為由里達表的癥狀。
寒 熱
寒與熱,是指疾病的性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證和熱證,實質上是陰陽偏盛偏衰的一種具體表現。臨床上辨別疾病寒熱的
目的,是提供使用溫熱藥或寒涼藥的依據。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
寒證與熱證的辨別,應從口渴、二便、四肢、脈搏等各方面去分別。例如:口渴為有熱,不渴為無熱;自利或小便清白為有寒,溲赤熱痢或便結為有熱;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而潤為有寒,面色紅熱,舌紅苔黃干為有熱;手足躁擾為有熱,四肢逆冷為有寒;脈數或滑為熱象,脈遲或沉為寒象。其鑒別點是:
寒 不渴 清長 稀溏 青白 淡 白潤 逆冷 遲沉
\ / \ / \ / \ / \ / \ / \ / \ /
證,口 小便 大便 面色 舌 苔 四肢 脈
/ \ / \ / \ / \ / \ / \ / \ / \
熱 喜飲 短赤 干結 紅熱 紅 黃干 躁擾 數滑
寒證證治
[臨床表現] 面色蒼白,畏寒喜暖,四肢冰涼,口淡不渴,喜熱飲:精神萎頓,脘腹冷痛,得熱或按之痛減,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舌質淡,苔白或黑潤,脈遲等。
[病理機制] 由于寒邪引起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而產生陽虛陰勝。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
[治則方藥] 證屬于寒的,用溫熱性藥物治療。表寒用辛溫解表法;里寒用溫中散寒法,或用回陽救逆法。
熱證證治
[臨床表現) 發熱、惡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面色紅,舌質紅,苔干黃或干黑,脈數等。
[病理機制] 由熱邪引起或機體代謝活動過度亢盛,而產生陰虛陽盛。多見各種熱性病。
[治則方藥] 證屬于熱的,用寒性藥物治療。實熱屬表的,用辛涼解表法透邪;屬于里的用清法,虛熱用滋陰法以退熱,或用甘溫除大熱等法。
辨寒熱的虛實證
1.虛證+熱證=虛熱證 養陰清熱法。用秦艽鱉甲散。
2.實證+熱證=實熱證 苦寒泄熱法或清熱生津法。用大承氣湯或石膏湯。
3.虛證+寒證=虛寒證 溫陽健脾法。用理中湯加減。
4.實證+寒證=寒實證 溫陽通下法。用溫脾湯。
寒熱真假的辨別
假象。凡是出現寒熱真假證之日,就是病人進入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之時,因此辨證宜仔細真切,切不能為假象所迷惑。
一、真寒假熱(陰證似陽)證
[臨床表現] 兩顴色紅如妝,嫩紅帶白,唇色淡白。有時煩躁,狀若陽證,但精神萎頓,形體倦怠。舌淡而滑;舌雖干而質淡;苔雖黑而滑潤;易生假苔。氣冷息微,語聲無力,身無穢臭味,大便無熱臭氣。口雖渴,但索水至前,復不能飲,或渴喜熱飲。身熱反欲得衣。小便清白,大便自利或便秘。咽喉或痛,但并不紅腫。脈雖數而不鼓擊于指下,按之無力,或微細欲絕。胸腹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熱,久按則不熱。
[病理機制] 陰寒內盛,逼陽于外,虛陽浮越,陽將外脫,故呈現一片虛假的熱象。
[治則方藥] 回陽救逆法。用參附湯或四逆湯。
二、真熱假寒(陽證似陰)證
[臨床表現] 面色雖多晦滯,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紅或焦。神情昏昏,狀若陰證,但有時躁熱,揚手擲足,譫語,形強有力。舌苔黑而干燥、質紅;苔不易染。氣熱息粗,聲音響亮,口氣臭穢噴人,大便穢惡難聞。口渴能消水,喜冷飲,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被。小便紅赤,大便燥結或稀水旁流,肛門灼熱,腹脹滿。脈滑數按之鼓擊于指下,或脈雖沉而按之有力。四肢雖厥冷而胸腹必灼熱,按之蒸手。
[病理機制] 由于內熱過盛,陽氣被郁不能外達,陰氣逼于外而出現假寒象。
[治則方藥] 清泄里熱兼益氣養陰。用黃連解毒湯加生脈散。
辨別寒熱真假的重點是:
①癥狀方面
病人身大熱(外假熱),反欲近衣者(內真寒)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即內真寒外假熱也;病人身大寒(外假寒),反不欲近衣者(內真熱)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即內真熱外假寒也。
②脈象方面
假熱之脈,或浮或數,但按之不鼓指,重按如無,這是陰盛格陽,并非熱證;假寒之脈,或沉或遲,但按之鼓指,滑而有力,這是陽極似陰,不是寒證。
虛 實
虛與實,是指正氣與病邪的盛衰。一般說來,虛是指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減弱;實是指致病的邪氣盛和邪正互相斗爭劇烈。主要是判斷病邪的盛衰與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也是邪正斗爭的具體表現。
虛證與實證的鑒別,主要看病情的長短,聲音氣息的強弱,痛處的拒按與喜按,舌質的粗老與胖嫩,脈象有力或無力等。
虛 長 低 短 喜按 胖嫩 無力
\ / \ / \ / \ / \ / \ /
證,病情 聲 氣 痛 舌質 脈
/ \ / \ / \ / \ / \ / \
實 短 高 粗 拒按 粗老 有力
虛證證治
[臨床表現] 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或盜汗,舌嫩無苔,脈細弱無力等。
[病理機制] 凡七情內傷或其他致病因素及久病不愈,以致人體內部機能障礙而產生機體機能衰退。多見于重病久病之后,身體虛弱者。
[治則方藥] 補氣益血法:氣虛用補氣法,血虛用補血法;陽虛用滋陰法;陽虛用補陽法。
實證證治
[臨床表現] 精神亢奮,聲高氣粗,或高熱面赤,或無熱面青,或痰涎壅盛,或劇痛拒按,舌苔較厚,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洪有力。
[病理機制] 邪氣盛,正氣也旺,正與邪激烈斗爭;或七情內傷,氣血郁結;或水濕、停痰、食積、蟲積等因素引起人體內部機能的障礙。
[治則方藥] 用清法或下法。氣實用理氣法;血實用活血通瘀法。
辨氣血虛實證
一、氣虛證
[臨床表現] 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頭昏心跳,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脈細虛大,舌質淡,苔薄白等。或脫肛或子宮下垂等。
[病理機制] 久病失養或七情損傷,均能耗損元氣致成氣虛。
[治則方藥] 補氣法。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脾胃之氣虛。補肺湯補肺氣之虛。六味地黃丸加減,補腎氣之虛。
二、氣實證
[臨床表現] 痰多喘滿,胸痞脘悶,腹脹噯腐,腹痛便秘,舌苔黃或膩,脈實大或滑等。
[病理機制] 或因七情內傷,痰火停滯;或因六淫之邪失于疏解,內郁成痰,壅塞肺胃,氣機升降失職。
[治則方藥] 理氣法。肺氣阻郁的宜開,用半夏厚樸湯;胃氣積滯的宜導,用保和丸;肝氣上逆的宜降,用四磨飲;肝氣郁結的宜疏,用逍遙散;肝膽火盛的宜泄,用龍膽瀉肝湯;氣滯而痛的宜調,用金鈴子散。
三、血虛證
[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或蒼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熱盜汗,肌膚枯澀,婦人經少色淡或閉經,脈細無力,舌淡紅無苔等。
[病理機制] 由于失血過多(吐血、衄血、便血等)或生血機能障礙,不能滋養經絡肌膚。
[治則方藥] 補血法。用人參養榮丸、十全大補湯等氣血雙補。婦人血虛,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
四、血實證
[臨床表現] 忽冷忽熱,瘀血在里,胸腹刺痛,痛有定處,腫塊積聚,大便自利,色黑如漆,舌紅或有紫點,脈弦或澀等。
[病理機制] 外邪搏結,或機能障礙,而內部產生瘀血和蓄血。另外跌撲內損傷以致局部瘀血等。
[治則方藥] 活血通瘀法。如瘀血內結,用桃仁承氣湯;瘀血阻滯,用血府逐瘀湯;寒滯經脈而血瘀,用溫經湯。
辨虛實的真假證
一、假實證(即真虛證)
虛弱的病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反而出現類似強盛的假象,這種情況,又稱為“至虛有盛候”。
[臨床表現] 雖有腹脹,但不似實證那樣脹而不減,而是時脹時減;雖有腹痛,但不似實證那樣拒按,而是按之痛減;雖有熱象,但是舌嫩、脈虛(疾病本質是虛證而臨床表現象實證)。
[病理機制] 多由內臟氣血不足,正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
[治則方藥] 虛者補之。補法就是扶正法。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均是補法。
二、假虛證(即真實證)
實邪結聚的病,反而出現類似虛弱的假象,這種情況,又稱為“大實有羸狀”。
[臨床表現] 雖默默不語,但說話時多聲高氣粗;雖不欲食但有能進食的時候;雖泄瀉,但泄后反覺痛快;雖有胸腹脹滿,但按之有痛或固定不移等(疾病本質是實證而臨床表現象虛證)。
[病理機制] 多由內臟熱結壅滯,經絡阻滯,氣血不能外達所致。
[治則方藥] 實者瀉之。瀉法即是祛邪法,又稱攻法。祛風、除濕、散寒、清熱、驅蟲、化痰、行氣、活血等治療方法,均屬于瀉法范圍內。
前人有云:“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因此,虛實之辨別要點,莫逃乎脈,脈之真有力,真有神才是實證;脈之假有力,假有神便是虛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