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高中的女兒下午要上網(wǎng)課,自己定了鬧鐘,在房間里午休。快到上課的時間,爸爸直接進入女兒房間,把女兒被子掀開,喊女兒起來上網(wǎng)課。女兒很生氣很委屈,覺得爸爸不尊重自己的隱私,并打電話報警了。爸爸也覺得很委屈,女兒是自己生的,自己養(yǎng)的,怎么就管不了了?邊界感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是能分得清自我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的能力。當一個人欠缺邊界感,常常會把自己的事托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強行跨入他人的邊界感。
邊界感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guān)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父母過度的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認為,我的需求別人應(yīng)該知道,這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把過多的責(zé)任推給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別人的問題都是我導(dǎo)致的,我需要為別人負責(zé);
父母對于孩子過于冷漠,導(dǎo)致孩子沒有安全感,會過度的討好取悅或者依賴他人;
父母對孩子過于忽略和回避,孩子會過度暴露或主動卷入到與自己無關(guān)的關(guān)系中。這些情況都會導(dǎo)致孩子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形成邊界不清的人際模式,陷入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和掙扎當中。中國是人情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許多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人情有時候也成了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在一個人情社會之中邊界感的界限自然而然是模糊的。同時,中國的文化注重面子,很多時候就算對方缺乏邊界感而令自己不舒服,但是礙于情面也不會指出,從而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是最親近的人失去了分寸感, 因為是爸媽就可以隨便翻看孩子的日記本;因為是情侶,就隨意翻看別人的手機;因為是親戚,就隨便操心別人的對象,催別人生孩子;因為是朋友,就不顧別人的感受,替別人做主。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做好自己的該做的事,拿捏好分寸,既讓別人舒服,也會讓別人少很多麻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總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站在最高點去命令去命令和指責(zé)別人,甚至?xí)蛑拔覟槟愫谩薄ⅰ拔沂顷P(guān)心你才問你”這樣的幌子,讓你感覺到一種道德壓迫感。就是像漿糊一樣,混亂一團。批評、教育、命令、懲罰、指責(zé)、羞辱、跟蹤、調(diào)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屬于硬控制;討好、利誘、撒嬌、胡鬧、施苦肉計、要挾都屬于軟控制;信用、承諾、保護、恩賜、以身作則、威望、自信、勇猛屬于無形的控制。很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明星私生飯,認為自己愛豆就是自己信仰,跟蹤、偷拍、過度參與明星私生活,當愛豆宣布戀情或婚姻,甚至?xí)龀霪偪竦呐e動,殊不知,明星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的時候,是對自己缺乏邊界感的認知,有的人害怕拒絕別人,殊不知有的拒絕是對自己應(yīng)有的保護,有的人會拼命去討好他人,揣摩別人的心思、迎合別人的心理。如職場中的“便利貼女孩”,事事都幫忙,沒有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不必要喪失自我,迎合他人。知曉底線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底線。我們要明確自己身體上的,情緒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同時也要學(xué)會察言觀色,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使得他人表現(xiàn)不舒服等。可以運用思維導(dǎo)圖整理出自己的“個人畫像”,好好認識自己。做到明確表達首先要直面感受,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和憤恨不滿,那就說明別人打破了你的邊界。知曉了感受要直接說出來,要有勇氣說“不”。比如很多中國人聚餐的時候,主人喜歡給客人夾菜表示照顧,但是一個美國人看到這種情形可能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惡心。長期憋著不說,這些微小的不舒服積少成多,很可能會葬送一段美好的關(guān)系。許多爭執(zhí)往往源于固執(zhí)己見,如果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那么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就像開頭事件中的父親,如果能站在女兒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明白女兒需要隱私和尊重,女兒也應(yīng)該站在父親的角度思考父親傳統(tǒng)的教育觀,彼此說明,就會很好解決了。
進退有度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xiàn),例如當別人說:“我再考慮一下'、'下次吧”時,很可能是在委婉地表示拒絕,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強人所難,進退有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