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如今反而要退耕還荒了?黑土層已經變薄了50厘米,有消失的危險!
“北大荒”廣義上是指在19世紀中葉開禁放荒的黑龍江地區,當時這些地區到處都是荒蕪的沼澤。如今的“北大荒”專門用來指代在上世紀中葉開發的東北三江平原。
1947年,為了建立比較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了擴大農業用地和提高糧食產量,共產黨人開始移民開發這片荒原。之所以選擇這里,一來是因為這里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二來就是因為它屬于世界少有的四大黑土地區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遠高于普通土壤,種出來的糧食產量高,味道好。
從50年代,王震將軍率領鐵道兵,指揮十萬轉業官兵挺進荒原,到后來無數大學生和知青投身其中。
14萬轉復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山東、四川等地的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地方干部、農民組成的墾荒大軍,腳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馬架、睡地鋪,戰勝重重困難,在茫茫沼澤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機械化國營農場群。
幾代人將青春奉獻在這片土地上,才使得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成就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
如今的北大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9.9%,擁有農用飛機100架,年航化作業面積2179.5萬畝,代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不過,自本世紀初以來,黑龍江省就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退耕還荒”和“退耕還林”舉措。不僅全面停止對現有濕地的開發,同時還對不宜耕種的,或者產量低下的200萬公頃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是,農業專家發現,東北的黑土地正在以每年0.5-1厘米的速度變薄。
要知道黑土層本來就只有80厘米厚,到如今很多地區都只剩30厘米了,甚至部分地區的黑土已經完全退化,呈現出沙化的趨勢,而且演化成了沙塵暴。
黑土地的退化帶來了一個嚴重后果,那就是20世紀末,整個北大荒和當初相比,糧食減產已經將近一半了。所以再像以往那樣開荒和發展農業,不僅無法增加糧食產量,反而有可能導致生態破壞和糧食減產的雙重惡果。這樣還不如我們下定決心開始保護生態,恢復黑土地。
目前,黑土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水土流失,北大荒地區的年均降水總量雖然沒有南方那么多,但是卻都集中在夏季,經常會以暴雨的形式出現。
加上過度開荒導致當地植被嚴重破壞,因此一旦出現暴雨,就會大肆沖刷黑土地,加快水土流失,土地遭受的侵蝕程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此外,春季積雪融化時產生的融雪徑流,在黑土地解凍的時候,會隨著積雪融化一層,便被沖刷一層。凍融侵蝕的烈度,加上暴雨侵蝕的程度,使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問題特別嚴重。現如今,在北大荒地區的黑土耕區,甚至能夠看到黃土高原未被整治前類似溝壑縱橫的景象,實在令人擔憂。
植被本來就是地球空氣和水源的天然凈化器,東北地區的植被破壞自然就導致了三江平原的生態出現惡化。氣候開始變得異常,干旱、洪澇和沙塵暴天氣多發;泥沙淤積導致河道堵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還有一千五百千米航道的松花江,現如今已經消失了一千千米。
從2001年起,黑龍江就開始退耕還林,退耕還荒,為了避免糧食產量出現大幅度變化,這些舉措需要緩慢進行,不能操之過急,畢竟我們還需要守住耕地紅線。
網上有人反對退耕還荒,認為革命先輩們辛辛苦苦開荒出來的耕地,現在就這么隨意還荒,實在太可惜了。
其實,“退耕還荒”也是為了保護耕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只有保護好黑土地,北大倉才不會消失。相反,如果墨守陳規,不知道與時俱進,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北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