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中未明確提到,真題經常考到。
(一)中國原始社會
1.原始人群
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是已知的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早期直立人化石代表。
距今約70萬年的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龍骨山發現,是最早使用火柴的人類,是晚期直立人化石代表。
山頂洞人已過渡到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2萬年,晚期智人化石代表。
2.氏族公社時期
母系氏族: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前者代表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后者代表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
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面貌的是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發明水稻。
父系氏族: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的是龍山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由仰韶文化發展過來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相差懸殊,說明已出現了私有財產,有明顯的貧富分化。產生階級、階級壓迫。
(二)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
1.夏
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度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夏朝的青銅器標志著我國由石器時代進人了青銅器時代。夏朝的“夏歷”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2.商
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因此歷史上也稱商朝為“殷商”。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商朝出現了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此開始。—商朝已有金屬器物、青銅器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青銅器有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3.西周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公元前771年滅亡。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編制的禮樂制度和建立的完備的宗法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4.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棄鎬京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是周王室日漸衰落,大國諸侯先后稱霸。這一時期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也有人認為“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三)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戰國、秦、漢
1.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商鞅變法: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經過這兩次變法,泰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全國。
2.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萬里長城:秦始皇統治時期,把戰國時秦、燕、趙三國的長城修補與加固,構筑了西起臨洮(今甘肅),東達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萬里長城。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陪葬坑。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率領眾人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旗幟。
3.漢
楚漢之爭: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以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死,劉邦勝利而結束。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崇尚黃老“無為而治”政治,與民休養。經過幾十年努力,到景帝末年,西漢社會經濟發展,農民安定生活、生產,國庫財政充裕,國家由貧變強。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
絲綢之路:漢武帝于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兩次任命張騫為使者,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運到西亞、大秦。絲綢之路上保留至今的文明遺跡有甘肅的陽關、莫高窟,新疆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樓蘭遺址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實行了思想的統一;宣揚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神化了皇帝;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稱帝,定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職官、地名改革。
東漢建立:公元25年6月,劉秀在鄗城(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國號,后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黃巾起義:公元184年,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史稱黃巾起義。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率軍同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夜襲鳥巢,燒毀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大敗袁紹。這一戰役史稱“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用火攻曹,以坐壟萋,曹軍大敗退守北方,史稱“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一三國、兩晉、南北朝
1.三國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西晉的短暫統一
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重新統一南北。316年,劉曜攻占長安,西晉亡。
3.東晉
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
淝水之戰:383年,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發動意圖吞并東晉的決定性戰役,東晉以少勝多,前秦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前秦統治并先后建立十余個國家。
4.南北朝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東晉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后的近170年間,南方又先后出現了齊、梁、陳三個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史稱南朝。386年,鮮卑族拓拔珪建立北魏。6世紀,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
后來,東魏和西魏又各為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北方的這五個朝代總稱北朝,南朝和北朝并存,稱南北朝。
(五)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1.隋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隋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發展了社會經濟,使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587年,隋文帝滅梁國。589年,陳后主被隋活捉,陳亡。隨后,隋平定了陳殘余勢力的叛亂,南北實現統一。
科舉制度:隋文帝即位后和隋煬帝統治時期,改革官制,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創立科舉制,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開鑿大運河:隋煬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全長2 500公里,南北貫穿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廣大地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當時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運河對加強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都起著重大作用。
2.唐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占領長安,618年,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
貞觀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在此期間,由于唐太宗君臣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開創了唐代繁榮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譽為“貞觀之治”。
武則天稱帝:690年,武則天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文成公主進藏:公元7世紀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與吐蕃建立了親密的關系。
開元盛世:唐玄宗開元年間,政治比較安定,社會生產繼續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期,史稱“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日漸腐敗。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占洛陽、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亂。“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
(六)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社會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1.五代
從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后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黃河流域相繼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更替,統治北方長達50多年,史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現過10個割據政權交替并存,總稱十國。
2.遼
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并于916年稱帝,建契丹國。耶律阿保機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創制契丹文字。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3.北宋
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在東京(今河南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成功地使高級軍官交出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北宋統一:北宋建立后,開始了統一南北的事業,979年,北漢被征服,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的局囪終告結束。
澶淵之盟: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合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從經濟、軍政、教育等方面進行改革,在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方面收到了顯著成效。
4.西夏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在寧夏、甘肅和陜西西北一帶。1038年,元吳稱大夏國皇帝。西夏政權建立后.與北宋多次發生戰爭。
5.金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受遼的剝削和壓迫。12世紀初,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民眾反抗遼,建立金政權。金滅遼后,于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次年,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6.南宋
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稱帝,為宋高宗,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7.元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是為元世祖。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和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弱——明、清
1.明
1368年,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
八股取士,1370年.明朝政府設科舉-規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種特殊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個部分組成。考試以《四書》和《五經》命題,《四書》要以朱熹的注為依據。
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航行早80多年。
遷都北京:1421年農歷正月,明成祖朱棣把明朝都城正式遷至北京,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保留了南京為“留都”。
抗倭英雄戚繼光: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沿海地區經常遭受倭寇的襲擊和騷擾,戚繼光受命抗倭,至1564年,東南沿海倭寇基本肅清,保證了邊疆穩定。
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后金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了后金政權,脫離明中央政府的控制。1621年,努爾哈赤攻陷沈陽、大破遼陽。1625年后,金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
李白成起義:明朝末年,李白成領導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已經發展到觸及封建所有制的新水平。
2.清
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白蓮教起義爆發,是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
冊封達賴喇嘛: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清順治帝賜予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康熙皇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封號。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人選。
(八)歷朝歷代首都整理
1.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2.北京:六朝古都(后燕、遼、金、元、明、清)
3.洛陽: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
4.南京:六朝古都(孫吳、東晉、宋、齊、梁、陳)
5.杭州:五代十國中吳越、南宋
6.開封:六朝古都(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唐、北宋)
7.咸陽:秦
此部分內容經常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重點掌握古代史中建國的都城、重要人物及其主張、重要事件的內容及其發生時間等。
大家可以點擊'了解更多',去做做相關的練習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