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輝煌紫禁城(三接片)。
上一篇給大家介紹了圖片合成的操作程序,以及“荷花童子”的制作過程,今天給大家介紹接片技術。接片的程序,某些方面和圖片合成有相同之處。
但要說在Ps中如何接片,還得先講一講拍攝接片要注意的幾個要點,掌握了這幾個要點,對后期在Ps中的接片,便是打下了一個良好地基礎。
首先是曝光要一致。由于是橫接片,從一側到另一側的范圍比較廣,天空的亮度是不一致的。靠近太陽的一邊,天空會亮一些。遠離太陽的一邊天空則相對暗一些。如果用數碼相機自動曝光的話,由于每一張的天空(包括景物)的亮度不同,形成的曝光組合也不同,這樣就會產生接片處的色調、明暗不一致。所以在拍攝接片時,最好用M檔感光。先測出一個中間曝光組合,無論接三張片還是四張片,都用一個曝光組合感光,這樣,片和片的銜接處,色調就基本一致了。
其次是接縫處的建筑(或樹木)要保持在其中一張內是完整的。這是因為相機的鏡頭,在拍攝成像是,越是圖片邊緣越是會有變形。而兩張圖片的接縫處,一張是圖右,一張是圖左,變形的斜度正好相反。如果接縫處的建筑正巧在兩圖中各占一半,那就接不上了。保持了一張圖片中的建筑或樹木是完整的,那就容易接上了。廣角鏡頭拍攝圖片時,四周變形最明顯,所以最好不要用廣角鏡頭來拍接片(見圖2)。
再次是拍攝接片時要注意保持地平線的一致。否則就會造成片和片之間會錯開很大空間,當讓可以通過剪裁裁去上下不起的部分,但會造成畫面中某些要素的損失(見圖2)。
所以說,接片的關鍵,不是在Ps中的操作,而是在拍攝時,這是能接好圖片的關鍵。有些具體的方面,我就用圖片和圖片的文字說明來對照介紹,這樣會更清楚一些,也便于各位的理解和掌握。
還是那句話:大家在操作的過程中,遇上解決不了的新問題,請留評或發紙條交流。也歡迎高手光臨指點,一定虛心向你學習、討教。謝謝!
↑(2)圖(1)的那張三接片,就是這三張用長焦鏡頭拍攝的變形較少的圖片接成的。在拍攝圖片時,我先選擇了中圖所取得范圍,發現兩側午門上的城樓都只拍到半個樓。于是我就必須在拍攝左右兩圖時,必須保持午門城樓的完整。同時也盡量保持三張圖片天空留空基本一致,也就是地平線一致。
↑(3)先將需要相接的圖片拖入Ps中(如圖)。
↑(4)先選定用哪張圖作背景圖(我使用左側的圖為背景圖),于是中圖變成了第一接片圖了。選定第一接片圖后,操作Ps軟件的“選擇”→“全部”(如圖)。
↑(5)此時,已選定的第一接片圖四周出現虛線框(如圖)。
↑(6)對圖(5)操作Ps軟件的“編輯”→“拷貝”(如圖)。
↑(7)關閉第一接片圖,點中背景圖,操作Ps軟件的“圖像”→“畫布大小”(如圖)。
↑(8)此時會彈出一個“畫布大小窗口”。窗口中上半部分為當前(畫布)大小,下半部分為新建(畫布)大小。(如圖)。
↑(9)“當前大小”是固定的,而在“新建大小”中畫布的寬、高都可更改,自定數據,其“定位”也有操作者自定。由于我是從左向右接片,所以在“定位”處,我選擇用鼠標點擊左側的空格(如圖)。
↑(10)當前的圖片大小:寬為36.31厘米,高度為24.11厘米。由于我們有三張圖片要接,所以在“新建大小”中,需要改變畫布的寬度(高度不變就不用改變了)。三張寬36.31厘米的圖片接在一起,寬度應該有110厘米。考慮到圖片銜接處有重疊部分,是當地減少一些,就為100厘米吧(如圖)。
↑(11)點擊了“畫布大小”窗口中的“確定”后,背景圖框的右側出現了一塊空間,這個空間,就是供接片所留的(如圖)。
↑(12)用鼠標點住背景圖框下方移動塊,圖片可以左右移位(如圖)。
↑(13)操作Ps軟件的“編輯”→“粘貼”(如圖)。
↑(14)操作“粘貼”后,背景圖框的背景圖上,出現了第一接片圖(即三接片的中圖)。
↑(15)選擇Ps軟件的“工具框”中的“移動工具”(如圖)。
↑(16)然后用鍵盤上的“上下左右”鍵,移動“粘貼”過來的“第一接片圖”。
↑(17)將放大后的接縫處,與圖(14)對比看,原本對不上的午門城樓,經過“移動工具”現已經接得天衣無縫(如圖)。
↑(18)選擇Ps軟件的“工具框”中的“橡皮擦工具”(如圖)。
↑(19)此時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圓形的“圈”(如圖)。這個“圈”是通過鍵盤上的大括號來調節大小的。按右側“}”放大,按左側“{”縮小。(注:此操作文字輸入需在英文狀態下才行!)。
↑(20)在使用“橡皮擦”時,可點擊“畫筆”的小箭頭,調節橡皮“圈”“硬度”的百分比。“硬度”小于10%時,擦出的痕跡比較自然,這和合成圖片中橡皮擦使用原理一樣。
↑(21)用“橡皮擦工具”,擦去第一接片圖與背景圖的銜接處。露出背景圖中完整的午門城樓,又保留住第一接片圖中三大殿的屋頂。使背景圖和第一接片圖中的各個建筑物都保持相對完整(如圖)。
↑(22)完成了背景圖與第一接片圖的對接后,對第二接片圖(右圖),進行與“第一接片圖”相同的操作程序。操作Ps軟件的“選擇”→“全部”;點擊“編輯”→“拷貝”; “編輯”→“粘貼”等。
↑(23)操作“粘貼”后,背景圖框的背景圖上,出現了第二接片圖(即三接片的右圖)。
↑(24)和操作第一接片圖與背景圖接片時一樣的操作程序,運用“工具框”中的“移動工具”,將第二接片圖與第一接片圖,相銜接吻合處對準(如圖)。
↑(25)同樣用“橡皮擦工具”將第二接片圖與第一接片圖銜接處重疊的建筑擦去,保持片中各自建筑的完整性,此擦出的是第一接片圖中的三大殿等的屋頂(如圖)。
↑(26)完成擦圖后,雙擊“工具欄”中的“抓手工具”(如圖),畫面變化如下圖。
↑(27)一張初步接好的三接片全圖,展現在你的面前(如圖)
↑(28)選擇“工具欄”中的“裁剪工具”(如圖)。
↑(29)選擇了“裁剪工具”后,此時的鼠標指針變為一個裁剪框狀(如圖)。
↑(30)用“裁剪工具”將“畫布”的多余部分裁去,只留下接好的圖片(如圖)。
↑(31)操作Ps軟件的“圖層”→點擊“拼合圖象”(如圖)后,三張圖片合為一張。
↑(32)完成接片后,發現第一接片圖和第二接片圖的天空部分與背景圖有一些錯開(見圖30)運用“工具欄”中的“仿制圖章工具”對天空缺失部分作相應的補救(如圖)。
↑(33)點擊“文件” →“另存為”,改編原圖的“文件名”(如果不改變文件名,新合成的圖將替代原圖,原圖便不存在了),此時三接片完成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