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器,簡稱“痕玉”,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據(jù)說痕都斯坦這一地名,乃是乾隆皇帝親自考訂,為今北印度一帶地區(qū)。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又特別的一類,因其精美絕倫而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痕都斯坦工匠喜用純色玉材雕琢,講究一器一色,由于痕都斯坦人相信玉可以避毒,因此痕都斯坦玉器多為杯、盤、碗、盞等飲食器具。
這些器具極具當?shù)匚幕攸c,常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動物眼睛等。痕都斯坦玉器還廣泛采用水磨技術(shù),使得胎體透薄瑩潔,素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因此痕都斯坦玉器又被稱為薄胎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的掏膛工藝,在古代是一門絕技,玉料掏空后,玉壁最薄處厚度只有一、二毫米。據(jù)說,在古代,掏膛的玉雕師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黃金,由此可見其工藝價值之高。
由于痕都斯坦玉器別具特色,深得帝皇喜愛的緣故,宮廷玉匠很快開始仿制這種精巧輕薄的器具,這些仿制出來的器物,便被稱之為“西番作”。又因“西番作”玉器追求薄胎、透明的緣故,這種器物雕刻艱難,制作時極易破裂,一旦制成,便顯得愈加珍貴。乾隆皇帝一度作詩贊其“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紙更輕于銖”等。
此外,因其放在水上能飄動,不會沉入水中的特點,痕玉又被人稱為“水上飄”。因痕玉費工、費料,制作時極易破裂,在使用過程中也容易毀損,乾隆晚期,這位“玉癡”皇帝終于下旨停止繼續(xù)制作痕玉。
到了近現(xiàn)代,雕琢工具的進步及玉雕工藝大師的不斷涌現(xiàn),終于使得痕玉從僅止于帝皇、富豪的專屬而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下面是現(xiàn)代玉雕薄胎工藝品:
該器物玉質(zhì)細膩、色正瑩潤。面雕纏枝花卉紋飾,面薄輕巧,滋潤透影。整件作品既清秀端莊又不失雍容華貴,堪稱精品之作。
青玉貢品五件套
該作品玉質(zhì)溫潤細膩、凝脂光潔,設(shè)計獨到、新穎別致,器型優(yōu)美,輕薄通透,古樸典雅、端莊大氣。整器帶有濃郁的痕都斯坦風格,集尊貴典雅與文化時尚于一體,彰顯了玉雕藝術(shù)的獨到魅力。青玉貢品五件套規(guī)格:燭臺:高37cm,中臺直徑18cm,底部直徑14cm,重量1440克?;焊?6cm,直徑5.5cm,重量1008克。爐:高27cm,直徑26cm,重量2040克。
痕玉造型莊重圓潤,極具幾何對稱和諧之美。其制作工藝采用水磨技術(shù),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甚至可以從內(nèi)壁清晰的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紋。在裝飾手法上,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復(fù)雜的組合工藝。表面處理又普遍采用剔地陽文的方法,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越發(fā)增強了它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