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配角大師”的趙子岳,他是大器晚成的電影明星。人到中年時才參加拍攝電影,41歲那年拍攝了處女作《呂梁英雄》。他無論扮演什么角色,都是那樣一絲不茍、認真執著、悉心研究、做足功課、準確把握,扮演得栩栩如生、個個入戲、惟妙惟肖、回回精彩,象磁石一樣緊緊吸引住觀眾,角色形象深深地扎根在觀眾心底,久久揮之不去,永不磨滅。......
趙子岳(1909.7.31--1997.3.25)曾用名趙之岳,筆名依克,原籍山西洪桐,生于山西古縣。1926年就讀于太原師范學校學習繪畫,1930年畢業后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l932年起先后任太原女子師范學校音樂美術教師、石家莊正太鐵路扶輪小學音樂教師。抗戰爆發后回到安澤縣,任犧盟會工作團團長。1938年參加八路軍.先后任太行區黨委宣傳部宣傳干事,太行劇團藝術指導、副團長,太行八分區文工團政委,太行軍區先鋒劇團協理員,太行軍區京劇團團長等。
1949年當選為山西省戲劇工作者協會副主任。1950年調任北京電影制片廠任演員科科長,1954年任北影演員劇團副團長,1960年任團長。
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參加演出《群魔亂舞》、《和尚嶺》、《前線》、《偵察員》等話劇和《白毛女》、《劉順清》等歌劇,晉劇《打漁殺家》等,編寫《一把斧子》、《笑了的人》等話劇。從1950年參演《呂梁英雄》起,一生拍攝近百部影視片,角色大多為配角。
他善于抓取符合人物身份的細節、動作,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戲雖不多但能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人物的本質。十七年時期,大約三十部影片。如《小二黑結婚》中自私自利、封建落后的二諸葛,《暴風驟雨》中詼諧幽默、膽小怕事的車把式老孫頭,《青春之歌》中愛財如命、欺壓農民的老地主,《紅旗譜》中拍馬奉迎、陰險狡詐的帳房李德才,《停戰以后》中昏庸勢利的班縣長,《錦上添花》中熱情認真、憨厚可愛的站長老解決等等。“老解決”是他銀幕創作代表作。
表演上,緊緊把握角色“熱情憨厚”的性格基調,采用誤會和巧合的手法,產生了一連串的喜劇效果,使“老解決”形象活靈活現。《青春之歌》中老地主,發現農民將大片麥子割走了時,一句簡單臺詞:“我的麥子……”非常傳神地用一聲長哭腔呼叫出來,把地主貪財如命的本質揭示得入木三分。文革后至九十年代,他又參加了20多部影片拍攝,如《薩里瑪河》中老貢布,《拔哥的故事》飾老書保,《柳暗花明》中梅老爹,《帶手銬的旅客》中老公安局長,《牧馬人》和《如意》中老校工,《駱駝祥子》中老農民等,還有《生財有道》、《迷人的樂隊》、《黃土坡的婆姨們》、《女模特兒的風波》、《宮廷斗雞》等影片。戲路寬廣,宜正宜反,角色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活化”。
質樸、憨厚和幽默構成了他的表演藝術風格。
1981年起,不再擔任北影演員劇團團長,將自己積攢下來的一萬元捐獻出來,作為“北影廠青年演員進步獎”基金,以培養和獎勵有成就的青年演員。1985年當選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名譽會長。1991年獲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2005年獲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