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蘇聯著名的軍事家,1943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他是繼斯大林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將領,同樣他在世界史上落下了光輝的一筆。
朱可夫因其在二戰中所立下的卓越功勛,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被譽為斯大林的“救火隊員”。
朱可夫在二戰中曾分別與日軍、德軍作戰,其戰功卓著,尤其是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每場重大戰役都能見到朱可夫的身影。因此,筆者精選了朱可夫親自指揮的五個比較有影響的戰役,您認為那場戰役的意義最為重大?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為了實施其陸軍北進的戰略計劃,在中、蒙邊界的諾門罕地區,發動了一場試探性的戰役,這就是著名的“諾門罕戰役”。戰役之初的蘇軍,不敵有計劃、有準備的日軍。
6月18日,當時任職遠東軍參謀的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委任為第57軍軍長,全面負責指揮諾門罕戰役。戰役的過程就不多說了,沒意思,反正是日軍在蘇軍陸、空立體化打擊下,大敗而歸,而蘇軍最大的戰果則是收獲一位戰神,此戰使朱可夫正式進入了蘇軍統帥部,也為他最終榮膺蘇聯元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列寧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搖籃,以列寧的名字而命名的城市,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羅薩”的作戰計劃時,就叫囂著“一定要把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1941年六月,德軍在希特勒“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第二,莫斯科第三”的三大目標中,向列寧格勒展開了瘋狂的進攻。
戰役之初,蘇軍損失慘重,列寧格勒危在旦夕,斯大林直接任命朱可夫為列寧格勒戰區的指揮官。朱可夫到任后,撤銷了兩個集團軍的番號,并撤換了一批指揮不力的蘇軍軍官,使列寧格勒的戰局迅速穩定下來,同時也成功拖住了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
1941年10月,德軍對莫斯科展開了代號“臺風”的作戰行動,希特勒命令德軍的第2、3、4裝甲集團軍群,從莫斯科的南、西、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德軍迅速包圍了莫斯科,其中一部攻至距莫斯科只有五公里的地區,他們已經能望到紅場的屋頂了。
在此危急時刻,斯大林忙將還在列寧格勒的朱可夫調回,命他接替西方面軍的指揮和保衛莫斯科的任務。10月10日,朱可夫到任后,調整了莫斯科的防衛部署,他利用莫斯科冬季的嚴寒,遲滯了德軍的進攻,并于12月5日對德軍發動了大反攻,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此戰德軍損失60多萬兵力,這是自蘇、德開戰以來,德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1942年6月,南線的德軍為了占領高加索油田,從而獲得戰爭的生命線—石油,于是便發動了所謂的南線戰役。戰役開始后,德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通往高加索地區的咽喉要道斯大林格勒了。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是以蘇軍統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它不但有政治、軍事上的意義,而且還是蘇聯南方的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其意義不言而喻。該戰役最危急時,德軍曾占領斯大林格勒三分之二的地區。
于是,朱可夫再次臨危授命,負責指揮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經過漫長而又血腥戰斗后,朱可夫于1943年1月,指揮蘇軍發動了代號“木星行動”的大反攻,俘獲德軍元帥、第六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消滅德軍150多萬人。
此戰過后,所有人都以明白,希特勒的敗亡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1945年4月16日,標志著納粹德國滅亡的柏林戰役打響了,朱可夫指揮蘇聯的三個方面軍,共計250萬大軍進攻柏林,而德軍則調集了100萬軍隊準備死守。
最后蘇軍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攻占了柏林,殲滅德軍48萬人,繳獲火炮600門,飛機500架,戰爭狂人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而告終,至此,歐洲的戰爭正式結束。
朱可夫出生于1896年12月1日,逝世于1974年6月18日,享年78歲。
(本文手稿)
朱可夫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軍事家,曾經指揮過眾多著名的戰役,但筆者認為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應為諾門罕戰役。
因為日、俄之間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尤其是1904年,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俄戰爭,該戰役是以日本人獲勝,俄國被迫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而告終的。此次的諾門罕戰役,正是德國入侵蘇聯的前期,如果蘇軍此戰不勝或形成相持,將是日、德東西夾擊蘇軍的局面。
那時,蘇聯能不能撐得住?二戰的結果很可能因此而改寫,因此,諾門罕戰役的戰果雖然不大,但此戰的意義最大,很有可能世界歷史也將被改寫。說說您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