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對中國人的思想影響是很大的,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謀略和智慧,而其中兵家韜略便是古代謀略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兵家的競爭智慧在軍事、政治和商業領域的有重要影響。
而且,在中國古代的較早時期,戰爭比較頻繁,戰事比較多,古代軍事家們經歷了諸多戰事,能通過實際的戰爭行動來總結戰爭經驗,所以,中國古人在軍事謀略方面的理論成就是很高的。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是中國傳統思想智慧最典型的表現之一,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國古代的兵學理論非常發達,有很多兵學著作,而《孫子兵法》是最杰出的,孫武被人奉稱為“兵圣”,《孫子兵法》被稱為“兵學圣典”,孫武的兵法理論對中國古代兵學理論的總結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他不但提出了關于兵法的各種富有創見的觀點,而且,他還是最早將中國古代兵學理論系統化的軍事理論家。《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學智慧的集中表現,是古代兵學韜略的理論精華,在孫武之后,幾乎所有的著名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都受到孫武的影響,甚至,連古代不少的帝王也深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此外,《孫子兵法》還影響到現代,影響到國外。
有人說,中國有三本書對世界影響最大,第一本是《老子》,第二本是《易經》,第三本是《孫子兵法》,這是有相當的道理的。《孫子兵法》至今仍是西方一些著名軍事學院所注重的軍事論著。比如,美國西點軍校就將《孫子兵法》與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朱利奧杜黑的《制空權》等一起,列為必讀書。
《孫子兵法》對中國人的影響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孫子兵法》不止講軍事韜略,而且還拓展了兵學理論,從宏觀角度來論述戰爭和兵法,因而,其影響面很廣。
比如,分析戰爭與國家存亡、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外交、戰爭與自然環境以及諜報工作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等,這就使得《孫子兵法》的影響面更廣,有更多領域的讀者對它感興趣,包括不只是軍事家,還包括政治人物、外交人員、諜報人員等等,都感到可以從《孫子兵法》中得到啟發。
《孫子兵法》提出了關于戰爭與國家關系的論斷,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站在政治理論的高度來審視戰爭,強調戰爭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是事關民眾生死的重大行動,是不能不認真進行考察和研究的。這用意很明顯,戰爭不只是將領們的事,而是事關整個國家存亡的大事,它涉及到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政治家、外交家和其他的人,包括國中民眾都是應該關心戰爭的。如此一來,孫武的兵學理論影響就很廣,超出了軍事戰略與戰術問題,從將帥修養、后勤保障、間諜工作到政治謀略、外交策略等,都涉及到了。孫武拓展了兵學的研究范圍,因而,《孫子兵法》這本書,影響面就很廣,各個領域的人都對它很重視,閱讀它的人很多。
第二,《孫子兵法》以“慎戰”思想作為兵家的基本立場,強調對戰爭的決策要來冷靜,要謹慎,不“好戰”也不“懼戰”,重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不僅對古代戰爭觀有重大影響,而且還影響了當代中國人對于戰爭的看法。
中國古代兵學一直有“慎戰”思想,而孫武對于“慎戰”思想的闡述是最深刻的,孫武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孫武說得很清楚,“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長期陷入戰爭,國力是不能持久的,長期在打仗的國家,是不可能獲利的。現代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二戰時的日本,長時間的戰爭使日本國力衰竭,不得不無條件投降。
此外,孫武提醒戰爭決策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這話說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不深知戰爭所帶來的危害,就不能熟知用兵的有利之處,發動戰爭時要非常謹慎的。
孫武的“慎戰”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其一,孫武勸誡戰爭決策者不要盲目發動戰爭。他說:“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在孫武看來,戰爭決策者若是因一時之怒,或憑一時之氣而發動戰爭,將可能導致亡國,而國亡了就恢復不了了,人死了也不可復生。所以,對待戰爭要加倍謹慎,千萬不要因決策者的盲目決定而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給民眾重大危害。
其二,孫武強調要謹慎對待戰爭,但并非害怕戰爭,遇到戰爭,應勇敢迎戰,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戰爭一旦發生了,“懼戰”是沒有用的,害怕不能使戰爭停止,反而要積極地、勇敢地應戰,動員一切力量來應對敵人的進攻,這才有可能使戰爭盡快結束。所以,以硬戰來促使戰爭停止,轉化為和解,這才是積極的辦法。
其三,孫武極力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他強調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在孫武看來,在戰爭中獲勝,上策是以敵國完整無損地降服于我方,其次是攻破敵國使敵方降服;同樣的,獲勝的上策是使敵人全軍將士完整降服我方,而動武擊潰敵人軍隊為其次。因而,孫武認為,百戰百勝雖算高招,但并不是最高明的;反而是在攻城開戰之前,使敵人無法抵抗而甘愿降服,這才是最高明的。戰爭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使敵屈服而降。殊死拼殺,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真正的大勝。
總之,孫武的“慎戰”思想對中國古代的兵學理論和用兵策略影響非常大,所以,中國古代兵學一直將“慎戰”作為用兵的根本原則。尉繚子說:“夫戰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司馬法》說:“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有的謀略家指出:“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武對于“慎戰”理論的闡述最為深刻,而這“慎戰”理論一直是中國兵學的優秀傳統,并影響到現在。
第三,《孫子兵法》是一部系統性的兵學理論著作,又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軍事謀略論著,它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得歷代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對其尤其青睞,因而,它對于軍事理論和軍事謀略的專家們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孫子兵法》在古代兵書中,是具有系統性的理論著作,這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其一,《孫子兵法》全書十三篇,分成四個聯系緊密的部分,從第一篇到第四篇,主要討論戰爭的宏觀戰略問題,包括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戰爭關系到國家的存亡等;這是第一部分;從第五篇到第六篇是第二部分,主要討論指揮戰爭的策略和智謀,或者說主要講將帥的指揮韜略,比如,關于如何用兵、作戰、攻防等;從第七篇到第十二篇是第三部分,主要討論戰爭中所涉及的低于戰略層次的問題,如戰術技巧、后勤保障、攻防技術、地理氣象等;第十三篇一篇是第四部分,專門討論戰爭中的“用間”策略,即戰爭中的間諜活動。
其二,《孫子兵法》從論宏觀戰略到使用間諜,全書先論戰爭與政治、外交等的關系,再論指揮戰略,之后,論低于戰略的一些問題,最后論間諜問題,邏輯結構很嚴謹,論述的順序也很合理,在古代兵書中,極少看到如此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因而,歷代有見識的軍事家和有兵學素養的軍事理論家,對于孫武都特別重視,因為《孫子兵法》的兵學理論非常深刻,很有系統性,而且有嚴密的邏輯性,是一部了不起的兵學論著。時至今日,《孫子兵法》仍讓現代軍事理論家感到非常驚奇,贊嘆不已!
第四,《孫子兵法》堅持用兵謀略的第一原則是“出奇致勝”,不主張靠武力“硬拼”,而是強調以智取勝。這種觀點對于中國古代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政治家等,影響非常大。因為中國古人重視“智勝”,有智略的將軍,從來都不贊賞拼蠻力。
比如,孫武所闡述的“奇正之道”就很有影響,他將兵分為奇正兩方面,強調出奇制勝。他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場用兵,多是以“正兵”迎敵,而以“奇兵”尋找機會制勝。“正兵”靠的是實力,與敵人比拼實力,但這辦法太費力了,常常雙方損耗都很大。而“奇兵”靠的是奇計、奇謀,是靠謀略、智慧取勝,避免與敵“硬拼”,這當然能減少自身兵力的損耗。其實,兵法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能有助于出奇制勝。孫武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他又說:“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以智,以奇而取勝,這才是高明的統帥。
再如,孫武認為,要出奇制勝就需靠預先的謀劃,所以,他強調“上兵伐謀”。他強調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預先有謀劃,勝算就大,反之,勝算就少,先謀而后動,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獲勝的機會當然就多了。
又如,孫武主張出奇制勝,這包括使用詭計。他提出“兵以詐立”,并說:“兵者,詭道也。”這就是肯定用兵時可以用”詭計“的,他還提出了“詭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此外,他在《孫子兵法》中還專設了一章論“用間”,強調間諜活動對于戰爭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孫武把用智用謀,把使用詭計,把使用間諜等都看成是“出奇制勝”的策略,以智取勝所必須的。
孫武的關于“詭道”“兵以詐立”以及“用間”方面的理論對后世影響也是很大的,戰爭之所以需要謀略,就是因為有“詐立”的因素在;將帥之所以要有韜略,是因為戰爭中要注重“詭道”,重視“用間”,出奇制勝和以智取勝是離不開兵學中的“詭道”的。當然,用“詭道”也分善惡,無底線用“詭道”是陰謀,守底線用“詭道”是陽謀,“慎戰”而用“詭道”是將帥的正常謀略。
第五,《孫子兵法》是中國兵書中,關于古代競爭理論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而兵學與商學是相通的,所以,現代商戰也可以借鑒《孫子兵法》,而這也是造成《孫子兵法》對中國人影響非常大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就在現在,《孫子兵法》的注本、解釋本仍是“常銷書”,是長時間有銷路的,此外,網絡上關于《孫子兵法》的文章也不少,而且往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是為什么呢?現在是經濟社會,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很多,商業戰線上的人需要熟悉“商戰”策略,需要了解競爭策略,而學習古代的競爭理論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在比較了古代種種關于競爭的書籍時,便不難發現,《孫子兵法》是關于競爭謀略講得最好的,雖然書中講的主要是軍事競爭,但“兵學”通“商學”,自然是可以將其借鑒到商戰中的。在現代商家看來,“兵法”可借鑒為“商道”,“商場如戰場”,軍事韜略當然可以用在商業競爭中。這就是商家重視《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因,也是《孫子兵法》在當代仍很有影響力的原因之一。
《孫子兵法》中的很多論點、論句、詞語等,在當代被廣泛地應用于商業競爭中,比如:“上兵伐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夫兵形如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這些名句警言的流行,也足見《孫子兵法》的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