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魂(二)
吳鐵鑄
三、河洛魂就是周易之魂
相傳中國上古時代(約六千四百年前),有一龍馬負圖出于黃河,此圖即為河圖,負圖處在今河南孟津。相傳龍馬高六尺四寸,長七尺三寸,形為龍首、馬尾、牛蹄、足生飛毛,肋生肉翅,背上無莖,旋回,身上有如星點構成的圖,即河圖。
河圖上刻有黑白之點,一到十的自然數,一、六居北為后,二、七在前居南,四、九居西在右,五、十居中,其位五,以象五行,黑白二數,以象陰陽,如系純陽純陰而未交合,故謂陰陽合體,以示宇宙之創始者,萬物之根源,道的本體,因此,河圖雖有十數,但已包括宇宙天地萬象,其圖有極其神秘絕妙之處。
伏羲氏見此圖啟發畫出陰陽兩爻,“一畫開天演出周易之書。”
相傳大禹治水獲巨龜而不殺,龜謝恩神龜負圖出于洛河,今河南洛寧長水鎮,即為洛書,龜背上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在左肋,七文在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黑白點,以象陰陽。
大禹受此圖啟示寫出《洪范九疇》,為治國安邦的寶典。
河圖洛書可謂中華元典文化之濫觴,是華夏文化的源頭。形成了河洛人,河洛姓,形成了河洛文化,它是中華諸多文化如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湘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三秦文化、客家文化、臺灣文化等的發端。
因此河洛文化博大精神,內涵之河洛魂可謂廣矣。有中庸致中的精神,有陰陽之道,有陰陽就有萬物,就有和諧,就有一切,英國社會學家羅素曾說:“十九世紀是英國人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強調因為中國人講“陰陽之理,兩儀之道。”陰陽之根是河圖洛書的黑白之點。因此,河洛魂可為陰陽之道。即構成了《周易》的第一原理:“一陰一陽之謂道,構成了周易理論體系的核心。
此語是《周易》中最精辟論理,最精湛的命題,最精蘊的哲理,最精當的概括。此一陰一陽之道內涵極深哲理。
(一)對立統一律(正反合律)
“一陰一陽”,陰陽對應又統一,對應雙方彼此對立,又相應聯系,相互轉化,相互排訴,對應而又統一。
(二)變易律
一陰一陽,一時陰一時陽,說明事物不只是對應統一,而且是運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變化著、發展著,周易就以對立統一的“變”為第一公理。
(三)和諧律(協調律)
“一陰一陽”既有對應,又有和諧之意,陰陽對等而協調,太極圖中的S曲線就是和諧的曲線。因此,周易思想指出對立統一,運動變化。又要和諧變動的法則,是自然、社會的基本法則。和諧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和諧是中華哲學思想的精華,和諧是歷史興替的關鍵,和諧是中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和諧也是當今世界主題,英國哲學家湯因比說:“當今人類已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技術手段,同時,又處于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需要的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和諧。
(四)中庸律(中和律)
一陰一陽或一左一右的調配,可取中為準繩,孔子《中庸》思想源于此,《中庸》首句就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五)互補律
“一陰一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圖就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表里,相需相因,相互依存,說明事物是對立的,運動的,和諧的,互補的。固有互補法則。
(六)對待律
“一陰一陽”稱對待,即相對性原理。舉凡自然現想,人文現象,莫不是一體兩面,同物(同事)的異象,諸如天地,陰陽、乾坤,男女、正負、始終等等。
(七)平衡律
“一陰一陽”,一切事物雖有大小,輕重等差異,但在原理上保持一種平衡性,歷史、社會、政治,也都離不開平衡原理。
(八)循環律
“一陰一陽”,表明事物存在著“周期律”、“因果律”乃至一種周流不息、循環不己的道理,太極圖陰陽循環即為此理。
(九)生生律
“一陰一陽”,循環不己,生生不息,是一種生而又生之原理,故《周易》說:“生生之謂易”。是穩定而又永恒的向前發展的理想境界。
《周易·系辭上五章》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載!”
堅持一陰一陽之道,可成盛德大業!
注:本網站上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圖片等)均有版權限制,采用請注意許可。個人 blog 轉載時請遵循 “署名-非商業用途-保持一致” 的創作共用協議;我們不歡迎大規模的全站復制,并且保留所有權利。商業網站或未授權媒體不得復制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