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碰到這樣一群人。
守著三尺講臺,著一身素衣,手捧赤子之心,薪火相傳,無怨無悔。
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乃至余生的生命,統統都奉獻給了他們的“孩子”,為人師,亦為父母。
又是一年教師節,感師恩,重師道,謹以此片致敬老師,致敬曾經青蔥年少的求學時光!
影Sir今天推薦的不僅是一部關于教師的電影,
更重要的是,借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號召,讓更多的人關注到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
豆瓣評分9.4,絕對是一部不該被冷藏的國產良心片——
《遙望南方的童年》
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主人公是一群被遺忘在江西農村的留守兒童。
一部影片的好壞由很多因素構成,
最關鍵的卻在于,能不能夠透過影片把導演想要表達的思想傳達給觀眾。
而電影的成功,往往取決于細節。
細節往往因為真實而動人,易寒執導的這部《遙望南方的童年》,曾有人將它與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相提并論,
而當電影已經上升到為群體發聲時,便已經無所謂輸贏。
畢竟這確實是一部讓人感動的,描繪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佳作。
影片所有角色皆非職業演員,本色出演更顯真實,只可惜,這部寶藏影片看過的人寥寥無幾。
羅大佑的一首《童年》好似將世人對童年的印象永遠定格在了池塘,榕樹,蜻蜓這些美好的事物上,
然而,在一些偏遠的山村里,有這樣一群孩子,過著酸楚苦澀的生活。
他們的父母為了維持生計,都去了南方打工,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托付給鄰里鄉親照看。
影片在民歌中拉開序幕,
在村里小學教書的易明堂老師看到村里的小孩因為缺乏教育,從小便跟著父輩混吃等死,心里急的不行,
便辦起了幼兒園,希望孩子們不再被放養,能夠感受到愛的關懷。
然而農村條件有限,所以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極其簡陋:
易老師負責授課,他下崗的愛人是生活老師,還找了一個有智力缺陷的無業游民當校車司機。
幼兒園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辦起來了,哦,還有一個舞蹈老師。
這個舞蹈老師叫做李響,想要偷偷跑去深圳打工,攢錢去參加“超級女聲”。
但她的父親不希望只有十五六歲的李響早早出去打拼,于是拜托易老師,讓李響跟著他。
在勸說李響的過程中,他們一行人遇到了易老師之前的一個學生,
他從安徽帶回來了一個懷孕的女孩,而那個大著肚子的女孩,只有19歲。
看到這個姑娘的現狀,李響漸漸懂得了父輩的良苦用心。
要開辦一所幼兒園,不僅需要有幼教資格證,還得有一輛合格的校車。
資格證暫時沒有錢辦,至于校車,易老師讓親戚造了一輛手推車充當。
簡單設施到位之后,幼兒園正式進行招生,一個月60塊錢的學費,包伙食和接送。
村里家家戶戶的活都多,正苦于沒人管孩子,有人照顧孩子,家長當然樂意,第一次招生,就去了15個。
然而,實際收上來的錢卻僅僅只有500多。
原來呀,有些家長要么賒賬,要么就只付了半個月的學費。
這里的人家呀,大多數連一個月60塊錢的學費都拿不出來。
被硬塞進來的孩子不少,有一個孩子收養他的親戚更是恨不得給他辦全托。
這個孩子名喚砣砣,收養他的親戚自身條件不好,一把年紀了還沒有結婚,
帶著砣砣,女方覺得累贅,于是砣砣的存在便成了鯁在這家人心上的一根刺。
易明堂的幼兒園對于他們一家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忙不迭的將孩子送過來,
換洗衣物,家長聯系方式一股腦的塞到易明堂手里,扔下砣砣就走。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
而在本該肆意玩耍的年紀過早的成熟往往是一種不自知的悲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早感受到離別的滋味,
或者是長期被當做累贅的經歷讓砣砣性格過于敏感,很難與同學正常相處。
他的同桌的牛肉干有一次在無人時被狗吃掉,同桌去告狀,砣砣被老師李響訓斥,
一句“偷吃牛肉干的小狗”觸碰到了砣砣敏感的神經,被冤枉的砣砣委屈之下獨自出走。
這可急壞了一大幫人,易明堂趕回來的時候聽村里人說孩子估計給掉水里了,
忙去水塘打撈,一群人在水池里撲騰幾個來回,都一無所獲。
焦急中,易明堂忽然想起,之前好幾次看見砣砣沒事就會坐在村口的大槐樹下等爸爸媽媽回家。
不敢耽擱,易明堂搶了一輛自行車就匆忙趕去,
看見砣砣的那一刻,易明堂直接抱著砣砣攤在了槐樹下,面部表情是失而復得的欣喜,狀態卻呈現出虛驚一場的后怕。
這件事之后,李響放棄了她曾經不切實際的夢想,而選擇了回去繼續讀書,考師范,當幼師。
為了家鄉的未來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雖然易明堂的幼兒園入不敷出,但是靠著一腔熱血,幼兒園倒還是堅持了下來,
并且逐漸成為了全能小機構。
照顧小孩,解決家庭矛盾,調節鄰里糾紛……
幼兒園里面還有一個可憐的孩子秀秀,好不容易盼著自出生沒幾天就外出打工的母親回來了,
結果父親出軌,母親吵著要離婚,剛感受到母親的溫情卻被無情地判決給父親。
而為了爭一口氣的父親在搶奪到撫養權之后便頭也不回的跑到外地打工了,只留下秀秀一個人孤苦伶仃。
無奈之下,易明堂接過了這個重擔,對秀秀媽承諾:“你放心,我把她當自己孩子看待。”
家庭本就不堪重負,易明堂身上的重擔越來越重,
雪上加霜的是,幼兒園因為沒有完備的手續必須停止辦學。
易明堂只能把孩子們一個個送回家去,其它的孩子好歹還有個歸處,唯獨秀秀和砣砣。
秀秀家將其視為累贅,污言穢語全當著孩子的面;
砣砣家只剩下一個瞎眼老奶奶,自顧不暇,更遑論照顧小孩。
猶豫再三,易明堂最終還是將這兩個孩子接回家中照料,
至少,他能給他們溫飽,保證他們的平安。
但也僅此而已,留守兒童的內心誰來守護?誰能夠給他們真正的強大?
看完這部片子,影Sir感到痛心,卻又因無能為力而無可奈何,
當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或許可以思考一下,除了為他們祈禱,我們能實質性的為他們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