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愛爾勒斯特·亨利·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可能是20世紀初期最著名的自然學家、植物學家、探險家和作家。
他曾先后四次來到中國大陸采集植物,尤其以在四川境內收集的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在前后十二年里,他一共收集了65000多份植物標本,并將1593份植物種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帶回了西方。其中,最著名的有被西方稱為“中國鴿子樹”和“手帕樹”的珙桐、有被稱為“高傲的瑪格里特”的黃花杓蘭、有被稱為“帝王百合”的岷江百合、有被稱為“華麗美人”的綠絨蒿以及后來成為新西蘭重要的栽培水果“中國鵝莓”的獼猴桃等。威爾遜因此被西方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
(青年威爾遜)
威爾遜1876年2月5日出生在英國格羅斯特郡的奇平坎普登,他從小就接觸到各種植物。16歲時,威爾遜開始在索利哈爾的休伊特苗圃當學徒,后來,去了伯明翰植物園學習植物學。在植物園工作的時候,他意外獲得了植物學皇后獎,并因此于1897年去了英國皇家花園——丘園。當時,一位在中國海關任職的英國人韓爾禮曾寄回一些種子,并且,在信中介紹了中國豐富的花卉品種,
在他的描述下,整個中國西部就像一座天然的大花園。1899年,年僅23歲的威爾遜開始了他的中國西部之行。從此,12年內,威爾遜先后4次到中國收集植物,足跡遍及四川、云南、湖北、江西、重慶,尤以在四川境內收集的范圍最廣、持續的時間最長。
(威爾遜在中國)
1903年6月中旬,威爾遜到達樂山,7月1日,他登上瓦山。這座山如一只巨大的諾亞方舟,屹立在云海之中。山頂是一處呈微微起伏的臺地,其上大量杜鵑花鋪天蓋地,幾乎把整個都覆蓋了,許多杜鵑高達30英尺,直徑粗大。在杜鵑之下,苔蘚肆意生長,編織成一張漂亮的地毯,杜鵑花之間的空地上長著一些秋牡丹和櫻草。威爾遜在這里采集了16個杜鵑樹種。在他的著作《一個博物學家在華西》(《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中,威爾遜把這座山描繪為“世間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園”。在瓦山收集了200種植物后,威爾遜開始向康定山區進發,開始尋找普拉特推薦的全緣葉綠絨蒿。
(綠絨蒿)
在18世紀,歐洲人就發現了綠絨蒿屬植物,最初,綠絨蒿曾經與罌粟分在同一個屬,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曾經將其命名為“歐洲罌粟”,19世紀,來到中國西南的動植物采集者在這里發現,在中國西南和印度的高原上,有著比家鄉更豐富的綠絨蒿屬植物,許多西方學者把它叫做“喜馬拉雅罌粟”。
(英國植物學者發現當年威爾遜采集的植物)
1903年7月威爾遜帶著他的隊伍在河谷中慢慢前行。川西大渡河和岷江流域,正處我國百合科植物分布的中心,在岷江河谷,威爾遜發現了成片的帝王百合。他立刻在這里建立了營地,收集球莖,并在地圖上標記這里為:“找到6000多球莖的地方”。這些百合球莖在當年10月裝運回國,引到西方后,非常受歡迎,被認為是威爾遜最成功的引進之一。
(阿壩州帝王百合)
即將到達松潘,威爾遜的考察也漸入佳境。隨著海拔漸漸升高,針葉樹成為主要的喬木,有冷杉、云杉、鐵杉、落葉松白松、刺松和紫杉……林中,山坡生長著眾多的木本植物:莢蒾、忍冬、懸鉤子、繡線梅、花楸,其中最令威爾遜覺得有魅力有引種價值的是珍珠梅,它碩大的花序如一捧初雪般晶瑩而透明,美麗動人。
(珍珠梅)
1910年是威爾遜最后一次四川之旅,他后來曾去過臺灣,但沒有再來過四川。回到美國后,1913年威爾遜出版了《一個博物學家在華西》一書,記錄中國西部的地理、自然、植物分布狀況,也記載了自己在尋找植物的旅程。
威爾遜對西方園藝的影響如此之大,許多西方園藝愛好者甚至有“威爾遜情結”,在家中種有威爾遜引種的綠絨蒿、百合、報春,希望有一天能夠親眼看看威爾遜采集植物的地方。
(晚年的威爾遜)
2006年6月15日,在中國科學家的陪伴下來自丘園以及溫莎植物園的兩名植物學家曾專程去樂山,尋找百年前威爾遜在樂山拍攝照片的地方。走在威爾遜曾走過的安靜的山谷,看到帝王百合在在干旱而貧瘠的石灰巖上鋪展到天邊,絢爛地開放,這些威爾遜的追隨者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