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一方父母出資為小兩口買房,萬一小兩口離婚,另一方會不會分走這筆錢?這錢是贈與還是借款?
上周五我們曾報道過一個案子,一對寧波小夫妻結婚時,女方父母拿出150萬元為小兩口買房,讓小兩口寫下借據,幾年后,小兩口鬧離婚,女方父母拿出借據將小兩口告上法庭。
最近,杭州一位母親也遇上類似的事,把兒子和前任兒媳告上法庭,要求歸還30萬元買房首付款。而蕭山一位母親想幫兒子還房貸,卻擔心兒子兒媳萬一離婚,這錢會不會被兒媳分走一半。
案例一
婚后母親拿30萬元付首付離婚后母親想要回這筆錢
杭州人林先生和李女士,40多歲,在1997年3月登記結婚。結婚后住哪兒成了大問題,兩人想要自己過小日子都不愿與各自父母同住,兩人看中一套房子,雖然面積不大,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家,為了付首付,林先生向母親拿了30萬元。
買了房,夫妻倆過起了小日子,可這之后面對柴米油鹽和房貸壓力,兩人的感情卻越來越差,去年,兩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離了婚。
離婚后兩人將房子賣了,各拿一半錢分道揚鑣。可事情還沒完,離婚后不久,李女士接到法院傳票,案由是民間借貸,來告她的是林先生的母親,也就是前任婆婆,而前夫也和她一同成被告。
李女士找到林先生后才知道,原來當初兩人買房的30萬首付是林先生向母親借的,林先生還出具了借款協議。
“當初我對此事毫不知情。”李小姐認為,借款協議是林先生單方出具的,所以前任婆婆出的這30萬元應該屬于贈與,自己當然也沒有還款的義務。
林先生母親堅持,30萬元是作為借款給小兩口的,房產證上也是林先生與李女士兩人的名字,所以這筆借款是兩人的共同債務,李女士有義務償還。
目前本案仍在審理中。
案例二
母親想幫兒子還清房貸擔心小兩口離婚分財產
蕭山的許阿姨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許阿姨說,兒子與兒媳結婚前,買了蕭山一套130平米的房子,當時的首付和之后的貸款都是她和兒子在承擔。2012年,兒子結婚,兒媳婚后也有幫忙還一些貸款。
可隨著孫子的出生,兒子和兒媳的關系日益惡化,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兒子還幾次提出離婚,都被許阿姨勸了回去,吵吵鬧鬧,小兩口的婚姻總算維持了下來。
看著兒子還貸,許阿姨很心疼,打算一次性拿出30萬元幫兒子還貸款,可許阿姨有所顧慮,兒媳一直吵著要在房產證上加名字,萬一兒子兒媳日后離婚了,那這30萬元是不是會被兒媳拿去一半?許阿姨也想過讓兒子寫張借條,可又怕傷了兒子的自尊心。
●律師說法 浙江峰翔律師事務所 孫嘉偉律師
父母出資買房保權益可讓小兩口寫下借據
對于這兩起案例,孫律師作了分析。
孫律師認為,法無禁止即可行,法無規定不為罪,在我國法律法規中并未明確規定子女與父母之間不能存在借貸關系,故子女向父母借款是法律允許的。
現兒子向母親出具了借款協議,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母親與兒子均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該借款協議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完全可以認定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借貸關系成立且是合法有效的。兒子向母親借的該筆款項也是用于夫妻家庭生活,所以即便李女士稱自己并不知曉借款一事,這30萬元也理應認定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務,李女士有責任承擔。
但是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又明確規定: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與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因此,若李女士真的完全不知曉借款一事,林先生母親出的這30萬元就可能被視作贈與,而非借款。但是具體結果如何還是要看法官如何裁量。
孫律師介紹,就現實情況看,父母為子女出資買房是以贈與為慣例,借貸為個例的,若父母想要明確表明是借款給雙方買房而非贈與的,在借條中就應當由夫妻兩人共同簽字確認借款事實最為穩妥,這樣雙方就不存在婚姻法中所說的贈與,可以明確為借貸關系。
對于許阿姨的困惑,孫律師建議,從法律角度說,許阿姨最好讓兒子與兒媳共同出具一張借條,確認借款的事實。即使以后兒子與兒媳離婚,許阿姨也能憑借條要求二人歸還借款,這樣既能幫助自己也保障兒子的權益。
婚后父母出資買房是贈與一方還是贈與雙方
婚后,父母一方作為買房出資人,都會擔心萬一子女離婚導致財產流失。
孫律師表示,《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相關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這就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將產權登記主體與婚姻法中“明確表示贈與一方”聯系起來。
在實際生活中,要分“首付”和“全額付清”兩種不同情況:
第一種情況:婚后,父母出資首付買房或婚后幫忙還貸。
孫律師認為,這種情況出資,是對小夫妻雙方的贈與還是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關鍵要看父母是否明確。若父母沒有明確表示出資是給子女一人,即便房子只有子女一人的名字,也視作是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若父母明確說明是給子女一人所買,即便房子寫有雙方名字,也視作是對子女一方的贈與。
關于“明確”,孫律師表示,有很多方法,可以立下字據(需其他無利害關系第三人作證方有效),也可以到公證處公證。
第二種情況:婚后,父母出資全額付清房款。
孫律師認為,這就是“婚姻法解釋三”中描述的情況,父母全額付清房款,且房產證上只有子女一方的名字,那么即便父母沒有明確表示出資是給小夫妻雙方還是子女一方,這都自動視作對子女一方的贈與。也就是視作該房產為子女個人的財產,而非夫妻雙方共同財產。
要注意的是,如果房產證上是小夫妻兩個人的名字,父母沒有明確表示那就是對雙方的贈與。
結婚前開始還貸的房子
離婚后如何分配?
許阿姨兒子婚前已經開始還貸,兒媳僅在婚后參與還貸,若日后離婚怎么分?
孫律師表示,理論上來說,許阿姨的兒子可以主張房屋首付款為其支付,后母親又借款給夫妻二人歸還房貸,基于以上兩點男方可以要求法院對于該房屋分割時,多分給男方;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男方主張首付款為其支付的事實較難舉證,能否多分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離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焦點問題之一。如果僅僅機械地按照房屋產權證書取得的時間作為劃分按揭房屋屬于婚前個人財產或婚后夫妻共同財產的標準,則可能出現對一方顯失公平的情況。
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一方在婚前已經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向房地產公司支付了全部購房款,買賣房屋的合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也就是在婚前就取得了購房合同確認給購房者的全部債權,婚后獲得房產的物權只是財產權利的自然轉化,所以離婚分割財產時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相對比較公平。
對按揭房屋在婚后的增值,應該考慮配偶一方參與還貸的實際情況,對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補償。在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所有的基礎上,未還債務也應由這一方繼續承擔,這樣處理不僅易于操作,也符合合同相對性原理。
婚前一方與銀行簽訂抵押貸款合同時,銀行是在審查這一方資信及還款能力的基礎上才同意貸款的,因此這一方就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合同相對人,所以離婚后就應由這一方繼續承擔還款義務。
對于婚后參與還貸的一方來說,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根據《婚姻法》第39條規定的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