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刻意用了楊筠松《青囊奧語》的回顧,再次提到了「說五星,方圓尖秀要分明」句,這句話本來說的是山的形態。
沈竹礽在《地理辨正抉要》中的注解為:
「方指土言,圓指金言,尖指木言,秀指水言。五星中不言火者,因火須在發脈處,穴上見之即作兇論。形局雖如是,然仍以玄空山水兩盤,察其飛星若何,然後能定生剋也。姜注拘泥山龍形體,失之甚矣。」
《地理辨正抉要》是沈竹礽就明末清初蔣大鴻《地理辨正》一書中所輯錄唐.楊筠松《都天寶照經》、《青囊奧語》、《天玉經》和五代後梁.曾文辿《青囊序》的注解。
上述的都是研習三元玄空風水不可不讀的文章,一方面是楊、曾二人對風水理論的論述,另一方面得蔣大鴻承先啟後地披露、沈竹礽進一步的大膽揭秘,好讓我們能容易明白和發展三元玄空風水理論,都是功德不少。
作為題外話,這裏有兩個爭議的地方:
一、 有很多人將「辿」誤作「遄」,甚至誤以為「迪」。
查《江西通志.方技》載有:「曾文辿,雩都崇賢裏人。
師事楊筠松,凡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靡不根究,尤精地理。
梁貞明間,至袁州萬載,愛西山之勝,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卒。
如其言。後其徒忽見於豫章,歸啟其棺,無有也。」
此外,《四庫全書》中在《青囊序》和《青囊奧語》的「提要」中有:「臣等謹案《青囊序》一卷、《青囊奧語》一卷。
《青囊奧語》舊本題唐.楊筠松撰,其《序》則題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
相傳文辿贛水人,其父求已,先奔江南節制李司空,辟行南康軍事。
文辿因得筠松之術,後傳於陳摶,是書即其所授師説也。」
文中「陳摶」,字圖南,宋太宗初年,賜號「希夷先生」。
二者都以文辿為曾的名字。
二、 很多人都將《青囊序》排在《青囊奧語》之前,給人一個錯覺,以為前者是後者的「序言」。
其實,《青囊序》是《青囊奧語》的引伸,比《青囊奧語》還要長,就算不論傳承,按著作年代的話,也應該排在《青囊奧語》之後。
所謂「山形在地星在天」,天上有星,地上感其氣而有峰,所以楊筠松在《撼龍經》中稱之為「星峰」。
沈氏以「土方、金圓、木尖、秀水」來形容四種不同山的形態,而只是以「火須在發脈處」來描述火形的山體。
沈氏對山形的描述沒有錯,只是太側重理氣,很容易給人家誤解他只懂理氣,不懂巒頭。
須知巒頭不真,理氣無用,三元玄空講求巒頭與元遠的配合,二者不可或缺。
在注解《都天寶照經.下篇》時,沈竹礽充分表現了對巒頭的認識。
然而,《都天寶照經》不完全是一本講巒頭的書。
到這裏,也許讀者會問,文章的題目不是說三吉、五吉嗎?
為什麼轉到講巒頭呢?
楊筠松有關巒頭的著作,流傳到今天的有《撼龍經》和《疑龍經》。
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版本比較零亂,反而不及廖平注解的版本來得有條理。
據臺灣鐘義明《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載:「廖平,字秀平,生於清咸豐二年,光緒六年進士,曾任成都國學院院長。」
《撼龍經》中講到垣局、星峰、剝換、來脈和羅城等不同方面的巒頭知識,其中提到貪狼峰,有這樣的介紹:「貪狼自有十二樣,尖圓平直小為上;欹斜側石倒破空,禍福輕重自不同。」
而且進一步說明「平地卓然頓起筍,此是尖貪本來性。圓無傾斜四面同,平若臥蠶在高嶺。
直如決脊引繩來,小似筆頭插高頂。五者方為貪正形,吉兇禍福要詳明。
欹是崩崖破是坼,斜是邊有邊不同。側是面尖身直去,空是巖穴多玲瓏。
倒是飛峯偏不正,七者未是貪狼龍。」
原來貪狼十二形中,尖圓平直小為吉形,其中尤以竹筍般挺秀的山峰為貪狼的正形。
這種形態的山峰,楊公定義為木形的山峰,所以有「貪狼木」的稱謂,但並不等於九星中貪狼的五行屬性為木;
同時,楊公以北斗七星(即大熊座)「斗魁」中的第一星「天樞」為對應星。
這也就是沈氏「尖指木言」的由來。
《撼龍經》中有關巨門的描述如下:
「巨門星峰覆鐘釜,鐘釜之分有何故。
鐘高釜矮事不同,高即為巨矮為輔。
二者雖然皆吉星,大小不容有差互。
巨門端嚴富貴牢,賦弼隨龍厚薄助。」
鐘的頂部和釜的底部都是有規律的圓形,故峰頂圓形的星峰為巨門峰。
文中「高即為巨矮為輔」只是說明高的、像鐘的挺秀山峰是巨門峰,矮的、像釜的是別的主峰的輔弼,不能說是左輔峰的主形。
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金形的山峰,所以有「巨門金」的稱謂;
同時,楊公以北斗七星「斗魁」中的第二星「天璇」為對應星。
所以,沈氏所指的「圓指金言」實指巨門峰。
《撼龍經》中提到武曲的有:
「武曲尊星性端莊,纔離祖宗即高昂。星峰自與眾星別,不尖不圓其體方。」
文中「高昂」亦是指挺秀,峰頂方形是武曲的主形。楊公定義這種形態的山峰為土形的山峰,所以有「武曲土」的稱謂;
同時,楊公以北斗七星「斗杓」中第二星(即北斗七星的第六星)「開陽」為對應星。所以,沈氏所指的「方指土言」實指武曲峰。
沈氏「秀指水言」的說法不是太妥當。
若以水論,《撼龍經》在介紹文曲峰時指出:
「文曲正形似蛇行,此星柔順最高情。若作邪淫為撒網,形神恰似死鱔樣。」
楊公定義峰頂為蛇形的山峰為水形的山峰,故有「文曲水」的稱謂;
同時,楊公以北斗七星「斗魁」中的第四星「天權」為對應星。然而,文曲並非吉星。
此外,《撼龍經》以「祿存土」、「廉貞火」、「破軍金」來定義不同形態的山峰,其中「祿存上形如頓鼓,下生有腳如瓜瓠」,「廉貞如何號獨火,此星得形最高大。高山頂上生嵯峨。傘摺犁頭裂絲破」和「破軍星峰如走旗,前頭高卓尾後低。兩傍失險落坑陷,壁立側裂形傾欹。」
沈氏指出「火須在發脈處」一點兒也沒錯,因為山龍發脈的地方多是雄偉的崇山峻嶺,而這類山勢一般都是火形的廉貞峰,故有廉貞不作穴的說法,言其兇也。除非廉貞出脈,變而為貪狼、巨門或武曲等挺秀的山峰,始可作吉論。
正所謂「廉貞一變貪巨武,文武全才登宰輔。廉貞不作變換星,子身亂倫弒君父。」
楊公既以北斗七星分別對應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又以北斗七星旁的左輔星和右弼星來表示另外兩種山形。
左輔星常見而右弼星不常見。左輔的星峰和武曲的星峰相似,「武曲兩旁必生輔,不似他星變形去。左輔自有左輔形,方峰之下如卓斧。」
故左輔亦以方為主形,而右則無正形。
由於挺秀的山峰多為貪狼、巨門和武曲,故楊公以此為「三吉」,而陪伴這三吉的多有輔弼,所以貪巨武連同輔弼便合稱「五吉」。
至於祿存、文曲和破軍一般都兇形惡煞,故連同不作穴的廉貞合稱為「四兇」。
然而,這是針對山的形態而言,並不是目下坊間所套用的如以蔡岷山為代表的廣東派玄空的「排龍訣」。
其口訣云:
龍對山山起破軍,破軍順逆兩頭分。
右廉破武貪狼位,疊疊挨加破左文。
破巨祿存星十二,七兇五吉定乾坤。
支兼干出真龍貴,須從入首認其真。
各地地形不同,錯綜複雜,不辨來龍出脈,又怎能認定向首破軍兩旁的就一定是右弼和祿存呢?
以壬龍為例,圖示如下。
「說五星,方圓尖秀要分明」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要清楚辨別星峰的形態,入首以挺秀的尖(貪)、圓(巨)和方(武)等吉地立穴,這才符合楊公在《撼龍經》裏所提及的三吉、五吉。
理氣中的九星也是以貪、巨、祿、文、廉、武、破、輔、弼為名,在某種程度上說,與巒頭中的九星峰沒有什麼直接的關連。理氣上的九星,實際上是《洛書》九宮的應用,分別為坎水、坤土、震木、巽木、中土、乾金、兌金、艮土和離火。
既然沒有直接的關連的話,那麼為什麼坊間還以貪(一)巨(二)武(六)三吉為用呢?
這要從後天八卦說起。沈竹礽在《沈氏玄空學.論羅經》中答曾廉泉三易之用一節中說:「《易》之用在後天,關鍵在二、八易位。」
如果將《洛書》九宮稍為整理一下,不難看到二、八易位的意思。
二、八易位之後,艮八變為二,坎仍為一,乾仍為六。
艮、坎、乾分別代表北方的三個方向,由原來的三白變成為貪巨武,與奇門應用中的艮方生門、坎方休門和乾方開門,合稱「三吉門」不約而同。
艮丙辛 位位是破軍;
巽辰亥 盡是武曲位;
甲癸申 貪狼一路行。
這里道出了玄空挨星化氣的十二個字,另外十二個字請讀者參閱本章第三節之“玄空化氣”。
左為陽 子癸至亥壬;
右為陰 午丁至巳丙。
子癸至亥壬者,從亥壬子癸的方向左旋是也,故為陽局。從巳丙午丁的方向右旋即為陰局。與前篇“陽從左邊團團轉,陰從右路轉相通”同理。
雌與雄 交會合玄空;
雄與雌 玄空卦內推。
這兩句一方面論述了陰陽順逆的問題,雌雄即陰陽之意;另一方面也提到了玄空一詞,在向讀者說明這十二個字就是玄空挨星的口訣。不知認為它是什么兼向替卦口訣的大師們是從哪里撿來的“兼向替卦”這幾個字,還有聲有色的加上了不少佐料,本身是“甲癸申、貪狼一路行”卻變成了“子癸并甲申,貪狼一路行”。
山與水 須要明此理;
水與山 禍福盡相關。
玄空之法要講究山與水的配置,該砂的時候要砂,該水的地方要水,這就是零正的應用。
明玄空 盡在五行中;
知此法 不須尋納甲。
這里再次強調了玄空的應用,也再次證明了前邊的十二個字本身就是玄空挨星口訣。
顛顛倒 二十四山有珠寶;
順逆行 二十四山有火坑。
顛倒順逆,乃玄空挨星之法也。即陽局順排,陰局逆布之意。
認金龍 一經一緯義不窮;
動不動 直待高人施妙用。
這兩句重復強調玄關一竅的意義,在《青囊序》中已經闡述過金龍動不動的問題,此不贅述。
第一義 要識龍身行與止。
第二言 來脈明堂不可偏。
第三法 傳送功曹不高壓。
第四奇 明堂十字有玄微。
第五妙 前后青龍兩相照。
第六秘 八國城門鎖正氣。
第七奧 要向天心尋十道。
第八裁 屈屈流神認去來。
第九神 任他平地與青云。
第十真 若有一缺非真情。
以上十句論述巒頭形法。巒頭為本,理氣為末,任何理氣的應用都離不開巒頭本意。理氣離開了巒頭,就好象秤離開砣一樣,沒有了作用。巒頭者,龍穴砂水也。
明倒杖 卦坐陰陽何必想;
識掌模 太極分明必有圖。
這里提到了葬法與穴法,請讀者參閱有關七十二倒杖法與穴形穴法的資料,因其內容太龐雜,筆者在此不多贅述。
知化氣 生克制化須熟記;
曉高低 星峰須辯得玄微。
鬼與曜 生死去來真要妙;
向放水 生旺有吉休囚否。
這里重復強調了玄空化氣星訣的應用,向放水即論水神進退之法。
二十四山分五行,知得榮枯死與生;
翻天倒地對不同,其中秘密在玄空。
翻天倒地與前面的顛顛倒同理,都是指化氣飛星的陰陽順道而言。
認龍立穴要分明,在人仔細辯天星;
天星既辯穴何難,但把向中放水看;
從外生入名為進,定知財寶積如山;
從內生出名為退,家內錢財皆盡費;
生入克入名為旺,子孫高官盡富貴。
這里重點闡述依水論運之用法,即水神的進退,生入克入為進神,生出克出為退神。具體之法筆者在“論水神進退”章節中有詳細說明,請讀者參閱。
脈息生旺要知因,龍歇脈寒災禍侵;
縱有他山來救助,空勞祿馬護龍行。
經文在這里提到了脈息生旺的問題,脈息即為龍脈,就是指龍脈的旺衰程度。脈息的旺衰,首先要確定其來山來龍的宮位何在,以其宮位之后天卦氣定來龍之五行。如兌宮來龍屬金、坤宮來龍屬土、離宮來山來龍屬火之類。然后看玄空化氣之飛星是何星飛到此宮位,飛星生宮位五行者為生龍,吉;飛星與宮位五行比和者為旺龍,吉;宮位五行克飛星五行者為財龍,龍氣雖不旺而可用,小吉;若飛星之五行克宮位五行者,為鬼龍,或叫煞龍,兇而不可用;宮位五行生飛星五行者泄氣為囚龍,即龍氣被泄而休囚之意,無氣之龍斷不可用。
這里論龍脈旺衰之法,是筆者的家傳秘技,今毫無保留的奉獻給讀者,望朋友們珍惜之。
勸君再把星辰辯,吉兇禍福如神見;
識得此篇真妙微,又見郭璞再出現。
經文之結尾還在一直強調星辰問題,星辰也即玄空之飛星與元運之飛星,可見其重要性。
傳統風水之,博大精深,玄奧難讀,令人困惑!富有玄秘色彩。清蔣大鴻撰《地理辨正》選定《青囊經》《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等五篇為風水正經。尊楊筠松為風水宗師。自此而后,誘惑不少的學者,篤志探求,爭相注解,各說其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風水文化。
《天玉經》曰:“惟有挨星為最貴,漏泄天機秘”。“挨星”的珍貴價值,在于其中有“天機”之秘存在。
“三般卦”究竟是什么具體內容?解者各據一詞,不知孰是?既名三般“卦”,當落實在“卦”上方合符前人命名的原意。不然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青囊奧語》曰:“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順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可見“顛顛倒”當是大玄空挨星法排卦之原理。用此法來落實《青囊經》“八體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一節,是用先天八卦為體,后天八卦為用的“八體宏布,子母分施”展現于二十四山的方法。
《青囊序》曰:“先看金龍動不動,次察血脈認來龍”。大地本來平靜,唯有河水在不停地流動。即是“入玄空六法按人為運星入中布盤,逢五為金龍之說也。即見山水之運處,具體屬於什么位置?《青囊奧語》曰:“認金龍,一經一緯義不窮。動不動,直待高人施妙用”。實際上金龍是指四大水口。《天玉經》曰:“辰戌丑未叩金龍,動得不不窮”。“叩”推敲叩問之意。辰戌丑未取天文黃道十二宮中二十八宿。辰宮、亢金龍、戌宮婁金狗、丑宮牛金牛、未宮鬼金羊、四金宿、以流水河流如龍,故曰金龍。然則“認金龍”何以提到“一經一緯”之事呢?羅經只言經未言緯,這里卻全用“一經一緯”。是言玄空排卦之法。是以先天八卦為經,動出后天八卦為緯,豎為經橫為緯,先天八卦為體,動出后天八卦排入二十四山為用。不用則不動,用則動,在於高人測定龍山向水而用之,排出玄空挨星以量之。
北斗七星打劫之法,前人都說得神秘,又各有其說,不知孰是?其源出自《天玉經》中,僅此原文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