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要心法醫(一)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都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沈,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如果將這些病態除去了,就是智人、賢人、圣人。修行的人要有成就,也必須要除去這四種心病。
所謂妄想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念,念念不停的起心動念,攀緣不止,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人的一生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時時刻刻在患得患失。善念就是好的念頭,起善念,心生光明;起惡念,心生黑暗。善念是因,天堂、凈土是果;惡念是因,惡道、地獄是果;智人、圣人是正念是無念,所以能夠超脫生死,得自在解脫。一般人的善念較少,惡念較多。因惡念故,心生黑暗,因黑暗故,心起煩惱、空虛、恐怖、顛倒、愚癡、邪見、慳貪、我慢、悔恨、嫉妒、幸災樂禍,進而造殺、盜、婬、欺詐、強暴等種種惡業,致使社會失序,而招感未來的苦果。
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國民,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善念,多起善念必得善果。經云:‘前念念惡如云覆日,後念念善如日消暗’。古德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所以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圣、凡的關鍵。
心病還要心法醫(二)
睡眠昏沈占了人生的一大半,
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
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
‘止觀’即修定、修慧,
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心病之二為‘昏沈’。就是心不明了,意念不能作主,不是糊涂癡暗,就是瞌睡昏沈不斷。一個人每每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呵欠瞌睡就來了。睡眠昏沈占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古人云:‘圣人無夢’,不但色身不作夢,而且心意識也不會顛倒夢想,常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修行功夫深厚時,就能作到醒睡一如的境界。要想除去昏沈,就必須修止觀對治。
第三、無聊--這個時候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但感覺到無所事事,心念變成斷滅,甚至呆若木雞,心意識完全失去了定力與智慧。所以必須修止觀以調治無聊,以免失去生命的活力,斷送自己的慧命。
心病還要心法醫(三)
道行精進的人,
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
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
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
第四種心病為‘無記’。所謂‘無記’:即禪宗所說落入無事夾縫中。無記有二種差別:第一是‘空亡無記’--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清凈的境界,而守住這種境界以為得到珍寶,心生貪著,禪宗所謂‘死水不藏龍’,就是指這種境界難以產生悟境,故不可執著這種空洞忘機的境界。
第二是‘獨頭無記’--指獨頭意識的活動。是因為工夫不吃緊。不得力,到了晚上還會作夢,在夢中又迷迷糊糊。作不了主宰。如果是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即使是惡夢,心亦是清楚明白。能作主宰,不為夢境所迷亂,否則就是獨頭無記了。如果有這種無記的境界,必須精進用功,修習止觀以對治之。
希望超凡入圣,就要將妄想、昏沈、無聊、無記這四種心病,利用靜坐修止(定)觀(慧)的方法來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