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最能撩起人行走欲望的旅游公路怕就是沿黃公路了!其實,從西安出發,往西行駛到寶雞,再向南進入秦嶺,穿越大散關,翻越秦嶺分水嶺,這里有一條更美的沿江公路,那就是“沿嘉陵江線”。
略陽段的嘉陵江沿江公路
“沿嘉陵江線”只是黃小黃個人的叫法,其實它并不是一條連續的公路,因為嘉陵江從陜西鳳縣發源之后,在向南流的時候拐了一個彎,到了甘肅隴南的兩當和徽縣,從徽縣又拐回陜西漢中的略陽,從寧強出陜西到四川,直至重慶。
徽縣段的嘉陵江,江邊也有公路
由于流長長達1345公里,又跨越了不同的省級行政區,因此嘉陵江沿江的公路并沒有像陜西沿黃公路這樣經過統一規劃,等級也不統一,有的是國道,有的則是縣道。
嘉陵江鳳縣段,316國道
前段時間,我只走了短短的一段嘉陵江畔的沿江公路,已經被它的美景所征服了,那種美,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應該叫:酷。
我所走的路段在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起點為略陽縣城嘉陵廣場,終點為略陽縣下轄的鄉鎮——樂素河鎮,手機地圖顯示公路名字為“略中路”,又叫223縣道。路段長約22公里,車程約半個多小時。
我的交通工具則是——“略陽縣汽車站-樂素河鎮”的公交車,半小時一趟,全程車票5元,往返10元。
這條路應該稱得上是嘉陵江上游秦嶺段典型的沿江峽谷公路,從略陽縣城南,到樂素河鎮,這20多公里全程都在峽谷之中,兩排青山,夾著一道急流,向南而去,壯美無比。
峽谷出口的略陽縣城
公路就在嘉陵江的東岸,沿著江,在陡峭的石崖之上開鑿出一條通道,路面離水面約十來米的樣子,觸手可及。
隔著江,在峽谷的另一側峭壁上,是溝通川陜的寶成鐵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我就是乘著寶成線的火車來到漢中略陽的。但在這里,我才理解了“工程艱巨”四個字的含義,山壁上本無路,它就是硬生生在連續不斷的石頭山上鉆出了一條通道,當年修路的工人太不容易了。
近處一個洞,遠處還有一個洞
山有多陡?陡到人無法立足。沿江段人家很少,尤其是靠近略陽縣城的那一段,都是石質山峰,峭拔聳立,幾乎看不見房子。
越往樂素河方向走,山勢有所緩和,沿途出現橫向的溝谷,每一條溝谷深處據說都有村子,可以看見通村的水泥道向里面延伸。
這條路在古時曾是嘉陵道的一段。嘉陵道,又稱故道、陳倉道,是沿著嘉陵江從關中直通巴蜀的通道,早在西周時便已開通了。而今,這里雖然看不到古時棧道的遺跡,但在路邊,有一處名叫“靈巖寺”的景點,收藏著古道的歷史。
路邊的靈巖寺
關于靈巖寺,我在上一篇略陽的游記里曾經提到,它距離縣城3.5公里,是建在嘉陵江畔玉文山腰兩個天然大溶洞里的寺廟,始建于唐朝,由于風光獨特,古往今來都備受矚目,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駐足停留,傳說包括武則天、唐玄宗、杜甫等,一些文人還在這里留下摩崖碑刻,至今還保存有130余通。
靈巖寺山門
這里如今是靈巖寺博物館,收藏的鎮館之寶有兩個:一個是國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交通規則,刻于宋時的《儀制令》;一個是與漢中《石門頌》、甘肅成縣《西狹頌》齊名的《郙閣頌》,年代為東漢建寧五年(172),記載的也是當時修路建橋的事情。
靈巖寺的摩崖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它的門票卻僅8元。
站在靈巖寺俯瞰嘉陵江峽谷,暴雨過后的嘉陵江很渾濁
除了體驗自然美景和歷史文化,沿途原生態的鄉鎮也可以看一看。我乘坐的公交車沿途設了很多站,名字都很“陜南”風情,有靈巖寺村、荷葉壩、勸溪溝、碾子溝、一里溝、白雀寺、何家坪、大石巖、賢草溝、樂素河等等。
這里有條溝
其中,白雀寺和樂素河都是鎮。這兩個地方可別小看,白雀寺曾是江陵江航道上的古渡口、略陽南部物資集散的重要商埠,原名白闕寺,后來演變為白雀寺。
白雀寺
樂素河鎮則在樂素河匯入嘉陵江的山腰,寶成線還在這里設了站。
對面就是樂素河,要過一座橋
略陽中藥材豐富,盛產天麻、杜仲、當歸、黃連、黨參等,其中杜仲有1億多株,數量居全國之首,白雀寺和樂素河便是很重要的藥材產區。我在樂素河,剛一下公交車,便看見一輛載滿中藥材的三輪車,車上那些樹皮,聽說就是杜仲。鎮上還有中藥材收購的店鋪。
站在樂素河橋上,向嘉陵江下游望去,連綿的峽谷望不見盡頭,公路沿著江流,也消失在視野盡頭。
在看不見的遠方,將有陽平關、明月峽、昭化古城、閬中古城等,而在它上游,我走過了靈官峽、古鳳州,還路過了甘肅的三灘風景區。如果能全程慢慢走一趟,不知道有多美呀!
黃小黃走陜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游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