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位于山區,時有鼻腔水蛭異物病例出現。筆者于2007年3月~2012年4月共治療鼻腔水蛭異物57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7例患者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5~76歲;病程3~22d;均有以手捧飲山澗水或以山澗水洗臉史,其中5例有山澗游泳史。
1.2 臨床表現
以上患者均有鼻出血及鼻癢癥狀。鼻出血表現為反復少量出血,均可自行停止。35例伴有鼻異物感,27例伴有鼻塞,4例伴有膿涕,11例就診時即自述有鼻腔水蛭異物,且都伴有不同程度心理緊張。
1.3 診斷
48例行前鼻鏡檢查即可見鼻腔水蛭異物,多位于總鼻道近鼻中隔中段或中鼻甲表面(圖1),呈淺褐色,多節狀。9例通過鼻內鏡檢查發現,分別位于嗅溝、中鼻道(圖2)較隱蔽處。水蛭寄生一側鼻腔多見鼻中隔或中、下鼻甲附血跡和(或)血痂,與之接觸的鼻中隔及中鼻甲黏膜色澤較蒼白。57例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均正常,其中7例患者中性粒細胞略有增高,6例患者血紅蛋白不同程度降低。
1.4 治療
經前鼻鏡檢查發現的48例鼻腔水蛭異物,在前鼻鏡直視下以20cm直全齒止血鉗鉗夾水蛭體部,先輕微往外滑動,感覺水蛭吸盤沒有阻力時繼續連續向外移動取出,所有鼻腔水蛭一次完整取出。若有阻力感,停止往外牽拉止血鉗,仍然維持止血鉗鉗夾水蛭的狀態,術者松手,讓患者保持低頭姿勢,少則數秒,多則1 min,水蛭連同止血鉗即自動脫出鼻腔。
9例通過鼻內鏡檢查發現的鼻腔水蛭異物,在鼻內鏡下以同樣的方法鉗取,均一次完整取出,以此種方式取出的水蛭形態相對較小。
51例患者創面無滲血,未予處理。6例患者創面僅有少量滲血,經1%麻黃堿丁卡因棉片收斂后止血。
患者術后使用1%呋麻滴鼻液3~5d,口服廣譜抗生素3~5d預防感染。取出的水蛭長2~4.5cm,置于75%酒精棉球上焚燒滅活。
2 結果
所有病例于術后1周、2周、1個月各隨訪1次,無鼻出血癥狀,鼻癢或異物感消失,鼻塞及膿涕現象明顯緩解,鼻中隔及中鼻甲黏膜色澤恢復正常,創面愈合良好,無水蛭異物殘留現象。6例低血紅蛋白癥者血紅蛋白逐漸恢復正常。
3 討論
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俗名螞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在內陸淡水水域生長繁殖。體長稍扁,長約2~5cm,寬約2~3mm。整體環紋顯著,體節由寬度相似5環組成。口內有3個半圓形的顎片圍成“Y”形,當吸附動物體時,用顎片向皮膚、黏膜鉆進,吸取血液,吸附力強。生長適溫為10~40℃,以吸食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為主要生活方式,行動非常敏捷,生存能力強。本縣地處山區,常年氣候溫和,適宜水蛭生存。
水蛭在鼻腔、鼻咽、口咽、喉、氣管等上呼吸道異物均有文獻報道。鼻腔黏膜血運豐富、濕潤、溫度適宜的內環境非常適合水蛭寄生。因此,水蛭一旦進入鼻腔后即會長久寄生。本病的診斷依據為患者的鼻出血及異物感;大多數通過前鼻鏡檢查即可發現異物,小部分需要在鼻內鏡下才能發現異物;因水蛭吸血,與其接觸的鼻腔黏膜色澤稍蒼白。水蛭在鼻腔中多位于中鼻甲周圍,可能是此部位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少數位于嗅溝及中鼻道的水蛭形態較小。
由于水蛭口器的特殊構造,從鼻腔取出時不要強行拉扯,也不可迅速用力,否則水蛭吸盤會斷入傷口內引起感染,且滋生為新的水蛭,對鼻腔造成新的損害。故筆者治療時直接鉗夾水蛭體部后先輕微向外滑動,再持續向外移出,如遇阻力則依靠重力使水蛭脫出鼻腔。此法使水蛭的吸盤容易脫離宿主,更不會驚動水蛭向深部移行。
水蛭吸血時其唾液腺除了分泌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作用的水蛭素外,還產生血小板聚集抑制劑、血小板黏附抑制劑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因此鼻腔水蛭異物均有鼻出血表現。雖然每次出血量不多,但是反復少量的出血有引起貧血的可能。筆者發現所有低血紅蛋白癥的病例,水蛭在鼻腔停留時間均超過2周。水蛭取出后傷口局部的出血均可自行停止,低血紅蛋白癥者的血紅蛋白均能逐漸恢復正常。術后1周內局部及口服用藥預防感染。一般不會引起并發癥。
為預防本病的發生,應加強健康宣教,不以山澗水洗臉,不飲用山澗水,如有鼻出血及鼻癢、鼻異物感等現象應及時就診。對于來自山區的反復鼻出血病患,需要作仔細的鼻腔檢查以排除鼻腔水蛭異物的可能。
(文章來源:2013年2月第19卷第1期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崔佳文等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