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這個稱謂比起“印章”來要晚得多,篆刻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名稱是在元明文人印章興起之后的事情。
我們常常說秦漢璽印和文人篆刻,二者是有差別的。文人刻印逐漸盛行之后,明清直至我們所處的時代,稱印章為篆刻的多。
整個印章體系,分為兩大系統:
一為實用系統,主要是元代以前的官印私印。這里面有戰國璽印,秦漢璽印和唐宋官印。這幾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因實用而產生流行的,同時也取得了后世堪為學習楷模的極高的藝術成就;
二為文人藝術系統,則為元以后的文人藝術活動為主,其功用在于雅玩怡情,元明清的文人篆刻繁榮發展,流派紛呈,而且藝術水平逐漸提高,至清代成為印章發展繼秦漢以后的又一個高峰。
嚴格來說,文人印章興起以后的印章稱為篆刻更為妥帖。文人印興起之前的作品稱為璽、印或印章等。
書畫印章我們常稱為篆刻,篆刻由篆寫和刻制組成,是一個綜合的工藝。
那么為什么叫做篆刻?這是因為書畫印章的入印文字以篆書為大宗,篆書最為常見,因統稱為篆刻,以篆刻為名稱統領其余。然就入印文字而言,翻閱古今印譜不難發現,楷書隸書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現當代還有探索以簡化字入印的,總之除篆書以外其他書體也可入印。因此又不可只理解字面意思。
就入印文字而言,楷書隸書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現當代還有探索以簡化字入印的,但都沒能成為印章文字的主流。
印章為什么多選擇篆書?
1、與秦漢官方標準有直接關系,歷代沿襲所致;
2、文人好古,逐漸將篆刻的實用性轉變為藝術欣賞性;
3、篆書筆畫復雜難以被別人模仿;
4、印章的形制以方正為主,因此匹配篆書字體更為美觀。
篆書裝飾性和可塑性極強,其所特有的排疊裝飾手法。短者伸之、長者縮之,筆畫少者盤曲排疊,以補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側可以隨心所欲,增強了篆書的裝飾感,在視覺上造成一種精巧平穩、整齊均勻的美,同時篆書還有省筆減筆處理手法,可以刪繁就簡。而且篆書寫法繁多,造型多變,可資選擇的余地大,這些其它書體所無法比擬的。
(戰國古璽)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于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一般人都認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在統一六國后,秦國綜合了七國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
最早的印章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時期,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具體的已經不可考證了。刻制印章的目的主要出于實用的目的,作為一個信物而存在,最早時是用在封泥上的,后來才印在紙上面。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時一定都是鳥蟲書、圖騰符號之類的人類早期文字。
(秦印)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規定了八種書體。其中用于印章的叫“摹印”,也許這是為了印章的規范、美觀和難以仿制,使得“摹印”與秦小篆書法有所差異。東漢王莽時期又規定了“六書”,印章字體叫“繆篆”。其實“摹印”和“繆篆”指的都是同一種字體,它不同于金文和小篆,是為了適應印章的規范要求,在筆畫上多方正和整齊,漢印很多都是這種類型。漢印的興盛時,印章是權利和身份的象征,人們有隨身佩帶印章的習慣。同時,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則有信,重要的文件都需要蓋印。
這種規范書體的官方治印行為對后世影響很大,形成了印章主要字體為篆書的慣例。這有些類似于如今的政府機構規定印章都要采用圓形一樣。
(漢印 勮右尉印)
漢代以后,由于紙張的普及,印章開始蓋在了紙上。晉代以后,特別是入唐以后,印章的一個主要分支官印逐漸采用了九疊文,其特點是彎曲盤折呆板毫無藝術性,但是也沒有跳出篆書的范圍。唐宋是古印衰落時期,私人用印傳統中斷。唐宋楷書書法的發展與流行也許使得篆書受到了冷落。
(唐宋官印 中書門下之印)
到了元代,文人刻印開始出現。明代以后,篆刻真正的進入了文人視野,大量的文人開始自己刻印章。元以后的文人篆刻繁榮發展,流派紛呈,其主要用于雅玩怡情,篆刻治印藝術水平逐漸提高。
尤其清代以來,治印文字有了很多創新,出現了很多流派,而逐漸成為繼秦漢以后另一個印章篆刻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