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臨創轉換重點在于“遺貌取神”
我參加的是初評評審工作,因為疫情原因,評選形式采用線上評選,設備先進,形式新穎,觀察作品更直觀,檢索、比較作品更加省力高效,也免除了現場評選作品的勞頓。不足之處是對大幅、大字作品的展廳效果及大局感不易捕獲。包括作品的視覺效果、氣息、張力等……
因在各省市經過了選拔,來稿作品水平普遍較高,作者選擇的碑帖種類也非常豐富,總體小楷多于大楷,寫碑多于寫帖。許是北碑摩崖書法可選擇者較之造像記、墓志銘類書體較少之故,本屆參評作品摩崖書體風格較少,雖有幾篇,也都是臨寫《石門銘》,罕見《鄭文公》。墓志體以《李璧墓志》為聚,元氏為多,似顯擁塞、沖撞。
寫帖的作品中,多為臨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及晉唐人寫經,另有些寫王寵、文徵明小楷。僅見一篇寫黃道周小楷,寫得煞是活脫、可愛。另有幾件寫敦煌寫經風格作品,固是可喜,但尚缺乏書寫性,依襲抄經體的習慣、習氣較重,未能盡然的表現出這類書體的自由書寫狀態,寫實多于寫意,偏寫真、失寫心。
許是囿于墓志書體之故,多數臨寫作品均畫方格,這樣也就限制了個性的發揮,亦不易展現某些字體的神采及取勢,顯得局促拘謹。惟期楷書書法作品創作,能不落窠臼,沖破樊籬,破界而書。
許多優秀臨創作品的作者,出自于高校書法藝術類專業及一些社會培訓班,可見近年書法藝術教育培訓成果喜人,前景可觀。書法藝術教育系統化、專業化,很大程度提高了重點地區的書法創作水平。
如何進行臨創轉換?我認為臨創轉換的重點、要點在于臨摹時要注重所臨作品的內在精神,汲取它主要的信息并移用到創作中,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遺貌取神”。臨帖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我們臨摹過的碑帖,不可、也不能面面俱到、照搬模樣地挪用于創作之中,未經理解、吸收、消化而轉入創作的“成品”,只能稱作臨摹的“升級版”,還未達到創作的程度。而隨著臨摹手段的變化、數量的增加、儲備的豐富,一待進入創作階段,才有可能調集所臨、所學,萃取所需的核心成分運用于創作,才會自然而然、有意無意地創作出形神兼備、令人悅目賞心的作品。
李楠琦(重慶)臨 徐渭《杜甫<懷西郭茅舍>》
李楠琦(重慶)創 徐渭《嚴先生祠》
祁小春:學習篆書應從清人篆書入手
在篆書的取法方面,我認為應從清人篆書入手。古代雖然有著數量不少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或可直接取法,然而清代人在技法以及審美上已經對這些文字、書法做過了不少“雅化”處理,這是我們今天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應該積極繼承,而不應以“直接取法三代古文”自我標榜,忽視或無視前人已有的成就和經驗。清人篆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富有學者文人之氣,清代由于考據學、文字學的興盛而催生了金石學的發達,那時的書法家首先是金石學家,而后是篆書家。這是清人篆書之所以自然帶有一種學者文人格調與趣味的根源所在。當代人學篆書,號稱直接取法古代原碑、原石、原器物銘文,不做加工不加消化,直接取用“原材料”以為高古,以為就超越了前人,十分幼稚甚至比較可笑。說到可笑,也許當今還會有人反而譏笑清人書法表現力單調,究其原委,大抵是受了當代展廳文化的影響,過分追求視覺沖擊力效果,盲目追求蒼茫野逸,返璞歸真。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經過文人學者“雅化”處理的具有濃厚書卷之氣的清篆,反而不受重視,但正是這種經過文人“雅化”過的具有書卷之氣的作品,卻恰是我愿意取法和繼承的對象。
我師杉村邦彥先生曾說,他有一個愿望,就是愿生為中國清代乾嘉時代之人,并躋身于乾嘉學者之列。在書法上,我亦何嘗不是如此?我研習篆書,終極追求的目標便是能躋身于清人篆書之林,雖不敢比肩鄧石如、趙之謙、楊沂孫、吳昌碩諸大家,但倘若能與徐三庚、吳熙載等人一爭高下,或可并列其中,此生愿望畢矣。所以我寫篆書,從來不在意旁人如何評價,也不愿與時人爭高下,更不會受當代展廳文化的局限,也不會受所謂追求線條質量和造型設計的時風影響,我的篆書書寫,只追求的是文人雅致和書卷之氣。
取法清人,于清人書作的形式也應有所了解。我所作的篆書多為對聯之類的豎幅作品,因為書寫古文字在取勢上縱向較橫向為宜,對聯更容易彰顯古文字的書寫行氣,效果甚佳。其實清代的篆書大家基本采用這種樣式,比如吳昌碩寫了一輩子《石鼓文》,也大都是用對聯形式書寫,鮮見橫幅書篆。而我們今天觀看吳昌碩的作品,卻誰也不會覺得他形式單調。形式對書法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主要因素,關鍵還在于內容,在于所寫的書法水平。當然時代在進步,如果只是一味保守而不與時俱進也是不對的。在避免形式單調方面,我曾經也嘗試過在金文篆書對聯的余白處,附書上一通小字彝器銘文臨作,這樣看上去顯得大中套小,增加了作品的空間錯落感與層次感。
王自力(陜西)臨 索靖《月儀帖》
王自力(陜西)王僧虔《論書》節錄
劉建豐:學習書法要上升到精神層面
作為草書組的評委,對此次“臨帖展”的來稿作品,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取法經典。此次“臨帖展”的每件作品都是對古代經典法帖的臨摹,這充分說明了當代書壇對古代經典傳承的基礎是廣泛的。也就是說,大家對書法的理解共識已經是建立在繼承經典法帖基礎上的,這是當代書法大發展的前提,是一個質的提升,這與中國書協多年來的正確引導與推動有直接關系。
第二,技法完備。從技法層面而言,這些臨帖作品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的,可見當代書壇對技法的研究與探索是廣泛深入的,尤其近20年來的大發展,行草書技法的完備程度是提升得最快的。
第三,理解趨同。能夠看到,當代書壇對于草書的理解有一定的趨同性。
一是取法的趨同,比較集中于黃庭堅、《書譜》等。從好的方面講,這樣有利于對這些法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能夠挖掘其中更好的一些元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趨同性說明當代書法的取法界面不夠寬,讓很多同樣經典的東西沒有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來,其中利弊大家有目共睹。
二是技法的趨同,來稿作品有千人一面之感。希望更多的作者能夠挖掘更寬的界面,使草書有一個更好、更多元、更深入的發展。
如何進行臨創實踐?我個人理解書法是一門繼承傳統的藝術,它既是藝術的又是文化的,最終要表達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首先是要繼承,有了繼承之后才有發揚,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所以繼承是第一位的。我想這大概也是“臨帖展”的初衷與意義所在。
學習古人,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技法,比如對筆畫的靜態形狀表現,這是相對容易表達的。然后是筆畫的質感追求,需要揣摩古人書寫時的動態表達過程;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古人的結字規律,規律是可循的,也許對古人是無須多言、顯而易見的,但對我們而言,卻需要不斷探索、追尋和總結。
再有,就是體會法帖中所透露出來的精神氣質,這是綜合能力與文化修養的互為表里、合而為一,是作品不可言說的、之所以稱之為經典的靈魂所在,吾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臨帖展”能夠啟示大家更好的去繼承古人,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之上,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精神層面的融入,包括修養、文化、見識、人生觀……都能融入到你的書法中。書法一定要上升到精神層面,才能體現出書法本來應有的氣質、修養和文化深度。
趙端旭(河南)臨 陸機《平復帖》
趙端旭(河南)錢公輔《義田記》節錄
張建才:
正確把握學書路徑,共同營造良好風氣
參加“臨帖展”的評審工作有以下三點感受:
一是有一大批好的臨創作品涌現,充分反映了廣大書法工作者、愛好者都能正確把握臨帖的方向和臨帖的意義所在,并且表現得準確到位,做到了心中有法、有法可依。眾所周知,臨帖的目的在于應用,即千層之臺起于壘土,這充分證實了從臨摹走向創作的蛻變。這種認知對選準字帖,做好臨帖、創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書法從臨摹到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和藝術性,要求我們必須對古代經典碑帖下大力氣去深研。學習書法必須要有豐厚的文化土壤,要深扎根,才能開好花、結好果。當前有些所謂創新是急功近利、嘩眾取寵之舉,我們應該嗤之以鼻,勇于抵制,并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去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充滿正能量的學書之路,把優良風氣樹起來、傳下去,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和機制。選準道路、勇于繼承、勇于探索、勇于發展、勇于前行。只有這樣,書法藝術才會有繁榮昌盛的美好未來。“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就是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樹起了一個典范,我們要知道,書法的傳承與發展方向應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們要牢牢銘記臨帖的目的和書法發展的重要關系,保持初心和以一貫之的精神,就會得到成功的喜悅。成功沒有秘訣,貴在矢志不渝、堅持不懈,誰能耐得住寂寞,誰才會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二是這次來稿作品雖然比以往作品質量上有了較大的提升,但也不難看出有些作品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從臨帖到創作風格的不夠和諧統一,取法的范圍不夠廣泛,風格不夠多樣化等。取法的單一性,造成了作品的趨同性。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各種風格流派層出不窮,可謂百花齊放。因此,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的同時,盡量選擇照顧到各種風格。登山千條路,同仰一月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使中國傳統文化百花爭艷、姹紫嫣紅。
三是這次評選利用了書法出版傳媒公司的優勢,探索運用了新的評選方式,開創實現了數字化評審的新方向。既方便實用,又靈活快捷,既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又節省時間、空間,得到了諸多評委的高度贊揚和認可。在數字化飛躍發展的今天,中國書協能緊跟時代,作出這樣的可貴探索,很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當時疫情比較嚴峻的情況下,更加凸顯了這種評審方式的重要性和務實性。
余連創(安徽)臨《開通褒斜道刻石》
余連創(安徽)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節錄
崔勝輝:隸書作品整體風格趨于平穩
我有幸參加了此次“臨帖展”隸書作品的初評評審工作,一般來講展覽的初評工作量是比較大的,從數千件的作品中遴選出幾百件作品進入復評,一般需要經過數輪的投票來完成,而且越到后面進度越慢,難度越大。因為最終進入復評的作品質量相當,差距不大,這就需要在評審中考慮風格、形式、字徑等方面的趨同性加以取舍,盡可能地做到優中選優,豐富多樣。
“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是臨創各一件作品,所以既要看臨帖作品也要看創作作品。臨帖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是作者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再現能力。“形神兼備”是臨帖作品的標準,不能因神廢形,也不能因形而失神。形似是基本要求,而神似是更高要求,能達到神似取決于作者對碑帖的理解能力、審美認識和駕馭筆墨的能力。對于墨跡與碑刻的臨習而言,墨跡更容易從工具、材料上再現其原始狀態,因為所臨對象一覽無余,清晰可見。而碑刻是通過書丹、鑿刻、捶拓、剪裱等工序所呈現出來的最終結果。所以碑刻不是墨跡狀態,面對或精致或斑駁的石刻痕跡其意象感受均有不同,表現出來的筆墨狀態也不相同。正因為如此,碑刻臨習中筆墨的發揮空間也更為廣闊。
“臨帖展”中的創作與其他展覽創作的要求有所不同。其他展覽中沒有具體的風格指向,可一碑一帖的單項取法,也可以跨書體綜合取法,任由作者自由發揮。“臨帖展”要求是“創作作品應取法臨帖對象,與臨摹作品的書體、字法等元素基本保持一致,是對臨摹對象的學習、思考與升華”。帶有一定的規定性,所以對所臨對象的諸多元素的把握、提煉能力通過創作作品來進行考量。
就隸書而言,此次來稿作品中秦漢簡書、清人墨跡、摩崖刻石、經典漢碑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隸書作品的整體風格趨于平穩,中規中矩。進入復評的臨帖作品基本上能夠把握原碑的精神面貌,但在創作作品中,能夠從共性中提煉個性,從普遍性中發掘特殊性的精彩之作還是鳳毛麟角。
臨帖是觀察能力與再現能力的體現,而創作則是記憶能力、消化能力、想象能力的綜合體現。“臨帖展”中的創作屬于模擬式創作,是讓學習者深度進入習古當中,不致于自身的創作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通常一個書家的創作退步是源于古法流失所導致的,所以這也是舉辦“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的意義所在。
葉雪明(江西)臨 《金農手札數則》
葉雪明(江西) 《金農畫竹題記數則》
虞曉勇:臨創轉換的重點與難點
臨摹古代經典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經典的選取、臨摹的方法、臨創轉換的關捩,這些看似尋常的問題都會對一個人的學書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臨古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其要在“入”,而入古不僅需要學書者有持之以恒的臨池之功、深入“毫厘之末”的洞察力,更需要學書者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博覽古帖,開闊學術視野。“臨帖展”既是檢驗當代書法創作功底的單項展,同時更兼具了發掘書法傳統的學術意義,如何深入闡釋書法經典是當下亟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有人臨帖臨得極像,但一創作就會產生問題,字怎么寫怎么別扭;而有人或許臨得一般,但創作卻有自己的感覺。這些例子說明了一個問題,臨和創都有各自的側重點,相互融通,對于學書者來講至關重要。
臨創轉換的要點有以下兩方面:一、選取古代經典作品深入研讀,讓古人的書寫習慣、學書理念化為己有。米芾有言:“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集古字”便是“積學儲寶”的過程。二、臨帖時要有解讀能力,臨摹絕不僅僅以“像”為目的,必須體現藝術創造力,要把審美趣味充分激發出來。如王鐸、傅山的臨帖即是創作。
劉遠明(山東)臨 趙孟頫《相州晝錦堂記》
劉遠明(山東)米芾《書史》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