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普遍聯系
1.聯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現在: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普遍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注意:不能把聯系的普遍性理解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聯系著,每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在不同時間、地點、環境條件下,事物的聯系是不同的。)
2.聯系具有客觀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但是,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注意:新的具體聯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聯系就建立不起來;任何聯系的建立,必須符合事物固有的規律,違背了客觀規律,也建立不起聯系。新的具體聯系的建立,只是改變了事物聯系的具體形式,并沒有根本改變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聯系。)
3.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聯系出發,全面把握事物的聯系。既要防止孤立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又要反對主觀臆造的聯系。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把握聯系。
考點2因果聯系
1.因果聯系的特點: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聯系。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必須既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2.原因和結果的關系:(1)在每一事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的區別。如果混淆二者,就會發生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錯誤。(2)因果和結果相互依存,在客觀世界中,原因總是伴隨一定的結果,結果必然由一定原因引起。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3)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鏈條。某一現象在這種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反之亦然。另一種情形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
3.認識和掌握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①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考點3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聯系
1.整體與部分的區別:①內涵不同。不應把事物及其過程與構成它的部分等同起來。②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2.整體與部分的聯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②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③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3.方法論意義:①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考點4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其基本形式有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
2.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根本屬性≠根本特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提醒:社會運動、認識運動的物質主體)。③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二者都是錯誤的。
3.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考點5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①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②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和人類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正是無數具體事物的有限的變化和發展,才構成了整個世界的無限發展。
2.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決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 向前的、進步的運動變化趨向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①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②所謂舊事物,是指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違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正在日趨滅亡的東西。③區分的根本標準: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④批判錯誤的區分新舊事物的標準:以事物出現時間的先后來判斷一個事物是舊還是新、以事物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來判斷新舊事物或僅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而不從本質上、內容上去作深入具體的分析。 這些標準都是不正確的。
4.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一切靜止的觀點,思想僵化、安于現狀的觀念,都是錯誤的。
考點6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1.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基本屬性:對立(斗爭性)與統一(同一性)。①“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②“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敖y一”包括以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3.方法論: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不是一點,那么,我們要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防止片面性。
考點7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時,才構成矛盾關系。②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具體矛盾作出科學解釋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矛盾。③人們不易察覺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說來,處于動態中的、較為激化的矛盾,人們往往易于覺察,而事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矛盾或處于緩和狀態中的矛盾,需要通過思維才能認識和把握。
2.矛盾具有客觀性:矛盾是一切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
3.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所以,決定了人們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否定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考點8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①含義: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考點1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表現為從空間上看,在一定范圍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從時間上看,在一定階段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發展階段則變成普遍性的東西,反之亦然。
注意:共性與個性是從性質角度而言,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是從數量、范圍角度而言。多數與少數是事物數量上的差別,不能說多數存在于少數之中,少數包含多數;整體雖由部分組成,但不是事物各部分的共同本質(普遍性是同類事物的共性),也不能說整體寓于部分之中。
2.方法論:第一,應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第二,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考點12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是指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二者的關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得好,可以帶動次要矛盾的解決,但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又會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學習主次矛盾關系原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會產生影響。如果把主要矛盾看成是惟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決次要矛盾,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一點論。總之,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同時又要圍繞中心任務開展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防止“單打一”。
考點13矛盾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2.二者的聯系:①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離開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床坏矫艿闹饕矫婢筒荒鼙鎰e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
3.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區別:(1)看方法論。凡強調“行動”要抓重點的是主次矛盾,強調“心動”分清主次的是主次方面。主次矛盾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矛盾主次方面強調的是認識問題。(2)看關鍵詞。一般來說,凡含有中心、關鍵、重點等字眼的屬于主次矛盾;凡有主流、支流、性質等字眼的屬于主次方面。
考點14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唯物辯證法關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據。
2.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連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都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或均衡論。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考點15事物發展的原因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變化、發展,既離不開事物的內部矛盾,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學上把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內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發展是內困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外因是事物的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絕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
注意: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2.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困和外因。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對周圍環境作 “一分為二 ”的分析,正確對待機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把內因和外國結合起來。第一,我們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自己的發展。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第二,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第三,我們擴大技術引進,關鍵是對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和吸收,把引進和開發、創新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科學技術水平,形成自己的優勢。我們利用外資,必須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量力而行,使之有利于加速我國的技術改造,壯大民族經濟,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促進管理現代化。
考點16事物發展的狀態
1.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叫做量變。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統一體瓦解,一事物變為它事物。
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②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夠引起質變。二是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③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④事物就是不斷地經過量變和質變這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
注意:發展必須通過質變實現。發展一定是質變,但是,質變不一定是發展。
3.方法論:要堅持適度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
考點17事物發展的趨勢
1.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是由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新舊事物的本質所決定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止它的成長壯大。②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拋棄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吸取和發揚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③在社會領域里,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由事物發展過程的復雜性決定的。①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②舊事物絕不會自行消亡,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地位,它總是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3.前進性和曲折性原理歸納: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4.方法論要求:堅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考點18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①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③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2.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把辯證法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加以靈活運用。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辯證法與堅持唯物主義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