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墨子

墨子

姓名:姓墨,名翟,后世尊稱為墨子
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朝代:春秋
籍貫:邾國(今山東滕州)
評價: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生平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時期邾國(今山東滕州)人。墨子出身低微,自稱“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自承是“賤人”,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因而養成了勤儉節約、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他注重實踐,善于制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藝,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創建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成為其時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儒墨兩派互相駁辯,并稱“顯學”,揭開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序幕。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并為之孜孜奮斗,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卻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能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他日夜不休,奔走四方,“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魯迅根據《公輸篇》寫成了著名小說《非攻》,再現了墨子的傳奇形象。到了漢代,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墨家學派漸趨式微。但體現墨家思想精華的《墨子》一書得以保存下來,并一直流傳至今。

  《墨子》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一)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二)哲學思想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部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系,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于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并立。

  (三)科學思想

  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于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并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后,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于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于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后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后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于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于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于“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后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于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于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2.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于“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于“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于“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

  關于“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于“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于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于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于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后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后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于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于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于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3.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并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后,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于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于杠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在人們一般都習慣于把杠桿定理稱為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得出杠桿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應稱之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里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并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于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系,他細致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后,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于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后來為名家所繼承,并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于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復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于下,物體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系,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于物與光源之間。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復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里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于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盡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了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4.機械制造方面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制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制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術,并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御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筑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后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四)軍事思想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于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1.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兇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幸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愈,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于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里,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2.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御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御”,以積極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御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御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后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戰斗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御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御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御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御,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御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御。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并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御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關防御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御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御,形成了較完備的防御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系,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墨子故事

一 目夷后裔

  目夷國原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國,位于滕州市木石一帶。入周之后,目夷國變成小邾國,先后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隨著歷史的變遷,目夷氏從貴族降為平民。(目夷即墨夷,后省為墨姓)。約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80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

二 母夢赤烏

  據《瑯繯記》與滕州民間傳說,墨子出生前,“其母夢日中赤烏飛入室中,光輝照耀,目不能正,驚覺生烏”。烏即翟,是鳳凰的別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后人對墨翟的尊稱。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為狐駘(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鳳山,傳說墨子出生時,鳳凰落于此山,因而得名。

三 學工學文

  墨子的家鄉是古代文化科技最先進的地區,他的父親是位能工巧匠,母親非常賢惠。先進文化環境的影響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的勤奮、純樸與靈敏,很快學會了木、車、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藝。同時,他拜師求教,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為一位深沉、博大、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杰出人才。

四 鳶飛戾天

  墨子的木工技術很高,可與魯班媲美。有一天墨子看到鳶(鷹)在空中翱翔,就用木片等材料精心制作了一只木鳶(即風箏)。木鳶在空中飛翔,三天不落,受到人們的贊揚。這次試驗的成功,為墨子以后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五 力學原理

  墨子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概括出力學原理,并做出“力,形之所奮也”的力學定義和彈性力學、杠桿平衡力學、滑輪受力、斜面受力、物體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義。他利用杠桿原理研制了桔槔,用于提水。他還制造了轆轤、滑車和車梯等簡單機械,用于生產和軍事,受到人們的稱贊。

六 小孔成像

  墨子對光學很有研究,對于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進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進行光學試驗,他在堂屋朝陽的墻上開了一個小孔,讓一個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屋內相對的墻上出現倒立的人影。墨子通過小孔成像的光學實驗,闡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即光從上下直射,人的頭部與足部成影在下邊和上邊,構成倒影,成為后代攝影技術的先聲。

七 規矩方圓

  經過學習與實踐,墨子提出了正確的客觀標準:“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不同的手工業匠各有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標準法則,制方要用矩尺,制圓要用圓規,取直要繃緊墨線,取平要用水平儀,這五種標準,是各類工匠準從的普遍法則。

八 好學而博

  墨子不僅重視實踐,而且重視理論。他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最初學習古代傳統文化和當時有影響的儒學,曾跟周朝禮儀史角的后代學習周禮,“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論”,遍讀百國《春秋》。墨子平日言談、講學、辯論,經常引用《詩經》、《書經》和周、燕、宋、齊等國的《春秋》,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非常嫻熟。

九 背周崇夏

  墨子在學儒的同時,發現了儒家缺點,“以為其禮傾憂而不憂,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故”。孔子推崇周公,墨子效法夏禹。他稱頌夏禹親自拿著木锨疏通江河,治理洪水,奔波勞累的股上沒有肉,腿上沒有毛,是為天下利益艱苦奮斗的圣人。

十 非儒立墨

  墨子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強執有命,繁飾禮樂”等內容進行批駁,與儒學分道揚鑣,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系統的學說——墨學。墨學的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張;此外還有自然科學、文化教育、邏輯學、軍事防守、工程技術等,內容非常豐富。

十一 駁巫馬子

  墨子多次與儒家弟子巫馬子辯論。一天,巫馬子對墨子說:“你行義,沒見有人幫助人,也沒見鬼神賜福給你。但是你還在做,你有瘋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兩個家臣,一個表里不一,一個表里如一,你看重哪個?”巫馬子說:“我看重后者。”墨子說:“既然這樣,你也看重有瘋病的人。”

十二 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與墨子討論學術、人生等問題。一次,公孟子頭戴禮帽,腰間插笏,穿著儒者服飾來見墨子,問服飾與行為有何聯系。墨子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位國君,服飾好孬貴賤不同,但作為都一樣。我以為有作為不在于服飾。”用事實折服了公孟子。

十三 與程子辯

  墨子對程子說,儒家學說有四個方面足以喪亡天下。程子說墨子詆毀儒家。墨子說此為告聞絕非詆毀。數日后,墨子又與程子辯論,稱贊孔子。程子問:“您一向攻擊儒家,為什么又稱贊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應予區別對待。”墨子一生堅持對事不對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度人”。

十四 言行之論

  魯南的南部有一個叫吳慮的人,冬天利陶,夏天耕作,自比堯舜,墨子聽說后就去見他,吳慮對墨子說:“義,貴在切實可行,何必到處宣傳!”墨子說:“你親自陶稼,分之于民,獲利太小,我宣傳義,可以救天下,獲利巨大,怎能不去宣傳呢?”

十五 聚徒講學

  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為己任,到處奔走,宣傳行義。經過幾年的實踐,他深感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必須組織更多的人為義獻身。約在三十歲之前,他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其學說成為“言盈天下”的顯學。

十六 組織團體

  墨子知道,僅靠說教不行,還必須有堅強的實力做后盾才能成功。于是,他組建了有綱領、有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墨家團體。其綱領是實現義,其領袖為巨子。墨子要求成員身穿粗布衣,腳登木屐子,以自苦為榮;不僅要有知識和專業技能,多數成員還要接受軍事訓練,并隨時準備打仗,為實行義的事業獻身。墨家學派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

十七 周游列國

  墨子除聚徒講學、組織團體之外,還周游列國。弟子魏越說:“先生見到各國之君說什么呢?”墨子答道:“每到一國必須選擇那些急需的事先講。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窮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好聲樂沉迷于酒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搶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他四處奔走,“上說諸侯,下教民眾”,“迎眾人而說之”。席不吸暖,棲棲皇皇,以自苦為極,以吃苦為高尚,北游齊,西游衛、鄭,南游宋、蔡、楚、越等國。

十八 載書游衛

  有一次,墨子率弟子到衛國游說,車中“載書甚多”,他的弟子弦唐子感到奇怪,問墨子帶書何用。墨子說:“過去周公每天早上要讀一百篇書,晚上還要接見七十個讀書人,所以他知識淵博,政績顯著,我上沒有治理國家的責任,下沒有耕種土地的任務,怎么敢不讀書呢?”

十九 勸衛養士

  墨子到衛國后,對公良桓子說:“衛國是小國,處在齊、晉兩國之間,就像窮家處在富家之間一樣。窮家如果學富家那樣花費,那么窮家很快就破敗。現在看看您的家族,好車好馬數百,穿文繡的婦人數百,如果國家有難,用這些婦女抵抗,還是用士人?”公良桓子不知所云。墨子又說:“如把這些錢財用來養士,可養一千多人。一旦遇到危難,士可保護您的安全。”公良桓子點頭稱是。

二十 為義背祿

  墨子離開衛國后到齊國游說。不久,派管黔到衛國推薦弟子高石子仕衛。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細講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只是點頭稱好,卻不采納實行。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匯報。

二十一 贊高石子

  高石子向墨子匯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現在衛君無道,我不愿在那里貪圖俸祿和爵位。”墨子聽了很高興,把禽滑厘召來說道:“你聽聽高石子的話吧!背義而向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向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

二十二 故人相會

  墨子在齊國見到老朋友非常高興。老朋友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何必獨自吃苦行義,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說:“有個人生養了十個兒子,只有一個耕種,其他九個閑著,這一個耕種的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么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現在天下沒人行義,您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么還勸阻我?”

二十三 日者占卦

  有一次,墨子離家往北到齊國去,途中遇到日者(算卦先生)。算卦先生看了看墨子說:“歷史上的今天,黃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黑,不能向北去。”墨子不聽,繼續向北走,到淄水邊沒能渡河返了回來,算卦先生說:“我對你說過不能向北走。墨子說:”人的臉色有黑有白,假如實行你的辦法,人們就不能往來。這是困蔽人心,你的言論不能用。”

二十四 義利統一

  一天,墨子對弟子講解義與利的關系。他說:“萬事莫背于義。”為義就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要“兼相愛、交相利”,做到“兼而愛之,從而利之”。他用利來規定義的內涵,把仁、義和愛的道德觀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聯系起來,表現了義利統一和重視功利的思想。

二十五 止齊伐魯

  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聽到消息后急忙勸阻。墨子對大將項子牛說:“攻打魯國,是齊國的大錯。以前吳王矢笠先后攻打越國、楚國、齊國,獲得勝利。后來諸侯報仇,吳王大敗,所以大國攻打小國,是互相殘害,災禍必定反及于本國。”項子牛遂罷兵。

二十六 召回勝綽

  此事之后,墨子讓弟子勝綽去項子牛那里做官,以便于行義。后來,項子牛三次入侵魯國的土地,勝綽三次都跟從了。墨子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派高孫子請項子牛辭退勝綽。高孫子轉告墨子的話說:“我派勝綽,將以他阻止驕氣,糾正邪僻。現在勝綽得了厚祿,卻欺騙您,三次跟隨侵魯,勝綽明知故犯,把俸祿看得比仁義還重。”

二十七 薦曹仕宋

  墨氏為宋國的宗族,墨子與宋國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墨子聚徒講學后,極力幫助宋國,推薦弟子到宋國參與政事,曹公子就是其中一個。三年之后,曹公子從宋國回到墨子身邊,向墨子匯報在宋國的情況。

二十八 耕柱仕楚

  墨子為了行義,推薦耕柱子到楚國做官。不久,有幾個弟子去探訪耕柱子。耕柱子請他們吃飯,招待并不優厚。這幾個人回來告訴墨子,耕柱子在楚國沒有什么好處。墨子答道:“這還未可知。”沒有多久,耕柱子送給墨子200兩黃金,說:“弟子不敢貪圖財利違章犯法,這200兩黃金請老師使用。”

二十九 自魯奔楚

  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國準備攻打宋國,事先請魯國著名工匠魯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正在魯國講學,聽到消息后非常著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帶領三百名精壯徒弟,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發兵。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后到達楚的國都郢都(今湖北宣城)。

三十 面諫楚王

  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進行攻宋的準備工作,請他引薦去見楚王。墨子見到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丟掉自己的彩飾馬車,卻想偷鄰居的破車;丟掉自己的華麗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粗布衣,這是個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這個人一定有偷竊病吧!”

三十一 理屈詞窮

  墨子趁機對楚王說:“楚國方圓五千里,土地富饒,物產豐富,而宋國疆域狹窄,資源貧困,兩相對比,正如彩車與破車、錦繡與破衣。大王攻打宋國,這不正同偷竊癖者一樣?這樣大王一定會喪失道義,并且一定會失敗。”楚王理屈詞窮,但借魯班已造好攻城器械為由,拒絕放棄攻宋的主張。

三十二 墨魯論戰

  墨子見此便對楚王說:“魯班準備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勝的法寶。大王如果不信,就讓我與他當眾演習一下攻與守的戰陣,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應后,墨子就用腰帶模擬城墻,以木片表示各種器械,同魯班反復演示各種攻守戰陣。魯班組織了九次進攻,結果九次被墨子擊破。魯班攻城器械用盡,墨子守城器械還有剩余。

三十三 放棄攻宋

  魯班無計可施,只好認輸,但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怎么贏你,可我不說。”墨子答道:“我知道你想如何贏我,我也不說。”楚王莫名其妙,問:“你們說的是什么?”墨子義正辭嚴地說:“魯班以為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禽滑厘代表我指揮守城,同宋國軍民一起嚴陣以待!即使殺了我,也無法取勝!”楚王知道取勝無望,被迫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三十四 閭中避雨

  墨子完成止楚攻宋的壯舉后,由楚國返回魯國。途徑宋國時,天下大雨,城門緊閉。墨子想到閭中(里巷大門內)避雨,守門者竟不讓墨子進去。墨子不愿譽于世人,所以也不想說明真相,遂揚長而去。

三十五 獻書楚王

  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恰值楚惠王當政五十年,墨子為宣傳“義”,專程到楚國獻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讀了此書后,對墨子說:“您的大作很好。請您留在楚國,做我的顧問。每年俸祿一百鐘,委屈您這位賢人了。”墨子看出惠王不準備實行自己的學說,于是決意辭行回家。

三十六 封地五百

  臨行之前,墨子想再見一次惠王,惠王說自己老了,派大臣穆賀為墨子送行。墨子利用這個機會,又向穆賀陳述自己的學說,但沒成功。魯陽文君聽說此事,認為不妥,于是對楚王說:“墨子是有名的北方賢圣人,您不給予禮遇,豈不是叫天下士人寒心嗎?”楚王覺得魯陽文君說得有理,許諾以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封給墨子。

三十七 拒封返魯

  楚惠王封地五百里的厚祿,沒有動搖墨子堅持自己學說的決心,毫不猶豫地拒絕封地,他對魯陽文君說:”我聽說賢人進諫,君王不聽,不接受賞賜;仁義學說不被采用,不滯留于朝廷。現在我的觀點未被應用,所以我決定回魯國去,請你向楚王轉達我的謝意。”

三十八 越王迎墨

  與拒楚分封相似,墨子還推辭了越王的分封。有一次,墨子派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做官。公尚過向越王介紹墨子,越王很高興,對公尚過說:“先生如能請墨子到越國教導我,我愿意分出過去吳國的地方五百里封給墨子。”公尚過答應了,于是給公尚過套了五十輛車,到魯國迎接墨子。

三十九 只求行義

  公尚過見到墨子,說明越王的意圖。墨子問:“你看越王能聽我的話嗎?”公尚過說:“恐怕不一定。”墨子說:“如果越王能聽我的話,用我的道理,只要有飯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樣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聽我的話,而只要我接受分封,這不是讓我出賣義嗎?同樣出賣義,在中原國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國?”于是,拒絕了越國的分封。

四十 文君尊墨

  魯陽文君非常欽佩墨子道德學問,經常請墨子到其封地講學。墨子曾對魯陽文君講,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他們也曾討論風俗與仁義的關系,討論何為忠臣。文君認為,忠臣應該絕對服從,讓怎樣就怎樣。墨子指出,你說的忠臣不過是個影子而已。所謂忠臣應能為國君的偏邪,崇尚同一,實行兼愛,不結黨營私等等。

四十一 墨子救鄭

  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聽到消息立即勸阻。文君說:“先生為什么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這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墨子說:“鄭國人殘殺其君主,上天已經給了懲罰,使它三年不順利。而你又要進攻鄭國,說是順天之意,這好比鄰人懲罰他的懷兒子,你也舉棍跟著打,說是順其父之意,這不是十分荒謬嗎?”魯陽文君遂停止侵鄭。

四十二 鉤鑲與義

  楚、越兩國經常在長江上進行船戰,越國憑著水勢,屢次打敗楚國。魯班南游到楚國之后,幫助制造船戰用的鉤鑲等先進武器,楚國因此戰勝了越國。魯班向墨子夸贊鉤鑲,墨子說:“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因為講義可以互敬互愛互利,講戰造成互相殘殺。

四十三 魯墨論義

  楚、越兩國經常在長江上進行船戰,越國憑著水勢,屢次打敗楚國。魯班南游到楚國之后,幫助制造船戰用的鉤鑲等先進武器,楚國因此戰勝了越國。魯班向墨子夸贊鉤鑲,墨子說:“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因為講義可以互敬互愛互利,講戰造成互相殘殺。

四十四 魯君問政

  魯國國君請教墨子:“我害怕齊國攻打我國,可以解救嗎?”墨子答道:“可以。我希望君主您對上尊天,敬事鬼神,對下愛護百姓;準備豐厚的皮毛、錢幣,辭令要謙恭,趕快禮交四鄰的諸侯,驅使一國的人民,抵御齊國的侵略。這樣,禍患就可以解救。不這樣,就毫無根據其他辦法了。”

四十五 志功為辯

  魯國國君對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學習,一個喜好將財物分給人家,誰可以作為太子?”墨子答道:“這還不能知道,二子也許是為著賞賜和名譽而這樣做的。釣魚的人躬著身子,并不是對魚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志功為辯,把他們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然后決定誰為太子。”

四十六 祭祀必誠

  魯國的司祭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墨子聽到后說:“這不行。現在施給的人少,希望的人多,那么,別人就只怕你有東西賜給他們了。現在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鬼神就只怕你用牛養祭祀了。從前圣王侍奉鬼神,祭祀罷了。現在祭祀鬼神,與其祭品豐富,還不如貧乏的好。”

四十七 為義而死

  魯國有一個人與墨子的關系較好,因而叫兒子向墨子求教,他兒子為義戰死了,父親責備墨子。墨子說:“你要讓我教你的兒子,現在學成了,為義戰而死,你卻怨恨我;這就像賣出買進糧食,糧食賣出去了卻怨恨一樣,難道不荒謬嗎?”

四十八 宋之大夫

  墨子與宋國之君同宗,由平民成為“北方圣賢之人”后,各國諸侯對墨子評價很高,紛紛請他為官,博取愛士的美名。宋昭公時,派人請墨子到宋國參政,墨子欣然前往,希望能在宋國實踐自己的學說。宋昭公認為墨子的學說很有道理,就拜墨子為宋大夫,參與管理朝政。

四十九 宋囚墨子

  宋昭公末年,戴歡為宋太宰,司城皇專政。二人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子罕擊敗戴歡后,又追逐宋昭公,篡奪了政權。墨子仗義執言,極力以兼愛相利勸阻,竟被囚禁。

五十 化險為夷

  墨子被囚之后,引起各界人士的震驚。墨家弟子義憤填膺,積極營救墨子,采取各種措施:一是當面論理,要求放人;二是大造輿論;三是組織武裝力量,萬不得已采取相應措施,于此同時,各國紛紛派人勸說釋放墨子。迫于內外壓力,宋不得已放出墨子。

五十一 諫齊太公

  墨子聽說齊國想攻打魯國,不顧高齡,親自勸說齊太公田和。墨子先是以刀砍人,人頭猝然落地算刀鋒利作為比喻,進而問誰承擔殺人責任。齊太公說,殺人的責任不在刀鋒利,而在于執刀的人。墨子說:“兼并傾覆弱小的國家,無辜屠殺百姓,誰應該承擔這無道不義的責任呢?”齊太公想了好久不得不承認:“我應當承擔責任。”

五十二 精思善辯

  墨子在幾十年的教學、游說活動中,很重視辯論技藝和言詞交際。他對弟子說:“辯學的目的是搞清楚是非的界限、國家治亂的規律、同異的所在、名實的道理、利害的分別和疑難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創立了名、辯、類、故、沽等邏輯范疇及主要論式,成為人類三大邏輯學中最早的一個。

五十三 禽子求教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但主張積極防御,講求戰爭器械與技術的運用,論兵法攻守都很精到。他的大弟子禽滑厘曾經多次向墨子請教防御之道。墨子說:“你問哪種防御方式?”禽滑厘回答說:“現在攻城常用的進攻方法有臨、鉤、沖、梯、埋、水、穴、空洞、蟻附、輘辒、軒車等十三種,請問先生應該怎樣防守?”

五十四 守城之法

  墨子回答了如何防守十二種進攻之后又說:“城墻厚而高,壕溝深而寬,修好望敵之樓,防守器械齊備,糧食材草充足,防守人員精干。官民和睦,全民皆兵,國君講信義,大臣爭立功,賞罰嚴明。具備這些條件,城池就可以守住。”

五十五 墨守成規

  禽子聽后起身再拜,說:“先生講得很好,請先生講講戰爭防御問題。”墨子說:“我一貫反對侵略戰爭,支持被侵略國家抵抗自衛。關于防御,最重要的是戰前做好物資和精神兩方面的準備。我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戰傅、迎敵祠、旗幟、號令、殺守等篇中講得比較具體,有戰役指揮、戰前動員、全民參戰、兵器機械、糧食柴草、兵役制度、軍事訓練、組織紀律、賞罰獎懲等內容,你可以學習研究”

五十六 辯論鬼神

  墨子的學生多次就鬼神問題向老師提出質疑問難。一次,墨子生病在床,弟子跌鼻去看他,十分納悶地問墨子:“先生平時告訴我們鬼神無所不知,行善事的人得好報,行惡事的人受懲罰。先生是天下有名的圣人,怎么也會得病呢?這是您的話不對,還是由于鬼神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墨子說:“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人得病原因很多。”

五十七 祭祀祖先

  墨子晚年回到家鄉不久,即與家人一齊去祭祀祖先。他先到殷微子墓前,緬懷先賢業績。接著,他又到目夷君墓前祭祀。目夷君的墳墓高大,蒼松翠柏環抱。墨子肅立墓前,追思先祖治國有方,使宋國得顯于諸侯的豐功偉績;敬仰先祖目夷的讓國之風,只為義而不慕榮利的高尚人格。

五十八 染山觀染

  墨子祭祖之后,又與幾位弟子漫游染山。他看到染絲的情景感慨萬千,嘆息道:“白絲染于青色的染水就變成青色,染于黃色的染水就變成黃色。染水一變,被染的絲的顏色隨即改變。”他又從染絲想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指出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慎重選擇與自己相處的人,并希望創建優美的文化環境,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十九 著書立說

  年事已高的墨子,已無力再出游各國行義。他回憶數十年來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創辦私學、招收弟子、組織團體、研制器械、周游列國、制止戰爭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動,既問心無愧,又憂慮重重。為了讓后來者繼續實踐墨學,兼愛天下,他與弟子整理其言與行,編寫出《墨子》一書。

六十 世之顯學

  墨子創立的墨學,當時被世人稱為顯學。《墨子》七十一篇,是他一生言行的忠實寫照,內容豐富深邃、博大精深,其中有智德并修、兼愛救世的思想,創造發明、邏輯辯論的倡導,知行并用、利人犧牲的見解,刻苦實踐強力而為、自苦為極的主張,尚賢尚同、民主政治的作風,生產節約、消費分配的理論,防御非攻、抵抗侵略的精神等,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之作,因此被人稱為人類文化的瑰寶。

六十一 魂歸故里

  公元前390年前后,墨子帶著他所描繪的社會藍圖,離開了這個戰亂動蕩的人間。據傳弟子們遵照他生前節葬的主張,將他的遺體從簡安葬了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死后,其弟子分為三大派別,為弘揚墨學而繼續努力。

六十二 光照千秋

  墨子生前對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則墨子之言猶在!”歷史發展到今天,充分證明了墨子的論斷很有道理,就像夜明珠出世那樣,墨學在近百年來獲得新生,重放異彩。

《墨子》其書

  《墨子》是先秦時期墨家學派的著作總集,《漢書·藝文志》著錄七十一篇,現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由墨子及其弟子在不同時期逐漸編纂增補而成。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大致可分五類: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后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后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今本《墨子》為漢代劉向所校定,著于《別錄》。劉歆《七略》與班固《漢書·藝文志》均據此。晉惠帝時,魯勝曾作《墨辯注》,早已失傳,僅存其《敘》。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堯臣刻本為善本。清亁、嘉年間,《墨子》研究興起,陸續涌現出許多注釋或闡發墨學的著作,有清畢沅的《墨子注》、孫詒讓的《墨子閒詁》,近人吳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啟超的《墨子學案》、陳柱的《墨學十論》、方授楚的《墨學源流》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在那些被遺忘的歲月里,有一個關于理想的故事
魯班和墨子
戰國風云之諸子百家(一)——社團領袖墨子
商丘歷史名人墨子:一個充滿現代智慧,歷史上和孔子齊名的圣人
墨子非攻的思想解析 墨子守義原文及翻譯
墨家墨子的生平著作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兖州市| 虹口区| 莲花县| 浦北县| 浮山县| 富平县| 丰宁| 延边| 班玛县| 巩义市| 偏关县| 凤山市| 仙桃市| 普安县| 望谟县| 福安市| 固阳县| 若羌县| 宁夏| 永兴县| 新余市| 巴里| 全州县| 剑川县| 调兵山市| 广水市| 凤台县| 定南县| 厦门市| 金川县| 来宾市| 望谟县| 淮滨县| 阳新县| 镇远县| 婺源县| 增城市| 尤溪县| 农安县|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