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價值之一在于語用,朗讀感悟,語言積累,搜集和提取信息,學習寫作技巧等,仍是提升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的諸多要求和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怎樣開發語用價值,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呢?
一、 語用,要從兒童角度出發
曾經在課堂上看到過這樣一番情景: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春筍》一課,文中有一句話:“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為了幫助一年級小學生理解“嫩生生”這個詞義,教師出示了嬰兒圖,讓學生想象嬰兒的皮膚是啥樣子的,并比較嬰兒和春筍有什么相似之處,最后說說“嫩生生”是啥意思。教師設計很用心,可結果卻事與愿違,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在點子上。
低年級兒童容易理解文字與口語相吻合的詞,而不相吻合的詞,是不適合采用類比、描述等較為高級的理解方式的。如果教師依從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從兒童靈敏的觸覺和直覺思維出發,讓兒童看看春筍這一實物的顏色和外形,動手摸摸春筍毛茸茸的外殼,掐一掐嫩嫩的筍肉,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尷尬現狀了。在形象的感知過程中,“裹著、嫩生生”這兩個詞義,就能恰到好處地被理解,同時描寫春筍外形特點的好句子也就能被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
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該怎么體現?文本的閱讀對象是學生,自然應以學生的需要而教。教師備課的關鍵要備學生,要揣測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朝著當前學生學習語言規律的最基礎最根本去想。教師要思考,我應該怎么組織教學過程,設計出一個讓學生自覺自愿參與學習的活動。比如,什么樣的文章應予略讀?什么樣的文章可以精讀?關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形式?對前后聯系,對比關照,句式變化,修辭手法等這些學生體會不到位的重點難點,要巧妙設計,用心點撥。比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中的“移情”手法,趣與活的用詞情感,學生肯定讀不到位,這些就要想方設法引導進行,讓學生在關注獨特句式和詳略篇章的同時,品味文本的構思新穎與豐富內涵。
二、 語用,要從課程意識出發
中學語文“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體系創立者余映潮老師,在《例說“好課”的設計》講座中,就語文“高效課堂”提出了基本要求:著力利用課文,重在集體活動,突破語言學用,關注讀寫訓練,滲透知識教育。就當前語文教學現狀,他提出8個改變:變“教學課文”為“利用課文”;變“輕慢語言”為“著力學用”;變“線式思路”為“板塊思路”;變“碎問碎答”為“集體實踐”;變“泛泛而品”為“精讀訓練”;變“大量對話”為“讀寫結合”;變“千篇一律”為“得體得法”;變“熱熱鬧鬧”為“有動有靜”。這些變革體現了教師的課程意識,體現了將文本作為“例子”,由淺入深、順應規律的鉆研之道。
1. 關于解讀文本的課程能力。要探究文本的語用價值,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并有所取舍,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以確定教什么的內容。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語用價值觀決定著不同教學者的取舍方向。正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園子里趣味盎然,情味濃郁,語味淳厚,景物自由,行動自由,人性自由,精神自由。有人關注細節,有人關注詩化與童化的語言,有人關注情語與境語,不同的教師“在園子里面耕耘,有挖不完的‘寶藏’”。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學會轉換角色。一般應從三個方面進行關注:讀者——關注心動、新鮮內容和感受;兒童——關注讀得懂和讀不懂,找出不同兒童的閱讀差異;教師——進行選擇、甄別和處理,判斷哪些是一定要理解的教學內容,哪些是需要幫助兒童學的。文本承載的內容,不是語文教學的本體內容。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感受、表達等,才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內容。例如,余映潮老師在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設計了兩個板塊:第一板塊將最美的段落改寫成幾首詩;第二板塊,圍繞第13自然段,重點研讀一個段落,圈出關鍵詞,畫出其層次;揣摩一種優美的寫作手法,知道一種可以學用的段式。這樣兩個板塊的設計將語用的意識發揮到極致。
2. 關于把握文體特點的課程能力。當前,基于文體特點,挖掘不同文體的語用價值,讓學生逐步掌握、鞏固、運用文體特征,形成閱讀素養和寫作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以《火燒云》教學為例。《火燒云》是根據蕭紅作品《呼蘭河傳》節選改編的一篇文字極其優美的散文。縱觀全文,雖然描寫火燒云顏色的詞語極其優美,描寫形態變化的段落想象極其豐富,且寫作極為有序,體現了作者善于形神兼備地描寫事物的筆力,散文“一切景語
淺議閱讀教學的皆情語”的情感線索隱含在通篇文字之中,而這恰恰是學生難以自主體悟到的。
如果教師僅僅停留在讀懂文本的要求上,那么散文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就沒有辦法凸顯。教師要帶著課程意識重新研讀文本,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在非常突然的情況下,發現周圍的一切連同自己都變成了金子般的顏色,那是一份怎樣的心情呢?于是,對文本的有效拓展就起到了文體學習的作用。
3. 關于設計讀寫結合點的課程能力。“讀寫結合”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要尋找讀寫訓練的結合點,明確指向語言運用的訓練,為理解內容而寫,為學習“字詞句段篇”而寫,讓學生的寫作練習與文本范例的表達特點及表達方式密切相關。
筆者在設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懷揣著注重語感培養,注重訓練語用能力的目的,引導學生從詞到短語到短句(如:晶瑩、圓潤、散步、睡、一彎新月等)的感受和運用,到練習說“蝸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等類似句式,直到仿寫歌頌春天的句式。讀讀、想想、說說、寫寫,教學中讀寫緊密結合,用多樣的訓練形式,提升了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 語用,要從多元評價出發
強調開發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要防止走向單純的技術訓練,將教學變成了肢解文本式的一場“屠宰”。師生拿到一篇文章,三下五除二貼好標簽,畫出好詞好句,套用套用句式,或者再機械仿寫個片段。這樣的語用訓練就偏離課改的正道了。一堂充滿發展意義的語文課,其語用價值的標準應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伴隨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伴隨生命拔節的悅耳聲音,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其評價維度,應是多元的。
1. 體現于積極思維。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思維路徑有多長,思維能力有多強,無疑是關注語用教學成效的重要指標。課堂上,太過淺顯的問答,不能讓學生經歷思考的過程,其思維的含金量就差。因此,教師要時常引導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當思維的過程得以呈現,思維就能得以延伸,教學就有了促進思維的價值。試以蘇教版三下《爭論的故事》教學片段為例。
師:第一部分可以用“講故事”這個三個字的詞概括,那第二部分能不能也用這樣的詞來概括呢?自讀第二部分,想一想。
生:議論想法。
師:意思接近了,但不是三個字的構詞方式,提高點標準,怎么概括?
生:受啟發。
師:構詞方式對了,意思也接近了,可惜沒有說話的感覺。
生:說感想。
師:“感想”一詞從何而來?
生:最后一個自然段里有。
師:這位同學可真有水平,他不僅會用書上的詞,還用“說”代替“講”,意思差不多,卻不重復用詞了。想想,還可以用什么詞代替說的意思。
生:議感想。
生:論感想。
在以上學習過程中,教師察言觀色,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學生的回答上,相機點撥。這樣的點撥,能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教師發揮臨場機智,通過語文學科的語言學交流功能,促進學生獲得嚴謹的思維訓練。
2. 體現于情感體驗。對于文選型教材來說,每一篇文本都是呈現給學生的一扇窗戶。打開文本這個窗戶,引導學生調動一切感官和神經末梢仔細地體察窗戶外面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世界,這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在這一點上,臺灣的同行普遍比我們做得到位。在臺灣,教師要用一周的時間精讀一篇文章,讓學生充分觸摸文章,深入肌膚般地潛心涵泳、會意經典作品。
3. 體現于語言表達。語言表達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的效度。教師應以個性化又是規范化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做好示范,課堂上,學生會對教師察言觀色,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學生會被教師豐富、準確的表達所影響,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清晰和表現力。課中,要想好語言應答的基本走向,從評價語言到點撥語言,從模仿名教師的語言,到形成自己的語言,在教學語言形成過程中,逐步形成個性特點,形成教學優勢。
4. 體現于知識轉化。語用成效的評價體系中,少不了對語文知識的考量。隨著年級增高,知識體現更傾向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運用,檢測手段也更為靈活,學習的效果會因為檢測基礎與技能的比重不同而不同。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看重知識的積累,有意識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整理、歸類、概括,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知識;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未來發展趨勢,創設學習語文的美好語境,搭建提升語文學習興趣的更高平臺。即將語文學習的目標、設計、過程全部指向學生未來,培養足夠的“語用意識”和“語用眼光”。
(楊建英,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校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