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通過詩歌鑒賞綜合訓練題來強化學生的答題技巧。
2. 通過學生答題情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答題規范回答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答題情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答題規范回答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對詩歌閱讀,獨立理解并賞析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
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但精神不能貧窮;我們可以不夠淵博,但思想不能淺薄。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讀詩。孔子教導弟子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而且他還批評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孔子對《詩》的重視。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更是文學藝術的瑰寶。經常閱讀古詩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學們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輕松拿到那本該屬于你的8分。
1、讓學生回顧高考詩歌鑒賞的考點。
⑴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⑵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讓學生回顧解答詩歌鑒賞題的一般步驟。
(1)確認詩歌寫什么、怎么寫、為何寫,最后整合答案回答問題。
(2) 寫什么--對應形象的考點。
怎么寫--對應語言和技巧。
為何寫--對應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學生活動
1.打出詩歌訓練題名,給學生15分鐘每題的時間完成訓練一。
2.在學生做題期間巡視學生的答題情況。
3.打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答案:找出缺得分點的,書寫不規范的和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的答案,投影出來和學生們一起探討怎么樣才能夠拿高分。
4.給學生5分鐘完成訓練二的第2題。
5.學生之間小組互相評價,給別人打分,并且說明原因。在學生打分的時候到學生中間進行巡視指導。
三、知識建構:把握詩歌鑒賞的八個切入點
1、從題目切入
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切入,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
2、從注釋切入
命題者在試題中作注釋,或注釋詞語,降低難度。
3、從意象切入
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簡單的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于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于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
4、從語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試題信息,利用儲備,讀懂詩詞。古人創作詩詞特別重視語言的錘煉,不少詩歌都因為一個或幾個字詞運用精當而使整首詩生動耐讀而意興盎然。
5、從題材切入
古詩常見的題材有:
①思鄉 ②隱逸 ③詠史 ④幽怨 ⑤游子 ⑥從軍 ⑦邊塞 ⑧登臨 ⑨愛情 ⑩憂國 ⑾建功 ⑿感遇等等。
同一題材的詩歌,表達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鑒賞時,抓住題材切入,便不會離譜背弦。
6、從“情語”切入
這里的“情語”是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搏,找到理解詩歌、進入詩人情感世界的切入點。
7、從細節切入
優秀的詩歌,總是以個別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體。這里的“個別”、“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透視過這個獨具特點的個性,便可以挖掘詩中蘊含著的情感。
8、從背景切入
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時代的印記。因此,欣賞古代詩歌不能不聯系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命題者在編制試題時,往往會對一些影響詩歌內容理解的背景作簡略注釋。從“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化,容易體會詩歌中的內容、主旨。
四、知識運用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金谷園 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注】①金谷園:西晉豪富石崇的別墅。②墜樓人:指石崇的愛妾。③這首詩寫作者途經金谷園故地,因見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懷古之思。
(1).請賞析詩句“流水無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3分)
(2)從對比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這首詩。(3分)
2.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5分)
五、回顧小結:
1.審好題,明考點。
2.踩準點,巧答題。
3.寫好字,多拿分。
六、課外作業:
完成其他剩下的練習,總結回答詩歌鑒賞題目的方法技巧和答題規范。
詩歌鑒賞答案
(一)
1、(6分)(1) (3分)詩人登樓遠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想起家鄉,當他從鄉思中醒悟,發現自己身在異鄉,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后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意思答對即可。答出“閑情”給1分,答出“觸景生情”給1分,答出“思鄉之情”給1分。)
(2)(3分)畫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沒有行人,表現了“野水無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襯托出過客稀少,凸顯出小船“盡日”等待的漫長和寂寞。從畫面可以揣摩,船夫邊吹笛邊等渡客,久久無人過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這幅畫傳神地表現了詩句的內容。(分析給2分。答出畫面的內容給1分。 寫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給分。)
2、(6分,每空1分。學生答案凡有錯字、別字、漏字、顛倒字等和課文原文不一致的現象,此空無分。)
(1)望帝春心托杜鵑。藍田日暖玉生煙。(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則物與我皆無盡也(4)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二)
1、(1)“水無情”,景物是說不管人世間的滄桑,流水照樣無情地流淌;“草自青”,草空自碧綠,對人事的變遷毫無感觸。景物的描寫渲染了悲涼的氣氛,寫出荒園破敗的景象,寄托詩人無限滄桑的傷感之情。(既分析描寫的景,又分析表達的情,3分。)
(2).第一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指金谷繁華的往事,已經隨香塵飄忽而去,如今金園已是荒蕪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鳥”“落花”,一派衰敗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對比中,表達詩人沉重的傷感。(寫出對比,并聯系詩句加以分析,3分)
2、(1) 金塊珠礫,棄擲邐迤 (2)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4)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三)1、(1)頷聯: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 頸聯: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 尾聯: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拂琴上塵埃。
(分析準確一聯得1分。)
(2)清冷、幽靜 (1分); 孤單、寂寞(2分)
2、(1)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3)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4)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四)
1、 (1)傍晚 西風(2分)
(2)擬人表現手法。(1分)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2分)
2、 (1)侶魚蝦而友糜鹿 渺滄海之一粟 (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3)冰泉冷澀弦凝絕 別有幽愁暗恨生 (4)惑之不解 小學而大遺
(五)
1、(1)詩人興沖沖步行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在他的居所周圍尋找,仍未如愿,詩人不但沒有失望惆悵,反而從周圍的美景中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的滿足。他乘興而來尋訪道士,獲得“禪意”后盡興而返。
(2)全詩圍繞著題目的“尋”字,逐漸展開。“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突出了一個“尋”字。頷聯寫由順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閉閑門”意味尋人不遇。后四句繼寫一路景觀,“隨山到水源”就是隨山尋水源,而尋水源也就是尋道士,也緊扣一個“尋”字。
2、(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后漢所以傾頹也(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六)
1、(1)第一句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是全詩的鋪墊(1分),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
(2)“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2分);聯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1分)。
2、 (1)侶魚蝦而友糜鹿 渺滄海之一粟 (2)冰泉冷澀弦凝絕 別有幽愁暗恨生
(3)惑之不解 小學而大遺 (4)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七)
1、 (1)“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后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2)前者寄托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后者寄托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詩歌賞析】
題解《新雷》:“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據,但沒有一定的外部條件—“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現。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于事物變化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一理。
注釋:①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象征春天的蒞臨。古人認為雷是動生萬物的。《易經?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爾雅義疏?釋天》引《說文》云:“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此詩題當取其義。
②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是創造萬物的。《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一作區區)也。”無言卻有情:古人以為天雖無言,但能潛運萬物。《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新雷》詩寫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里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準備就緒,只待春雷一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初中學過,此略。
2、(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2)風急天高猿嘯哀,清清沙白鳥飛回。
(3)夙興夜寐,靡有朝矣。(4)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