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碑》
學習書法必須臨古。要獲得古代碑帖中的精華,臨摹是唯一的途徑。董其昌指出“學書不從古人,必墜惡道。”還說“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才是臨仿的實在。他認為“合”,才能溯源而上,觸類旁通;“離”則必須建立在自身的風格上。他把“離”解釋為“脫盡本家筆,自出機軸,如禪家悟后,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罵祖,面目非故”。一方面是面對古人,另一方面則是盡力求變,曾熙的大量臨作都在努力實踐求變中,曾熙臨《夏承碑》橫披即如此。臨書中融入個人的審美情趣,用筆取原碑的圓潤,強化用筆的提按,努力加強線條的厚重,使全篇的節奏與韻律感增強,同時也使此書多了一些真率的韻味,更符合當時崇尚漢碑的風尚。
《夏承碑》欣賞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陽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中國杰出的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軍人物。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土,官兵部主事、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先后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書得力于《夏承碑》、《華山碑》、《張黑女》等,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遂成就寬博縱逸的風貌。
?文章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