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我的一個大學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這本書是古籍《墨子》,最近我讀這本書看到一句話是有關于教育的,給我的印象分外深刻,就是這句: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我讀這句話時,感觸是很深的。這句話就是在說文化和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應用到家庭教育里,我們可以說,孩子的言談舉止性格習慣就是父母的言談舉止性格習慣,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每一個人心中都希望有一個港灣,那就是家庭。在現在這個快節奏、高效率、高度社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請人來做家務活,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請人來當孩子的爸爸媽媽。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性教育。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應該使每個人懂得:在社會面前,他的責任和對神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師,就是母親和父親。
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在孩子的一生學習、成長和工作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棍棒與催促,另一種是鼓勵和肯定。
近期我也在空閑時間追一部劇《知否知否》,沒有宮斗、無關情愛,也沒有宅斗,這是一部側重聚焦家庭教育與家風的現實主義家庭教育片。
劇中,男主顧廷燁叛逆的外表下,一直有一顆渴望父親關愛的心,可是顧侯爺武將出身,性情使然,對兒子的教育不是打就是罵。
顧廷燁也被養出了一副桀驁不馴的性格脾氣,接下來就是和父親之間一直互相傷害,導致誤會矛盾重重,父子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
而我們看另一個主角顧明蘭,在其母親被奚落欺侮后,女兒是想替母親套個公道,可是鑒于出身、實力現實,衛氏選擇隱忍,保全自己和孩子,等待時機。
衛氏歷經坎坷磨難,目睹無數世態炎涼,但從來沒有給孩子樹立負面的情緒、觀念,仍然是樂觀善良、充滿熱忱。其中最讓人深刻的是:教育孩子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都要堅強,都不要放棄生命,活著最大,這就是給孩子的生命教育啊。
就在中午吃飯時,我一個同事還給我分享了一個微博新聞,就是在《我家那閨女》里,傅園慧的爸爸一直都是用鼓勵和肯定來教育她,不斷給她打氣,要她對自己有信心,對事業有信念,最終能取得事業上矚目的成績!
《觸龍說趙太后》中左師公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以說,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做好自己。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引導、教導,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教育。只有父母能夠做好自己了,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信、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
你有什么家庭故事和家庭教育心得感受呢?有趣的、傷痛的、無奈的、快樂的,不管什么樣,都可以向我傾訴,都可以和我溝通、交流哦!歡迎留言。
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若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