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七上道德與法治名言警句解讀

第一單元  成長的節拍

1.“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六頁教材原文】

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激發著我們的潛能,激勵著我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似乎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生命沖動。
【解讀】

《禮記·大學》中有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八頁教材原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學生活的序幕剛剛拉開,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我們要珍視當下,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解讀】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茍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意思是: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3.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第十二頁教材原文】
【解讀】

節選自《格言聯璧》。釋義:志向所趨,沒有不能達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盡頭,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沒有不能攻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不能抵抗。
       4.“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第十二頁教材原文】

努力需要堅持。“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如果不努力落實在每一天的具體行動中,夢想就會成為空想,只能是畫餅充饑。
【解讀】

《尚書-周書》中有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思是:取得偉大的功業,是由于有偉大的志向;完成偉大的功業,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5.“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P13教材原文】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中學時代,我們充滿朝氣、富有活力,我們懷揣夢想,從這里起航!
【解讀】

出自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P22教材原文】

學會學習,需要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可以成為艱苦卻十分快樂的探索之旅。

【解讀】

語出《孔子·雍也》。釋義: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23教材原文】

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意味著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解讀】

《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釋義: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第二十三頁教材原文】

學會學習,還意味著要善于用不同的學習方式。“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可以與同伴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務。
       【解讀】

語出《禮記·學記》。釋義: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9.    喬哈里視窗
【P31教材原文】

拓展空間——邀請同學、朋友、老師和家人,請他們談談對你的看法,并將他們的看法以及你的自我認識填寫在下圖相應位置。
【解讀】所謂的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于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區: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況、姓名、部分經歷和愛好等。多說、多問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同時也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如果想贏得別人的信任,就要多說,同時要多提問,尋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因為信任是溝通的基礎,有了基礎,就不難建設高樓大廈。

盲目區:是自己不知道、別人卻可能知道的盲點。例如性格上的弱點或者壞的習慣,你的某些處事方式,別人對你的一些感受,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盲區最大,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一個不拘小節、夸夸其談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處,別人看的見,他卻看不見。造成盲區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說的太多,問的太少,他不去詢問別人對他的反饋。所以在溝通中,你不僅要多說而且要多問,避免盲區過大的情況發生。
隱秘區:是自己知道、別人卻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經歷、希望、心愿、陰謀、秘密,以及好惡等。
未知區: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隱藏的疾病。
未知區大,就是關于他的信息,他和別人都不知道。這樣的人,他不問別人對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動向別人介紹自己。封閉使他失去很多機會,能夠勝任的工作可能就從身邊悄悄溜走了。
所以每一個人要盡可能縮小自己的未知區,主動的通過別人了解自己,主動的告訴別人自己能夠做什么。

10.  古人云:“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矣。”

【P34教材原文】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古人云:“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矣。”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解讀】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務正》。發揮人才的特長,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失敗;不挑剔人才的短處,  那么世界上就沒有被遺棄的賢才了。

11.“路也漫漫,遙遙其途,心向往之,雖遠莫阻。”

【P36教材原文】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路也漫漫,遙遙其途,心向往之,雖遠莫阻。”這是中學時代的成長課題,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探尋。
【解讀】釋義:路途漫長遙遠,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離遠,也不要阻擋。

第二單元  友誼的天空
(一)古文類
1.“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p38教材原文】“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帶著對這友誼的憧憬,讓我們走進友誼的天空,探尋友誼的真諦,締結真摯的友情。
【解讀】[出處]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顏淵》)
[翻譯]曾參說:“君子以合乎禮儀的標準和方式來選擇、交往朋友,以與朋友的交往來輔助仁德的修養。”
《論語通說》中解釋:“'文’是禮文、節文之意。'以文會友’,即是說在交友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朋友的素質,還要注意交友的方式,始終以禮相待。能做到以上兩點,交友的過程不啻是個成仁的過程。”
《論語今讀》說:“為什么要'以文’才會友?注家又有各種討論,如'文者,禮樂法度刑政綱紀之文’,'布帛菽粟之文,非古文之文、時文之文,雕蟲藻麗之文,會友以收攝身心,此學人第一切務’(《反身錄》),仍'一是以修身為本’。今天則是以學術之'文’(世界一年多少學術會議、多少學術論文!)來會朋友,以切磋琢磨,發言討論,而所輔者并非'仁’,而是'知’了。”  
為什么“以友”能夠“輔仁”?李澤厚在書中還引用了康有為《論語注》的一段話,其解釋可謂精當明了:“人情孤獨則懶惰,易觀摩則奮歷生。置諸眾正友之中,則寡失德;置諸多聞人之中,則不寡陋。故輔仁之功,取友為大。”就是說,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標準來交朋友,是成仁、達仁的重要途徑。《論語》開篇第一章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樂淘淘于遠方的朋友來與他相會,想必是出于“輔仁”的原因。一幫仁人朋友歡聚在一起,其所論、所做自然離不開高尚的仁德。就像現在慈善家們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們結成組織做義工,大家互相勉勵幫助別人,使自己的靈魂也得到升華,豈不是快樂無比的事?

2.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p43教材原文】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與正直、誠信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
【解讀】[出處]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損矣。”《論語·季氏篇》
[注釋]①損:損害。②諒:信實。③便辟:阿諛奉承。④善柔:當面恭維,背后誹謗。⑤便佞:花言巧語。
[翻譯]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后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3.《木瓜》——節選自《詩經·衛風》

【p45教材原文】閱讀感悟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報之以瓊琚②。匪報也,永以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解讀】《詩經·木瓜》出自《詩經·國風·衛風》,是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是先秦時期衛國的一首描述愛情的民歌,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詞語注釋]
①  木瓜:落葉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類為朋友的信物的風俗。
②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你將木瓜投給我,我將回報你珍貴的佩玉。投,投擲,此作贈送,給予。報,報答。瓊琚,佩玉名,古代的飾物。后邊“瓊玖”、“瓊瑤”同此。
③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并非只是為了回報,而是表示永遠相愛。匪:同“非”。好,愛。
④木桃:薔薇科木瓜屬,落葉小喬木,無枝刺。
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
[作品譯文]
你將木瓜投贈我,  我拿瓊琚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桃投贈我,  我拿瓊瑤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李投贈我,  我拿瓊玖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作品評析]
《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并論。可是倘若據此便認為《抑》的傳誦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稍微作一下調查,便會知道這首《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對于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并不復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于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這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恒的批駁,《詩經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平心而論,由于詩的文本語義很簡單,就使得對其主題的探尋反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輕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說是不甚可取的。有鑒于此,筆者傾向于在較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此詩,將其視為一首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后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并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并不大。這樣,三章基本重復,而如此高的重復程度在整部《詩經》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王維詩譜寫的《陽關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的音樂與文學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語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他的話并非沒有道理,但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從這一點上說,后來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盡管說的是“投金報玉”。其意義實也與“投木報瓊”無異。  
4.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P45教材原文】探究與分享: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你如何看待這兩個觀點。
【解讀】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  君子之接如水  '。亦作'  君子之交淡若水  '。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辯義]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純的像水一樣。這里的“淡如水”不是  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
[出處]  《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翻譯]  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

[故事]  相傳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  
后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5.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P47教材原文】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關鍵是我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解讀】孟子說:“仁者如射”。意思是說:“仁者(的行為)就如同射箭一樣,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再放箭。”那么,到底要調整哪些“姿勢”呢?這又要回到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理論核心:關于“仁”的內容。孔子認為有五種品德,即恭、寬、信、敏、惠,具體來講,恭就是莊重,寬就是寬厚,信就是守信,敏就是敏捷,惠就是慈惠。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愛、互信。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孔子把“仁”闡述成賢能政治的一切準則,又闡述成最高道德標準,它概括了一切善良的品德。孔子以“仁”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構成了自己全部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成為“仁者”的關鍵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如果射“不中”怎么辦?孟子給出的答案是:“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告誡我們:如果射不中,就做兩件事,一是不要埋怨勝過自己的人;二是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孟子的這段話,一下子就把仁者的標準給確定下來了。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

6.“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P51教材原文】呵護友誼——“交友投分,切磨箴規。”友誼,像一株慢慢生長的植被,需要精心養護,經受風雨的洗禮、時間的磨礪。
【解讀】結交朋友要意氣相投,要能學習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切磨:本指加工玉石等器物,此引申為學問上的探討研究。箴(zhēn):勸誡、勸勉。
出自《千字文》中談的是五倫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夠結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處不好,哪里會有真朋友呢?所以“十無益”中的第二條才說“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五倫中的其他幾倫都好理解,唯獨“友道”不好理解。為什么朋友也算一倫呢?人在一生之中會遭遇無數的痛苦與煩惱,有的痛苦上不可對父母師長言說,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傾訴。人在一生中沒有幾個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敗。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氣、投緣分,不是一類人就千萬不要聚到一起,因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況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類,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講一個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誠信有義,才是真朋友。現代社會是工商時代,凡事都講一個利字,無利不起早。這種名利場中的酒肉朋友,與此處講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定要辨別清楚。
朋友相處,應該像曾子說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弟子規》中說“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朋友之間有進步要互相鼓勵,有過失要互相規勸,有困難要互相幫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這就是“切磨箴規”。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縮略形式,意指對學問的探討與研究。“箴”字的本義為竹針或石頭針,可用于針灸治病。箴文是一種告誡類文體,起規勸、糾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勵人的座右銘。規是勸告、建議。
朋友間的規勸要注意分寸和尺度,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義。“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間相勸要適可而止,不聽也就算了,我們作為朋友的責任盡到了,再勸就會結怨。所以孔子在《論語》中告誡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過分了就會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這四個字,本義是指玉石加工過程的四道工序。從昆侖山采來一塊石頭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從中間剖開看看石頭里面有沒有玉,有多少塊玉。有的石頭里面根本沒有玉,有的只有星星點點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頭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價值連城的工藝品。第二道工序是將石頭中的玉“磋”出來,這種未經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樸玉”。接下來要按照樸玉的形狀進行雕琢,或雕鑿成玉佩首飾、杯盞盤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兩道工序一個人干不了,所以要“兩個人切磋切磋”;后兩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說“讓我琢磨琢磨”。
警句類
(1)有人說:“能結交的結交到親密的朋友是一種幸福,而擁有一個對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響的朋友則是人生的幸運。”  
(2)有人說:“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

第三單元師長情誼
1.“古人云:安其學而親其師”
【p60教材原文】  導語部分: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指導者和成長的引路人。“古人云:安其學而親其師”。很多成年人回憶青春往事,常常把與老師共處的校園生活看成一生中一段美好在經歷。
【解讀】古人云:  安其學而親其師,  出自《學記》篇,原文:“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大意是說:因為這樣,所以能“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今后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其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p60教材原文】老師是一個古老的在、的職業。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類數千年文明在延續,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來傳承。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
【解讀】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  
“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影響到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在平時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
 “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采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吸收與利用。如果內容有點枯燥,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任務更好的進行下去。  
“解惑”,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采用恰當的方法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對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并使他們自己掌握一定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幫助的時候要留有空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師德高尚,源遠流長。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為人師者必須依法執教,以德育人,愛崗敬業,盡心竭力,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3.古人云:“教學相長”
【p66教材原文】古人云:“教學相長”。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在過程。一方面,我們在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與老師交流互動,也可以促進老師更好地“教”。
【解讀】
【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解釋】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4.“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p74教材原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解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1)出處是:明·朱柏廬《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
(2)解釋為: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5.“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p74教材原文】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  內涵。《論語·學而》中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在法律義務。
【翻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理解】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第四單元    生命的思考
1.“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p88教材原文】古人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我們如和看待自己的生命?
【解讀】出自《荀子》。意思是:水和火是氣構成的,但是沒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沒有智慧,動物有智慧但是不講仁義道德,人則是由氣構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講到的,所以是天地間最尊貴的。
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義:這里泛指仁義道德
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p90教材原文】生命也是短暫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很短暫,“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解讀】出自《莊主    知北游》,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不過一瞬間罷了。意思是說時光飛逝,人生短暫,要珍惜時間,不要輕易放棄,努力作出一番事業來。
       白駒過隙:白駒,白色的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像白色的駿馬在縫隙前飛快地越過.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3.“未知生,焉知死”
【p91教材原文】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解讀】出自《論語  先進第十一》,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
4.“仁者愛人”
【p95教材原文】“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具備這樣的情懷,理解這樣的道理,才會讓我們自覺地珍愛他人的生命,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
【解讀】出自《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章。意思是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5.“推己及人”
【p95教材原文】“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具備這樣的情懷,理解這樣的道理,才會讓我們自覺地珍愛他人的生命,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
【解讀】出自《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釋義  推:推想;及:到。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p97教材原文】孟子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四種道德的潛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解讀】解釋可見原文下方。(略)
這是四端學說的一個概括。,四端學說是孟子一個重要的思想內容。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即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
孟子提出四端說同當時人性善惡的爭論論密切相關。孟子主張性善論,故提出四端說予以論證,同時對其他人的觀點進行批駁。在孟子那里,人性論與仁政論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孟子提出“四端”說,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為他宣揚仁政尋找理論根據。(1)仁,義,禮,智
“仁”是“仁愛慈善”      “義”是“正義奉公”,“禮”是“尚禮守法”      “智”是“崇智求真”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p109教材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挫折,發掘挫折,發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們可以逐漸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解讀】這個句子出自孔子為《周易》寫的《象傳》。象傳,既是解釋卦象立義的。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接近現實。把中國夢變成現實,創造未來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頭苦干和接力奮斗,需要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文章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生信念
《孟子》盡心上
劉俊峰勸學
孔子孟子儒家智慧
君子不亮,惡乎執?
孔子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思茅市| 宾川县| 河池市| 瓦房店市| 岑溪市| 秀山| 湛江市| 抚松县| 井研县| 长子县| 江西省| 武乡县| 通榆县| 舟山市| 信阳市| 桃园市| 鄂托克前旗| 石泉县| 司法| 盱眙县| 湘乡市| 宾川县| 西安市| 改则县| 贡嘎县| 岳普湖县| 霸州市| 德阳市| 苍溪县| 筠连县| 文昌市| 普格县| 涪陵区| 崇义县| 内乡县| 长岛县| 利辛县| 富锦市| 巴楚县|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