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考地理總復習考點04《陸地和海洋》
一、地球——水球
1.世界海陸面積比例
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講: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
(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③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④群島:相距較近的許多島嶼的總稱。
⑤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2)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①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非洲、大洋洲。
②面積排序:可概括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大洲分界線
①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一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③亞洲相北美洲:白令海峽。
④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2.四大洋
(1)相關概念
①洋:海洋中心的地方,一般離大陸較遠。
②海:洋的邊緣部分,一般靠近大陸,常常由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
③海峽:溝通兩個洋或海之間的狹窄水道。
(2)四大洋的名稱、面積、位置
①名稱: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照它們的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面積:
③位置:
a.太平洋——位于亞
洲、大洋洲、南極洲、南北美洲之間,經(jīng)度約150°E和90°W之間。
b.大西洋——位于南北
美洲、南極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經(jīng)度約
60°W和0°之間
c.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極洲、大洋洲和亞洲之間,
經(jīng)度約40°E和11O°E之間。
d.北冰洋——北極圈內。
三、滄海桑田
1.海洋變陸地
我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fā)現(xiàn)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證明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海洋,后來因為
地殼隆起并抬升成為高山。學&科網(wǎng)
2.陸地變海洋
在我國東部
海域的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陸地,后來由于
地殼下沉、海
面上升而成為海洋。
3.地球上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主要原因):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海平面升降: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3)人類活動:在荷蘭、日本及我國澳門等許多沿海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填海造陸,以擴大陸地面積。
四、大陸漂移說
1.大陸漂移說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兩億年
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2.依據(jù)
(1)大西洋兩岸大陸古老地層的相似
性,證明兩大陸可能曾連在一起。
(2)大西洋兩岸動物的相似性證明兩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
五、板塊的運動
1.六大板塊
板塊
構造學說將全球分為六
大板塊,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2.板塊運動特點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多火山、地震。
(1)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有陸地也有海洋。
(2)張裂拉伸的作用下形成裂谷或海洋;在碰撞擠壓的作用下形成山脈或島弧。
(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xiàn)象
(1)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形成大型火山地震帶,如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2)板塊之間的張裂拉伸運動造成紅海、大西洋等在不斷擴張。
(3)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島弧或山脈,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考向一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牢記七大
洲輪廓位置和四大洋位置。
1.可借助下面幾何圖形識記:
2.構建腦圖
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系,可聯(lián)系地圖進行空間記憶,按一定的方向或順序,在大腦中構建空間分布圖,如北冰洋周圍的三個大洲由亞洲開始按順時針分布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南極半島和南美洲隔海峽相望。聯(lián)系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南美洲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3.歌訣記憶七大洲相對位置
站在北京向西看,亞歐兩洲連成片。
東南方是大洋洲,非洲大陸在西南。
站在北京往東看,南北美洲在彼岸。
南極洲位置最特殊,位于地球最南端。
二、注意易錯點
(1)陸半球并不是說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而是陸地面積在所有半球中所占比例最大。
(2)阿拉伯半島雖然位于亞洲,但是屬于印度洋板塊。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個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4)由于大陸和大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有關大陸和大洲的緯度位置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而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球儀上所有經(jīng)線都穿過南極洲,因此南極洲是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跨經(jīng)度360°。亞洲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洲,也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對下列四幅圖,描述正確的是
A.甲圖是西半球,圖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B.乙圖是東半球圖,圖中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C.丙圖是北半球,圖中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huán)繞的是印度洋
D.丁圖是南半球圖,圖中南極洲周圍環(huán)繞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答案】D
【解析】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選項A錯。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小于海洋面積,選項B錯。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huán)繞的是北冰洋,選項C錯。選項D正確。
考向二  海陸的變遷
1.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等。
實例:在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fā)現(xiàn)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在過去的百年中,由于圍海造陸,荷蘭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該學說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圖的閱讀
①箭頭的含義:“←→”表示張裂運動,“→←”表示碰撞擠壓運動。
②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③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④冰島介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新西蘭南北二島介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通過圖中板塊運動方向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
地理現(xiàn)象
所處板塊位置
板塊運動方向
結 果
預言幾千萬年后
喜馬拉雅山“長高”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喜馬拉雅山抬高
紅海面積擴大
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背運動
張裂使紅海不斷擴大
紅海成為新大洋
地中海面積縮小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地中海縮小
地中海消失
“阿爾卑斯——滑雪者的終極夢想”,人們總是這樣形容這座歐洲雪山,讀圖,回答1—2題。
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密切相關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2.小明根據(jù)所學的板塊知識,對阿爾卑斯山脈及其周圍的地理事物進行了大膽猜測,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A.地中海將會逐漸縮小
B.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
C.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qū)多地震
D.阿爾卑斯山脈將不再發(fā)生變化
【答案】1.A  2.D
【解析】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是處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故選A。
2.關于阿爾卑斯山及其周圍變化的敘述,地中海處于板塊交界處,將會逐漸縮小;最終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qū)多地震;阿爾卑斯山脈還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故選D。
1.下列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七分陸地,三分海洋
B.北半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
C.世界上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D.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
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2—3題。
2.由圖可以看出
A.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
B.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大
C.陸地全部集中在北半球
D.南極地區(qū)是海洋,北極地區(qū)是陸地
3.赤道穿過的大洲不包括
A.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大洋洲
讀下圖回答4—5題。
4.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確的是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5.圖中海牛、鴕鳥分布在大洋的兩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鴕鳥具有遠涉大洋的能力
B.人類活動帶到兩洲
C.無法用大陸漂移假說來說明
D.兩洲原是一塊大陸,后漂移分離而成
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了開展北極航道(東北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業(yè)內人士認為,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將改變長期以來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縮短,不僅能減少運輸成本,而且可以避開索馬里海盜和印度洋海盜的威脅。讀“海上和冰上絲綢之路示意圖”,結合材料,完成6—9題。
6.“冰上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大洋有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7.圖中海域A為海上重要的通道,其名稱是
A.馬六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霍爾木茲海峽
D.白令海峽
8.中歐貿(mào)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yōu)勢是
A.航行條件好
B.航程短
C.沿途停靠條件好
D.通航時間長,運量大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
A.白令海峽
B.土耳其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蘇伊士運河
10.讀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B.地中海面積將擴大,紅海的面積將縮小
C.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
D.地中海沿岸地區(qū)不屬于火山、地震帶
讀全球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結合相關知識完成11—12題。
11.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A.美洲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
1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A.板塊交界的地帶
B.板塊內部
C.大陸內部
D.板塊的上部
13.下圖為不同時期大陸分布示意圖,下述能為其提供證據(jù)的是
①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源于曾經(jīng)在較低緯度地區(qū),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③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④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19年甘肅省張掖市)讀西半球示意圖,完成1—2題。
1.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A.巴拿馬運河                            B.麥哲倫海峽
C.德雷克海峽                           D.蘇伊士運河
2.圖中丙、丁所在大洋分別是
A.大西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
C.北冰洋、印度洋
D.太平洋、北冰洋
3.(2019年黑龍江大慶市)讀圖,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由于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發(fā)生張裂
D.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4.(2019年江蘇省無錫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時尚。某中學地理社團在暑假進行了環(huán)球網(wǎng)上模擬旅游。下圖是他們確定的旅游線路,請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此次模擬旅游從無錫出發(fā),先后經(jīng)過了亞洲、A_______洋、B_______運河、C______洋、D_______洲、E____運河、F_______洋,最后回到無錫。
(2)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下列現(xiàn)象的原因。
現(xiàn)象1:印度尼西亞火山多發(fā)的原因是_______。
現(xiàn)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的原因是______。
考點沖關
【答案】1.A
【解析】1.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世界上海陸分布呈“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任何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世界上的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故選A。
【答案】2.A  3.A
【解析】2.從圖中可知,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小陸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南極地區(qū)是陸地,北極地區(qū)是海洋;A符合題意。
3.從圖中可知,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A符合題意。
【答案】4.A  5.D
【解析】4.據(jù)圖分析可知,圖中甲為南美洲,乙為大西洋,丙為非洲;結合題意。故選:A。
5.讀圖可得,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但這兩種動物會分布在大西洋的兩岸,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曾經(jīng)是連接在一起的;結合題意。故選:D。
【答案】6.D  7.A  8.B  9.D
【解析】6.讀材料和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大洋有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故選D。
7.讀圖可知:A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故選A。
8.讀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程更短,故中歐貿(mào)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yōu)勢是航程短,選B。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故選D。
【答案】10.C
【解析】10.從圖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地中海面積將縮小,紅海面積將擴大。
【答案】11.C  12.A
【解析】11.圖中顯示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
12.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少火山地震。
【答案】13.A
【解析】13.圖所示的是大陸漂移,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象是: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A符合題意。
直通中考
【答案】1.A
【解析】1.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南美洲,他們的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答案】2.B
【解析】2.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丙是太平洋,丁是大西洋。
【答案】3.A
【解析】3.由圖可知,圖中喜馬拉雅山是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該地區(qū)曾經(jīng)是海洋,后來形成了山脈,這證實了海陸變遷的事實,故選A。
【答案】4.(1)印度  蘇伊士  大西  南美  巴拿馬  太平
(2)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
【解析】4.讀圖可知,(1)此次模擬旅游從無錫出發(fā),先后經(jīng)過了亞洲、A印度洋、B蘇伊士運河、C大西洋、D南美洲、E巴拿馬運河、F太平洋,最后回到無錫。
(2)現(xiàn)象1: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原因是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發(fā)生。
現(xiàn)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原因是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得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初中地理重點模擬試題練習
【基礎知識總結】專題04 陸地和海洋
地理七年級上冊復習題(二)參考答案
高中地理六大板塊構造圖全面講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广平县| 高邮市| 开平市| 孟村| 重庆市| 涞源县| 达州市| 丹寨县| 萨嘎县| 永寿县| 都昌县| 石嘴山市| 永丰县| 太仆寺旗| 衡水市| 大庆市| 奎屯市| 喀喇沁旗| 贡嘎县| 北安市| 公安县| 清远市| 时尚| 周宁县| 黔江区| 灵寿县| 翁牛特旗| 深圳市| 阿拉善右旗| 买车| 珲春市| 元阳县| 南华县| 辰溪县| 平乐县| 平泉县| 容城县| 黑水县| 兴安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