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然地理必記知識點

必記知識點

1人口增長

1. 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 衡量人口自然增長的三個基本指標: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3. 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的特點

(1)工業化之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規模很小

(2)工業化初期:高出生率、死亡率明顯下降,自然增長率明顯上升,人口規模擴大

(3)工業化中后期:出生率明顯下降,死亡率繼續下降,自然增長率下降,人口規模趨于穩定

(4)后工業化時期:低出生率、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規模最大,但有逐漸縮小趨勢

人口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第一階段和第四階段的共同特點是自然增長率低

4. 人口年齡構成

(1)少年兒童人口:0-14歲。比重大,說明人口自然增長快,帶來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

(2)勞動人口:15—64歲。比重大,說明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巨大

(3)老年人口:≥65歲。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7%進入老齡化,比重≥10%,嚴重老齡化

5. 性別比:每100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口數,正常范圍103-107

6. 人口金字塔的三種類型及對應的典型國家

(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增長型(少年兒童比重大)

發達國家:穩定型或縮減型

人口金字塔直觀反映年齡構成和性別構成

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及其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人口措施或政策

(1)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快,少年兒童比重大,導致經濟增長緩慢,教育、醫療、就業等壓力巨大,資源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對策是控制人口數量(實行計劃生育)

(2)發達國家:老齡化和負增長,直接的影響是勞動力短缺、死亡率回升,青壯年負擔加重,養老支出增加,消費需求不旺,影響經濟發展等社會問題,對策是鼓勵生育,引進青壯年移民,推遲退休

8. 我國的主要人口問題及現行的人口政策

我國人口問題:

(1)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

(2)人口素質有待提高,人才短缺問題突出(3)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4)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問題

我國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二胎政策

9. 上海的人口問題

上海的人口問題是:

嚴重老齡化和戶籍人口負增長

上海的人口對策是:

(1)引進高素質人才

(2)適當放寬生育政策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2

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

1. 世界人口分布的三種趨勢——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2. 人口密度: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標,單位:人/平方千米

3. 影響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和人口稀疏地區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1) 人口稠密區:東亞、南亞、西歐、北美東部,

自然因素:

氣候溫暖,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經濟水平較高(南亞除外),開發歷史悠久(北美東部除外)

(2)人口稀疏區:

濕熱(熱帶雨林,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諸群島)

干熱(內陸沙漠,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亞洲中部)

干冷(兩極附近,如南極、北極、格陵蘭島、阿拉斯加)

濕冷(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區,如俄羅斯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

4. 我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主要特點

(1)界線:黑河—騰沖線

(2)特點:黑河—騰沖線東南側人口稠密,西北側人口稀少

5. 影響我國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1)東南地區:氣候溫暖,降水充足,地形平坦,農業發達,交通便捷

(2)西北地區:氣候寒冷,降水稀少,高原為主,農業落后,交通閉塞

6. 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及影響因素

(1)勞務遷移:社會經濟水平差異導致

(2)智力遷移:科技水平和社會經濟水平差異導致

(3)難民遷移:戰爭或自然災害導致

(4)其他遷移:環境遷移,重大工程遷移,資源開發遷移

7. 我國農民工進城的原因、對遷出地、遷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1)農民工進城是勞務遷移,社會經濟水平差異導致

(2)對遷出地:

有利影響是

①消化當地剩余勞動力,

②增加當地收入,

③促進與發達地區交流

不利影響是

①勞動力短缺、出現老齡化,

②留守兒童、婦老農業

(3)對遷入地:

有利影響是

①增加勞動力、緩解老齡化,

②促進發展,擴大消費;

不利影響是

①公共資源緊張,

②增加社會管理壓力

8. 智力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1)對遷入地影響:節省教育成本

(2)對遷出地印象:有利方面是促進科技交流,不利方面是基礎教育經費損失

9. 人口容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1)自然資源與環境(首要因素),

(2)科學技術水平,

(3)地區開放程度,

(4)人均消費水平(與人口容量呈負相關)

3

 城市空間結構

1.城市基本特征:

(1) 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中,

(2)產業結構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達

2.城市最基本的四類土地利用類型

3.土地價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重要因素

(1)影響土地價格的主要因素是距離城市中心遠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2)土地利用類型: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

(3)商業用地始終位于城市或區域的中心,因為支付地租能力最強

(4)隨著城市發展中心商業用地變為中央商務區,并有多個副中心

4. 城市主要功能分區: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      

(2)居住區:位于商業區周邊

(3)工業區:位于近郊區(地價低),城市的下風向和河流下游處(減少對城市污染)

(4)文教區:位于市區內,交通較便捷,信息通暢,環境相對安靜

(5)風景區:位于遠郊,有自然景觀資源的地方

4

城市群

1. 三大世界城市:紐約、東京、倫敦

2. 我國最大城市:上海

3. 世界六大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1)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城市群(城市化水平最高)

(2)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跨國城市群)

(3)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4)上海為中心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唯一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群)

(5)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6)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4. 我國四大城市群

(1)京津唐城市群

(2)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

(3)遼中南城市群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5

城市化

1.城市化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當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點

(1)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

(2)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3)出現城市群,

(4)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的差異

(1)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較高),目前速度慢

(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城市人口的比重較低),目前速度快

4. 郊區化:中心城區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上海目前處于郊區化階段

原因是

①中心城市居住環境惡化,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向郊區遷移

②中心城市改造,新近住宅都位于城郊地區結果是中心城區人口減少,郊區人口增加,城市總人口增加

5.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或鄉村遷移——發達國家目前處于逆城市化階段原因是

①大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質量越來越高

②鄉村地區和小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差距縮小

③私人汽車高度普及和高速公路網絡日益完善

6. 城市發展三個階段順序:城市化 → 郊區化 → 逆城市化

7. 城市問題及對策

(1)環境污染: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防治污染

(2)交通擁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3)住房緊張:建設保障性住房

(4)社會矛盾:增加就業崗位、稅收調節收入差距、加強社會服務

6

農業區位條件和農業地域類型

1. 農業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

①熱量:決定農作物的品種、生長期和熟制。  

②水分:決定農作物的品種和生產方式。

③地形:平原種植業,丘陵梯田,山地林業或畜牧業

④土壤:酸性紅壤—茶樹,紫色土—水稻

(2)社會經濟因素:

①農業科技—溫室、節水、無土栽培、生物技術  

②市場—引導農業的類型、規模和布局

③交通運輸—農產基地布局在交通樞紐和干道附近  

④其他—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國家政策等

2. 農業區位條件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1)溫室技術——改變農業對熱量的依賴   

(2)滴灌技術——改變農業對水分的依賴

(3)無土栽培——改變農業對土壤的依賴   

(4)交通運輸——改變農業生產的空間限制

(5)生物技術——改變農作物的品質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3. 運用農業區位選擇原理分析、評價某一農業區位的選擇

(1)鮮花業——接近城市(市場),交通干道附近(運輸),靠近水源(水分)

(2)乳畜業——接近城市(市場),交通干道附近(運輸),靠近河流下游(水分,不污染城市)

(3)果樹業——丘陵地區(地形),有公路連接城市(運輸)

(4)種植業——平原地區(地形),有水源(水分),有公路連接城市(運輸)

4. 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名稱、特點,結合實例分析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

(1)水田農業——位于亞洲東部、南部、東南部的季風氣候區,我國東部季風區的秦嶺—淮河以南;種植水稻,生產規模小,商品率較低,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較低,勞動密集型,集約化程度高,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較高;區位優勢是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水熱充足,土壤肥沃,有大面積的平原和丘陵低山,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經驗豐富。

(2)旱作農業——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我國位于秦嶺—淮河以北,25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種植小麥、棉花、雜糧等。

(3)高度發達的商品化混合農業——美國東部、歐洲西部和中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生產方式為農牧結合(畜牧業和谷物種植),生產規模大,現代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高,機械化水平較高。

(4)地中海型農業——地中海氣候區內,種植小麥、大麥等冬季作物和各種抗旱耐熱的經濟作物,如油橄欖、無花果、葡萄和柑橘等,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

(4)牧場畜牧業——以實行圍欄放牧,經營規模大,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為特點的畜牧業。主要位于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等國。

(5)游牧畜牧業——干旱氣候地區的畜牧業,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草原牧場。

(6)熱帶種植園農業——熱帶,我國在海南省、廣東省雷州半島、云南南部,商品化程度高

5. 城郊農業空間分布特點——呈環狀結構,以生產農副產品為主。

6. 現代農業—勞動生產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友好,產品質量高

7

工業區位與工業區

1. 工業區位條件的組成因素

2. 不同類型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

3. 上海寶鋼——市場(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和交通(運入煤和鐵,鐵從巴西、澳大利亞進口)理解工業區位條件的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鋼鐵工業應接近煤和鐵產地,但是交通條件和市場條件改變后,可以發展臨海型工業(寶鋼)

4. 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名稱、特點、區位條件、主導型工業

(1)北美工業區——世界最大的工業區,技術密集型工業

(2)西歐工業區——技術密集型工業

(3)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加工貿易型工業

(4)東歐工業區——資源型重工業

(5)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勞動密集型工業,正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型

5. 我國四大工業區

(1)滬寧杭工業區——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

(2)京津唐工業區——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

(3)遼中南工業區——重工業為主

(4)珠江三角洲工業區——加工貿易型為主,由勞動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型

4. 高新技術產業的含義及區位條件

——以技術集聚、人才、信息、環境、交通、通訊為區位條件

——環境優美、交通便捷、高校云集、科技發達的地區,如美國硅谷,中國中關村,德國慕尼黑

8

第三產業和經濟發展

  1.  產業的分類

    (1)第一產業:農業,

    (2)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

    (3)第三產業: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包括:商業、金融及保險業、運輸業、服務業等

2. 商業區位條件的主要因素

3. 結合實例分析商業區位條件對商業商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1)餐飲街:交通干道附近的支路,靠近居民區為宜

(2)綜合商廈:交通樞紐附近,靠近中高檔住宅區,形成商業集聚

(3)大賣場:城郊結合部,交通較便捷,地價較低

4. 綜合商業街和專業性商業街舉例

(1)綜合商業街: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

(2)專業性商業街:福州路、金陵東路、宜山路

5. 國際貿易的含義——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

6. 國際貿易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1)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發達國家國際貿易額居世界前列,美國居首位

(2)世界貿易市場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國家

(3)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差異大,存在不等價交換。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初級產品或低附加值制成品為主,發達國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業制成品為主

(4)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抑制發展中國家商品出口

7. 主要國際貿易組織的名稱和縮寫

世界貿易組織(WTO),歐盟(EU),亞太經合組織(APE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8. 產業結構的含義,理解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的區別和聯系

(1)含義: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

(2)升級:第二、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二、一產業,產業比重升高過程

(3)優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需,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9.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差異

發達國家:第一產業比重普遍較低,第三產業比重普遍較高;發展中國家相反

10. 我國和上海的產業結構升級情況,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方向

(1)我國: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比重大幅度提高

(2)上海: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比重穩中有降,第一產業比重大幅度下降

(3)方向:提高第一產業質量,穩步增加農業產量,調整第二產業比重,繼續加強能源等基礎工業的建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9

文化與環境

1. 文化的分類、主要內容

文化=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2. 環境對文化的影響(課本P107)——文化深受環境影響

10

中國地域文化

1. 我國十大文化區的主要特點及差異,理解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2. 海派文化

以開放、多元、大眾、文明、誠信、時尚、創新、變革為標志,亦古亦今、亦中亦洋

提升為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積極進取和永不止步的海派精神

    傳統民居:石庫門建筑;傳統服飾:旗袍;飲食特色:濃油赤醬

11

地理信息技術

1.  “RS”“GPS”“GIS”對應的中文術語和主要功能

2. 根據各種地理信息技術主要功能,針對某一具體情景,提出相應的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建議

(1)如今新生產的高級車輛一般配備有電子導航裝置,其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GPS

(2)1980年以來,我國具備了能提供國土耕地面積的精確數據的技術,該技術是GIS

(3)某人出行前習慣查閱網上電子地圖了解信息,這種地圖制作使用的技術是GIS

(4)現代信息技術能對板塊運動進行高精確度實測,這一新技術是GPS

(5)我國利用“嫦娥一號”完成了月球表面三維影像的制作,主要運用了RS

(6)各種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及時獲取災害影像范圍信息的地理信息技術是R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美國工業分布的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考試卷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七) 區域的基本含義和區域發展階段
2014_2016三年高考地理試題分項版含解析專題7 城市
城市產業結構
【學習指導】區域的基本含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宜春市| 阿荣旗| 浦江县| 肇州县| 临西县| 英山县| 民乐县| 叙永县| 浦城县| 晋宁县| 杭锦后旗| 新兴县| 徐水县| 芦溪县| 遂溪县| 和硕县| 黎城县| 古田县| 汶上县| 平江县| 高陵县| 佛学| 凤阳县| 古田县| 容城县| 色达县| 汉阴县| 南投县| 双江| 台南县| 德江县| 那曲县| 阳东县| 南澳县| 江永县| 开原市| 阳原县| 茂名市| 东乌|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