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笑話中讀出語文知識來,或者說,很多笑話都是由語言知識構成的。比如昨天讀到的幾則笑話,每一則都可以拿來“好為人師”一番。
1. 有一學生喝了兩年冰紅茶,每次開蓋都是“謝謝惠顧”。有一次考試,“惠”字不會寫,只見他淡定的擰開桌上的冰紅茶,結果他哭了,蓋上寫的竟然是“再來一瓶”。
終于獲獎了!這樣的結尾,有沒有歐·亨利式的神轉折?如果要考查結尾的作用,你就可以回答“結尾出人意料,令人回味無窮”。
2. 我:警察叔叔,我的包丟了。
警察:別擔心,包在我身上!
我:那你把包還我!
警察:我勒個去,現在這個社會怎么了,個個都玩套路的嗎,連警察也敢碰瓷?
這是利用字詞的多義性構成的笑話。“我的包丟了”中的“包”是名詞,警察所說的“包在我身上”中的“包”是動詞,而“我”卻仍把它當作名詞,這就有了笑話。這種笑話很多,
這種笑話很好編,比如下面這個,讀完之后,請回答加粗字詞在句中的兩種含義。
3. 朋友問我借計算器,我問他:“你算什么東西?”然后……然后……我就被打了。到現在我還沒明白,他到底要算什么見不得人的東西。
還有一個笑話,是關于語序不同引起含義變化的,也很好玩。
4.語文老師問同學,“我的朋友是小紅”如何改成另一個句子,可以調整語序,但字不能變。小明一口氣說出好多答案:
“小紅是我的朋友”,這是標準答案;
“朋友,小紅是我的”,這是霸氣答案;
“小朋友,我是紅的”,這是腦洞答案;
“是的,小朋友,我紅”,這是自戀答案……
語序不同,含義不同,這是語言的特點。比如要歌頌老師的奉獻精神,就要說:“老師像蠟燭,雖然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如果要對一位英年早逝的老師表達惋惜之情,則可以說:“老師像蠟燭,雖然照亮了別人,卻早早地燃燒完自己。”這種文字游戲,很值得品味。
5.于是我又想起了另一個真實的笑話,小學生語文考試,有一題目要求把下面四句話用關聯詞連接成一個句子:
①張海迪姐姐癱瘓了;②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習;③張海迪姐姐學會了多門外語;④張海迪姐姐學會了針灸。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張海迪姐姐雖然癱瘓了,但頑強地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門外語,而且還學會了針灸。”但孩子們的答案卻五花八門,有的寫成“雖然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會了針灸和多門外語,可她還是癱瘓了”;有的寫成“張海迪姐姐不但學會了外語,還學會了針灸,她那么頑強地學習,終于癱瘓了”;有的寫成“張海迪姐姐是那么頑強地學習,不但學會了多門外語和針灸,最后還學會了癱瘓”……
這道題讀寫菌上小學時也做過,但那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那時我們對海迪姐姐的事跡很熟悉,所以不會出這樣的錯。沒想到,這道題在二三十年后還在用,如今的孩子們并不知道“海迪奶奶”的故事,就容易寫出五花八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