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兒的身心發育尚不完全,他們的行為表現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對于那些存在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應及時予以矯正,否則,不僅會影響其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其攻擊性人格、行為,不僅會給以后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帶來不利因素,甚至引發犯罪傾向,給我們的和諧社會帶來危害。本文試圖通過幼兒個案的分析,探尋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干預措施,促進孩子的身心能健康、全面地發展。
一、案例
張某6歲,人很瘦,但是力氣很大,對班里的小朋友頻頻發起攻擊:打人臉,抓破別人的臉,還用牙齒咬傷別人臉。有一天上午他打了兩次架。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表述為攻擊性行為。這種頻繁,反復較嚴重地向他人發生肢體上的攻擊性行為。是幼兒期較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對攻擊者或者被攻擊者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許多不良的影響。
二、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家庭的教養方式不當。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從小由老人帶。外婆外公溺愛、嬌寵、遷就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大多采用恐嚇、打罵的方式,經常是大聲訓訴,也不問孩子事由,就進行打罵,不會和孩子進行耐心地溝通。
(2)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他外婆鄰居素質不高,常常相互謾罵,甚至相互毆打,孩子的耳濡目染,受到影響。
(3)本人具有輕微的多動癥。據了解張某有多動癥,但父母沒帶他去治療,已經影響其正常生活,許多幼兒都不跟他玩,性格顯得更加孤僻。
(4)社會傳媒影響。幼兒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容易模仿電視的攻擊性行為。張某喜歡看像《鎧甲勇士》《奧特曼,怪獸大戰》等動畫片,并善于模仿。
三、對攻擊性行為進行的干預措施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一般都不知道如何與別人進行正常地交往,所以很難與別人發展良好的關系,因而影響其能力、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正常發展。對此我采取了相應對策。
(1)取得家長的支持,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要讓很多家長了解到同伴間的交往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教師要一視同仁地看待所有孩子,不能因為他是“壞孩子”就采取一些孤立他的方法。其次,要讓家長了解到張某身上的一些優點,如他畫畫得很好。最后,可以要求家長加強對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孩子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2)堅持正面教育,慎用懲罰手段。由于幼兒表達情感的能力有限,他們為了發泄心中的不快就采取了攻擊與侵犯的方式。對張某的攻擊性行為我們不能輕易武斷地制止以及不予理睬,而是要認真仔細地分析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攻擊性行為,對癥下藥。細心觀察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張某容易受誘惑,自我約束力不是太強。就想到了用移情訓練法來試著改變,比如在角色游戲中,我請張某扮演“小羊”之類的弱勢群體,讓文弱的幼兒扮演“大灰狼”之類的強勢角色,這樣通過角色互換,讓張某體驗到被攻擊的痛苦和無助,這樣從情感方面幫助張某減少攻擊性行為。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張某的攻擊性行為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他已經知道應該怎樣和同伴交往,還會經常主動地告訴我“錢老師,今天王某還跟我一起捏橡皮泥呢,我們捏了蛋糕、蝸牛、餅干……”我感到非常開心,于是就對他的進步豎了一個大拇指,還獎勵了一個五角星給他。這一切說明張某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而老師對他的鼓勵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孩子,而張某也在為自己成為一個好孩子而努力。
(3)經常溝通,避免家長的不良情緒和言行。家長的情緒、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和張某的家長也進行了聯系溝通,希望家長可以以身作則。并告訴家長不良的情緒和言行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如果家長常常以打罵脅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會導致張某的攻擊性行為,希望他們能在空閑的時間多看看育兒知識展覽,閱讀有關育兒方面的書籍,對教育孩子有個全新的認識。我還與家長達成共識:耐心地溝通和逐步地引導是改變張某攻擊性行為的基礎。因為溝通是正確的橋梁,通過溝通我們能認識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對癥下藥進行引導。
此外,還可以建議家長告訴張某怎樣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并鼓勵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攻擊性行為來代表自己的語言表達。在摸清孩子情感狀況的基礎上,多開展一些游戲,多與孩子進行交談。特別是張某媽媽還生了個小妹妹,可以讓這個哥哥參與一起照顧妹妹,讓張某懂得保護幼小,幫助他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一步一步地引導他能正確地和同伴交往。
(4)讓孩子遠離攻擊性強的大眾傳媒。對于攻擊性強的孩子,要盡量讓孩子遠離那些攻擊性強的大眾傳媒,特別是某些動畫片,可能會使孩子學會一些攻擊性行為。希望張某家長在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把關人,深刻認識到這些不良因素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性。要讓張某減少接觸暴力動畫片的機會,還有一些帶有暴力性行為的書籍,哪怕是一些正義的攻擊,也要讓孩子少接觸,因為孩子的是非觀還不是很強。還有在我們幼兒園可以多與幼兒一起觀看有意義的動畫片,比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劇中人物大頭兒子的堅強、愛心、助人為樂等正能量,以及一家人的相親相愛。
綜上所述,攻擊性行為是我們在孩子身上常常能見到的一種行為,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環境的、文化教育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幼兒時期是實行心理衛生的黃金時期,如果這一階段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么將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們要全面認識并且積極引導,對存在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我們應更多地關注、關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集體對他們的愛。尤其是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培養他們助人為樂和尊老愛幼的良好品格。切勿采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才能鏟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土壤,使他們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江蘇省昆山市周巷幼兒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