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福”?
大家都是看重“福”的。
人們常說:這人有福,那人有福。那么,到底什么是“福”呢?
《尚書·洪范》中是這樣解釋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我記得小時候看過這樣一副老對聯:“一元二氣三陽泰,四時五福六和春。”這里的“五福”,其出處就是《尚書》里的這段話。這里,“壽”,是長壽,古人把壽視為五福之首,作為福的前提條件;“富”,指富裕、豐足,可視為福的物質基礎;“康寧”,指安寧祥和,身體健康;“攸好德”,指為人善良,德行高尚;“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安享天年,得以善終。
其實,對于“福”,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釋。清代文學家張潮認為:“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注:‘多聞、直、諒’,孔子所謂‘三種益友’)謂之福”。張潮的“五福”就帶有書卷氣了,明顯屬于讀書人的修身之道,對于普通老百姓,就有望其塵而莫及之嫌了。
相比之下,毛澤東的岳父楊昌濟先生對“福”的詮釋,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了。他在《達化齋日記》里是這樣表述的:“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風雪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陰雨苦,晴明便是福;思量應酬苦,閑居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營謀苦,無營便是福;思量餓寒苦;飽暖便是福;思量從欲苦;循理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異鄉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獄苦,無罪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思量痼疾苦,無癖便是福;思量孤獨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福便是福。”他是把“福”和“苦”放在一塊作比較的,不苦就是福。
還有人說:“事業有成謂之福,樂于助人謂之福,無病無災謂之福,家庭和睦謂之福,不自尋煩惱謂之福,有朋友常提醒常幫助謂之福。”此類“謂之福”,博客和QQ里比比皆是,即是略有出入,也是大同小異,基本都屬于“勸人方”之列。
近讀明·陳繼儒的《小窗幽記》,他說的“福”,可謂“醒世恒言”了。你看:“若要得享福,必先會救禍。”真是一語驚四座啊!他把“福”與“禍”放在一塊來說,確能給人以警示,以訓誡。下文是:“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意思是: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先降下一些福分,使其產生驕慢之心,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先降下禍事使其產生警戒之意,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陳繼儒不愧是江南一代名士,辯證法學得滿好啊!其實,“物極必反”這一觀點中國古代就有,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什么事情都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說“福”,不能忘了與之對立的反義詞——“禍”。人啊,大凡都是“有福擔不住”的多,有了一點小小的福分——入黨、提干、當先進、提拔等等,就穩不住陣腳了,昏昏然不知所以然,哪曉得天高地厚,到頭來,一點點福分糟蹋在他自己手里,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落個大禍臨頭的下場;假若,你得到了微薄的一點福祿,能夠平心靜氣,不驕不躁,反而加倍地努力,修身養性,積德行善,即使是災禍到來,內心也不會驚恐害怕,處理事情時也能沉著機智,即使不能化險為夷,至少也可以把災禍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假若,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順利的事情,也不要大驚小怪,即便遇上天意難違、該當如此的事情,你只要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泰山壓頂不彎腰,泰然自若地笑對生活,就會氣定神閑,轉危為安,說不定還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因而得到你期盼得到的福分。所以說,“受福而不驕,受禍而不怨”,才真正算是明白人的福禍之道啊!
實際上,關于“福”的話題無須多說了,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句俗語,叫作:“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我們這里說來說去,咬文嚼字,細想想,還是來自民間鄉里的這句實實在在的話耐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