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無意識的深處,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壞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對人格發展尤為重要。
本我遵循“唯樂原則”。追求直接的、絕對的和立即的滿足,如果受阻抑,就會出現焦慮。顯然這是一種兒童的思想、行為模式,新生兒的人格結構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者,是人格意識結構的部分。它是在與環境接觸過程中通過后天的學習,由本我發展來的。自我是人格結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它的發育及功能決定著個體心理健康的水平。一方面,自我的動力來自本我,即為了滿足各種本能的沖動和欲望而行動;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順應外在的現實環境,采取社會所允許的方式指導行為,保護個體的安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自我遵循“現實原則”(realityprinciple)。在人格結構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間起著中介作用。它調節個體的行為,使之采取社會所容許的方式方法,以滿足本我的需要而維持個體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許的沖動,使兩者保持平衡。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自我”不能調節的程度,就會以病理的形式,如焦慮、恐懼等表現出來。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理性和審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層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結構部分。它是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社會規范、道德觀念等內化的結果,具有通常意義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義。它大部分屬于意識的,小部分是無意識的。它用良心和罪惡感去指導自我行為,限制本我沖動,從而對個體的動機、欲望和行為進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則”(principleofideal)。誘導自我使之符合社會規范,使個體向理想努力,達到完善的人格。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動都將引起良心的不安、內疚甚至罪惡感。弗洛伊德認為超我的形成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時協調本我、超我和現實三方面的要求。這樣,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可以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人格動力關系中得以闡明。弗洛伊德還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據的意識水平是不同的,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構成人的復雜的人格動力結構,一個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就必須維持這三種力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