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
周易蒙卦卦辭有句話叫“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這是周易在敘述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什么是“初筮”呢?“初筮”就是在周易經文中第一次出現的字或辭,以后再次出現了相同的字或辭就是“再筮”,初筮與再筮一般在經文上有顯示,以后多次出現就不再顯示,這是為了避免啰嗦、累贅。這個原則我們也叫先行后效、前車后轍,或者叫推定法、不成文法。例如乾卦的卦辭有“元”字,坤卦的卦辭與爻辭中也有“元”字,屯卦的卦辭中還有“元”字,到了蒙卦就沒有“元”字,這是否說蒙卦無“元”呢?不是的,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是三“元”皆備,只因為有前例可循,所以后面就不再重復。
假如我們把“初筮”當作觀察的第一印象,那么這里就有首因效應。例如乾卦三爻講“君子終日乾乾”,這里的“君子”就是一個初筮告,也是第一印象,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三丙至四丁合乎天道,由三至四合乎人道,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爻的行為,合乎天道與人道就是“君子”。第一印象提供了一個判別“君子”與“小人”或“寇”的標準。
“君子”一辭的第二次出現是在坤卦,坤卦辭講“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這是乾卦的顛倒,左右發生了易位,坤卦初爻按照天道與人道行動,最后還要回到甲,由此我們知道了甲是“主”,“君子”還是按照天道與人道行動。不過坤卦中的“君子”與乾卦是不同的,乾卦中的“君子”是前往時的“君子”,坤卦中的“君子”是返回時的“君子”。
“君子”一辭的第三次出現是在屯卦,屯三講“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主幾不如舍,以往吝”。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天道與人道發生了錯亂,三爻按照天道與地道是至上,按照人道是至四,究竟三爻走哪條道才是“君子”呢?原來就是人道,三丙至四甲需要八個時間單位,故曰“以往吝”,這是不可能行動的,但只要在原位堅持也是“君子”。屯三告訴我們的是,走人道的才是“君子”,即便不能行動,堅持人道也是“君子”。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人道是判別“君子”與“小人”或“寇”的標準。
經文中一共有二十處談到“君子”,是否所有的“君子”都是堅持了人道呢?也不盡然,有兩處提到“君子”的地方就是沒有走人道,一是謙初,二是解五。謙卦是個局部失衡卦,謙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由三至初,由初至五,合乎天道與地道,謙初既不能保證卦體的穩定,又不能走人道,最后選擇了“讓賢”的態度,這也是“君子”,因此爻辭說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解卦是個平衡卦,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解卦是個陷入了僵局的卦,惟有四爻至初取代初爻,才能擺脫僵局,解五壬為四爻癸所俘獲,協助四爻,共同推翻初爻,由五至四,這從人道上看是倒退,但也不失為“君子”,故爻辭講“君子惟有解,有孚于小人”。
由以上兩例可以看出,堅持人道只是“君子”的一個一般標準,而不是最高標準,最高標準是卦體的穩固與通達,謙初讓位是為了卦體的穩定,解五倒退是為了諸爻的通達。
從對“君子”的第一印象到全面認識“君子”,有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首因是重要的,因為這是認識過程的一個起點,一個標準,但把這個標準絕對化,不懂得變通、修正,也就不能得到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