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夜,洗凈一天的嘈雜。
一個人的夜讀,是一場短暫的逃離,小小“對抗”一下無所不侵的生活。次日醒來,再斗志昂揚迎接它。
推薦7本我偏愛的睡前讀物,希望你也喜歡:)
1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臺灣作家擅長講故事,《悲情城市》、《海灘的一天》等電影的金牌編劇吳念真更是被視為“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這本書是他的專欄合集,寫童年、寫朋友和回憶里的那些人,每篇都好看。他的文字有妥帖細致的柔情,情誼濃時無需用力,寥寥幾筆,就透開來,足夠細細回味。因為是編劇的關系,又多了層畫面感。
其中的一篇《只想和你親近》,寫的是父子間的情感。
直到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睡在那種用木板架高、鋪著草席,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內。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同樣地,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確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須”。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一個一個搬動、擺正以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仿佛是這個特別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
2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萬物靜默如謎》
百翻不膩的一本詩集,在睡不著的夜晚,讀她的詩總能迅速沉靜下來。辛波斯卡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演講里說,“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里,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塊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云;任何一個白日以及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
這位寫“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的詩人,擁有奇絕的靈敏,令人艷羨。
《博物館》摘選:
這里有餐盤而沒有食欲。
有結婚戒指,但愛情至少已有三百年
未獲回報。
……
王冠的壽命比頭長。
手輸給了手套。
右腳的鞋打敗了右腳。
……
《墓志銘》
這里躺著,像逗點般,一個
舊派的人。她寫過幾首詩,
大地賜予她長眠,雖然她生前
不曾加入任何文學派系。
她的墓上除了這首小詩、牛蒡
和貓頭鷹外,別無其他珍物。
路人啊,拿出你提包里的計算器,
思索一下辛波斯卡的命運。
3 王小妮《上課記1、2》
這是詩人王小妮自2005年起在大學教書時寫的隨記,集結成了上下兩本《上課記》。她在前言里寫,“他們身上很多生動的細節,沒能在發生的那一刻記下來,很快就淡掉了。”
我對他們說話,他們也對我說話,而我自己已經這么老了,這么多年始終被外來的力量摧毀著,又始終感覺自己依舊在,并沒被毀掉,靠的正是純凈氣息的不斷補充滋潤,所以,能站在他們中間真好,真是幸運。
學生們也在她筆下立體起來,從模糊的“大學生”標簽里走出,一個個復雜又鮮明。
青娥的腦子里好像不存放空洞的概念,只有細節和形象,還有一種綿綿的溫潤。
她大二的時候,有個很黑的晚上,她很低聲地說:老師,我信教了。哦,猛地感覺肅然,我正跟一個有了信仰的人并肩走在一起。
現今,想以文字為生,也許要借助很多其他東西,要閱歷要夠膽要漂亮要更多,每一樣都不想青娥背負,只要平靜安穩過一生就是最好。抽空要去她家鄉鄱陽湖看看,要選在過年的時候,看從城里回來的村人,像她描述的:穿得嶄新,滿臉光彩,從這家進再從那家出。
4 莉迪亞·戴維斯 《幾乎沒有記憶》
十分有趣的閱讀體驗,莉迪亞·戴維斯不在意小說的篇幅和結構、情節,也從不交代小說人物的背景,沒有線索,沒有對話。在她的筆下,主角甚至沒有名字,只用“她”來代替。語句輕盈流動,而就算所有一切“規矩”都是架空的,這些篇幅不一(有些僅僅幾十個字就結束)的短篇小說,依然如此情感飽滿得好看,叫人驚嘆。
比如,她的早期作品《愛》(全文)是這么寫的:
一個女人愛上了一個已經死了好幾年的人。對她來說,刷洗他的外套、擦拭他的硯臺、撫拭他的象牙梳子都還不足夠:她需要把房子建在他的墳墓上,一夜又一夜和他一起坐在那潮濕的地窖里面。
《心理治療》部分片段:
我說的每件事都讓人想笑。但在一小時的會面結束時我又告訴他當和另一個人面對面時我怎樣無法說話。總是有一堵墻在那兒。“現在在你和我中間有一堵墻嗎?”他會問。沒有,墻已經不見了。
深秋時我慢了下來并停止了說話,新一年的頭幾個月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變得更慢了,后來幾乎都不動。我的醫生聽著我上樓時空洞的腳步聲,對我說他懷疑我是否有力氣爬完全程。
5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
好奇王小波浪漫起來是什么樣的讀者,不可錯過這本可愛至極的情書集,用詞天真有趣,是個撒嬌賣萌的好手。每封信的開頭是“你好哇,李銀河”,果然在愛的人面前,每個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
我和你就好像兩個小孩子,圍著一個神秘的果醬罐,一點一點地嘗它,看看里面有多甜。
我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和你親近起來,你好像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目標,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來。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么嗎?就是從心底里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了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
還有我特別愛你。你干什么疑心呢?我永不冷漠。
王小波還對李銀河吐露了他寫詩的秘密:
“十六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從蚊帳里鉆出來,用鋼筆在月光下的一面鏡子上寫詩,寫了趁墨水不干又涂了,然后又寫,直到涂得鏡子全變藍了……那時滿肚子的少年豪氣全變成辛酸淚了。”
這本書的一大彩蛋是附上了王小波寫的第一篇小說《綠毛水怪》,可以看出他下筆的用心,語句流暢、真誠,又有詩意。譬如,他寫,“我們好像在池塘的水底,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這篇小說我很是喜歡。
6 毛姆《作家筆記》
畫家隨時隨地帶上紙筆,小本子也是作家隨身攜帶的必備物品。作家的一生,通常是兩個“自己”,一個在沉浸、體驗,另一個始終充當旁觀者,觀察、記錄。毛姆的這本筆記由一個個小段落構成,沒有上下文的聯系,都是簡短的札記。書寫類型豐富,白描旅途中遇到的人,記錄聽說的故事,對途徑城市的觀感,自己的生活、隨想,當然還有寫作心得。
世上有那么些特征明顯的人,他們是“角色”,鮮明醒目,生動別致的人物形象。而且,這些人常常樂于展示自己的特色,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實在難以把握,的確是有這么一個人,有著自己的性格,雙腳立在大地上,身上有千百種特色,可整體畫面卻是朦朧混亂的……他身上也許有什么能讓你如獲至寶,但不管他有什么,他也不知道那是珍寶,空把金釵雪里埋。
作家不需要吃掉整頭羊才能告訴你羊肉是什么味道。他只要嘗一片肉就夠了。但他必須去嘗。
生命的盡頭。就像人在黃昏時分讀書,讀啊讀,沒有察覺到光線漸暗;直到他停下來休息,才猛然發現白天已經過去,天已經很暗;再低頭看書卻什么都看不清了,書頁已不再有意義。
這本書顯露毛姆驚人的洞察力,對他創作過程感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7 周云蓬《春天責備》
早前寫過一篇周云蓬的歌《不會說話的愛情》,018. 致我們“不會說話的愛情”。今天聊的這本是他的自選隨筆,有詞,也有一路的隨想,很好看,時不時想起就會翻一翻。
“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無書可看,盲文書里就只有唐詩宋詞,我看完,過一會,閑著無事拿起來又看一遍。后來看得幾乎都能背下來……《飛鳥集》那時幾乎都被我翻爛了,提上一句我就能對下一句。”
廣泛閱讀,四處游蕩,把經歷譜寫成詞、唱成歌。他的文筆是極其老道的,驚艷到無法形容。去年在南京聽他的演唱會,燈光滅了,他撥動琴弦,唱自譜自寫的《山鬼》,“它還保留著古老的門和窗,卻已沒有炊煙和燈光。春草在它的身旁長啊長,那時我還沒離開故鄉”,字字入心,感動得險些掉淚。
《盲人影院》
我的文字,我的歌,就是我的盲人影院,是我的手和腳,她們甚至比我的身體和房屋更具體、更實在。感謝她們承載著我在人群中漫游,給我帶來面包、牛奶、愛情和酒。
我把我黑暗的日子擰啊擰,擰出窗臺上的一張專輯和一本書,為那些虛度的光明命名,還有一些流逝的、不可命名的日子和人,為她們曾默默地微笑過存在過做見證。
(題圖 來源 pixabay)
花了一天的功夫整理,也留下你們的睡前讀物,作為交換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