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在我們面前口若懸河地無所不談,并且還持有個人的不少獨特見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由衷地感嘆,他太有知識了;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一個人告訴我們,他畢業名牌大學,碩士或者是博士學歷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會在內心發出感慨,這個人真厲害學歷很高!這些現象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隨處可見,我們在頭腦里也已經固化了這么一種思維模式,總是覺得這樣的人是有知識的,同時也會在思維中自然地進入另一個邏輯——有知識的人就是有才華的人,有才華的人等于有才能(技能)(技能是指專業性解決問題的技術性能力,而才能就是指能有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初看這樣的邏輯似乎沒什么問題,但事實上我們的思維已經出現了錯誤,有知識的人可以是有才華(知識的表達能力)的人,但未必就是有才能或者技能的人,如果你把知識等同于才能和技能,那么你很可悲,因為你太容易被忽悠,卻很難識別真正的人才,因為有的人知識豐富卻無法轉化為技能,有的人知識不多,但運用知識的能力很強,而在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中,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就是既具備淵博的知識,同時又能有效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將知識轉化為有效的技能呢?
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作者沈坤,深圳雙劍破局營銷策劃機構董事長,破局營銷理論創始人,水平營銷專家!
電話:13825239378 mail:szakun@vip.sina.com
知識:尚未產生價值的客觀信息
知識的作用毋庸置疑,我們習慣上的理解也總是覺得知識越多越好,所以才有了很多人在不斷的補課和埋頭的進修,有的人甚至花了多年的時間就為了考一張大學文憑,有的人一味地想多學點東西,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最好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全才,這從現象來看是好事,畢竟作為一個社會人,能都掌握幾門學科的知識總是好的,所謂以備不時之需嘛。但是,如果我們能深入了解知識的本質之后再來看知識本身,我們就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讓我們來解剖一下知識的概念。
知識知識,就是認識世界的客觀信息,譬如,當你第一次接觸一種全新的電子裝置時,你肯定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派什么用途?直到你看到這個裝置的說明書或者有人告訴你,這種有圖文顯示屏幕,有打字鍵盤的的電子裝置叫"電腦”,那么,讓你知道這個電子裝置叫電腦的的信息就是知識,再譬如,你原來只是學中文的,并不知道工商管理是怎么一回事,直到你多完了mba,你才明白工商管理的原理,那么這個讀書的過程就是你接受這些讓你知道工商管理原理并如何運用的信息過程,也就是說你的頭腦里裝入了這些讓你懂得工商管理學原理的客觀信息,但你究竟具備不具備運用這些客觀信息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能力,是需要進一步實踐來證明的,你所掌握的這些信息再豐富也不能證明你有解決工商管理中各類難題的能力,這就是知識的局限。一句話,知識就是客觀的信息,知識本身不具有價值,只有當你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解決了一個難題,那么這個知識就有了價值,如果這個難題本身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解決之后又能給自己和社會乃至全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那么這個知識的價值就被最大化了。
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我們的教育機構和我們的父母們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是什么樣的,那個是什么樣的,物理是怎么一回事,化學又是什么原理;世界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我們的大腦也如同一部具有龐大內存的照相機,不斷地攝入我們接受的信息,然后儲存在大腦中,以備不時之需。而我們自身也把自己當成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地吸收這些知識。使得我們的大腦中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教育機構從來不會教我們的學生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技能,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學校里的老師們,幾乎都是習慣于拷貝教學課本,然后傳聲筒般,將課本上的文字通過某些解釋或實驗傳遞給我們的學生,如果某個老師教課的時候生動化一點,可能我們吸收的效果會好一點,但如果只是機械的傳聲筒老師,那么我們的學生會可憐地少吸收很多知識。這種教育體系下的學生,難怪除了那些有戰略遠見的跨國大公司會錄取一些應屆畢業生外,一般的企業大多不愿意接納剛畢業的學生,他們更愿意招聘一些有社會實踐或者行業工作經驗的熟手。因為這些剛畢業的學生,必須要經過大半年(有的周期甚至更長)的培養和訓練才能為企業分解部分工作。
經驗:一種效用有限的知識和技能
上面講到了,企業在錄用新員工的時候,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招聘“有經驗”的“人才”上,在企業的用人邏輯中,有經驗的“人才”企業投入的教育培養成本就低,產生價值效用的時間也就更快,這是一種有用的資源,而沒有“經驗”的新員工,企業要為之投入教育和培養成本,為企業創造效用價值的時間則會更長。我們不難看出,“經驗”在這里被企業看成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所以經驗有時候是一種技能,有時候卻只是一種知識,也就是尚未產生價值的客觀信息。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的經驗是可以成為技能,在什么狀態下經驗只能成為客觀的信息呢?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有兩種情況會使我們引以為豪的經驗成為一種客觀信息般的知識,一是經驗遭遇了跨行業的難題,這個時候你的經驗就派不上用途了,如同儲存在頭腦里的客觀信息,不能產生有用的價值;二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這個時候縱使你有再豐富的經驗也無濟于事。
同理,一個人的經驗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至少局限在某一個行業的領域內,譬如你有豐富的駕駛經驗,也可能有某些卓越的處理危險事件的能力,但你不會具備駕駛和操縱吊車的能力,因為你的經驗只局限在你所駕駛的汽車種類;而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是不可能把他在外科上積累的經驗轉化到律師的職業上。
綜上所述,經驗的效用,只局限在相同行業的相同技術領域。離開了這個前提,經驗就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一個有經驗的人,沒必要因此而自以為是,因為你的能力有限,當人們用另一個領域的技能與你PK時,你就成了一個廢人,所謂術有專攻就是這個意思!
技能:一種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的闡述,我相信讀者諸君已經明白什么是技能了,一句話,技能就是解決專業性問題的專業能力,譬如營銷策劃人員掌握的營銷專業技能,就比較容易轉化為一種為企業所共用的專業技能,因為這取決于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學校里教不出營銷策劃高手,企業自身也培養不出來,只有既擁有企業營銷實踐的經驗,又具備營銷策劃的專業能力,然后才能具備解決企業各種營銷難題的專業性技能。但這里要闡明的是,并非每一個具備上述兩種能力的人,就一定是解決營銷難題的高手,因為解決營銷難題的還得看你的思維能力如何?因為思維能力薄弱,就會影響你確認問題,而問題確認錯誤,解決問題的結果也就會出現偏差。
所以,專業知識只是解決問題必須具備的基礎,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得依靠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而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核心,就是界定問題的能力。
時刻在千變萬化的動態市場,導致了營銷必然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獨特職業,所以,卓越的營銷人員不光要具備扎實的營銷實踐經驗,更需要掌握一種獨特的橫向思維方法,因為既然是面向未來的職業,我們自然會遭遇各種經驗中沒有出現過的難題,這個時候,你僅憑經驗能解決這類嶄新的問題嗎?
我在2007年創立的橫向思維解題法有5個步驟,即問題確認+橫向思維+逆反交叉+問題切換+思維聚焦=最佳答案。確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問題確認錯誤,那么最終的解答也會是錯誤的!舉個例子:一個人要喝水,但沒有水,怎么辦?這個問題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要喝水,但沒有水嗎?如果我們確認的問題是這樣,那么沒有水,就必須要找水,那么確認的問題就成了“找水”,如果我們進一步延伸,那么會有如下幾種答案:1是到遠處有水的地方去運水;2是立刻打井取水……
而事實上這個問題真正的核心不是找水,而是一個人口“渴了”,那么解決口渴的問題有很多,水沒有,可以有果汁、牛奶、湯或者水果等代替物來解決,如果是這樣,那么解決問題的途徑會更多,自然也更容易了。所以說,如果一個問題的核心確認錯誤,那么最終的解答也會是錯誤的,甚至錯的離譜。
確認問題比解決問題來得更為重要,因為問題確認錯誤,那么即便你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相信也一定不是最佳的問題解法,也許因為選擇了錯誤的解法會而使企業蒙受更多的經濟損失或者延誤了有效的時機,但我們通常在找到一種自以為的解決方法時往往不在化經歷尋找更優的解法了。
什么是確認問題本質?當一個人告訴你他很需要錢的時候,“找錢"不一定是正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時,他需要錢干什么?如果是饑餓,那么只要一塊面包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找錢"了。所以問題確認有時候確實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但我們的思維習慣往往使我們過于自信,總是自以為知道了問題,對某些概念不求甚解,同時,我們習慣運用的邏輯思維,也是解決問題的很大障礙,要真正掌握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學會橫向思維,只有思維突破了,你才有能力將知識全部轉化為解決問題的高超技能。
思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有效方法
目前據我所知,我們人類常用的思維模式是邏輯思維,也就是垂直思維,垂直思維的好處是每件事的判斷和決策都帶有縝密的邏輯性,這樣的思維導致我們始終圍繞著“線”而展開,無法脫離這個思維的“線”;譬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向學員提出這樣問題:你們信不信我沈坤會穿墻而過?大部分人被我的問題問住了,隨即搖頭認為不可能,一些遲疑的人也不理解我問這個問題的原因而不知可否。
事實上我是想通過這么一個問題,激發大家的思維,但很可惜,全體學員都被自己頭腦里的邏輯思維給卡住了,因為在邏輯思維里,人是不可能穿墻而過的,所以也就沒有進一步思考的必要性。而橫向思維不同,它可以進行延伸,譬如:什么情況下沈坤老師能穿墻而過?有可能這堵墻不是磚墻或者混凝土墻,它可能是紙糊的,也可能是投影儀投射的,還有幾種可能,譬如是拍電影用的道具墻,甚至可能是一副畫成的墻……這樣一想,我們的思維得到了無限延伸的機會,而這樣的延伸,就是跳出了邏輯框框的橫向思維。
沒有經過教育的兒童和精神病患者也具備反邏輯思維的能力,但兒童的思維是散狀的,無法人為控制;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維是跳躍性的,而且他跳躍的點與點之間是不相關聯的;少數科學發明家、藝術家和詩人的思維才具有一種橫向思維,但在商業競爭中,我們太缺乏可以自我控制的橫向思維能力,因為如果人類掌握了橫向思維的能力,那么它的能量將比核能還要核能!
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學歷不重要,甚至知識也未必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的知識其實只要具備初中和高中基礎就可以了,大學本科和碩士完全可以不讀,除非你有決定終身從事某一專業工作而必須具備專業理論基礎。關鍵是你能否掌握一種獨特的思維方法,把頭腦里掌握的有限的基礎知識進行放大,最大化地去運用你已經掌握的知識。也就是說,只有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你人生中遭遇的(生活的和事業的)各種難題時,知識才發揮出它的真正價值,而如何運用知識解決難題則取決于你的思維模式,如果你的思維模式是僵化的邏輯思維,那么讀再多書也只會加重你頭腦的負擔成為書呆子。
我在汕頭的一場企業家培訓會上認識了一個集團公司的老板,他當時已經6 0歲了,從來沒有上過一天的學,創立公司的初期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就是這么一個老板在跟我談論當今世界工商管理問題時,卻不時地噴出各種連我都感陌生的新鮮詞匯如藍海戰略的境
地分析、執行力的戰略核心以及企業老板的決策難題等,跟他對話你一點也感覺不到自己面對的竟然是一個從未上過學的人。后來我才知道,這個老板的思維能力非常強大,他明知自己無法完成書本的閱讀,按照常規的邏輯思維,自己想懂得很多管理學知識,首先必須要學會識字學會閱讀,他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毅力來達到這一目標呢?后來這個老板靈機一動,干脆出高新聘請了3個本地出生的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生,他們有的在大學里教書,有的在企業里謀職,老板就要求他們每個月看兩本最新的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論書籍,然后用當地的潮汕話告訴他,這本書講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如何實踐運用書本里的知識等等。這個老板僅僅采用這樣一種辦法,就以每個月六到七本專業書籍的閱讀速度,幾年之內就成為一個頭腦里裝滿了國內外先進管理理論的智慧老板。他就是運用橫向思維解決了自己的求知難題。
橫向思維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有效方法,只有掌握了這么一種運用橫向思維解題的方法,我們才有可能將一切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讓我們的思維模式,從邏輯思維里跳將出來,進入到橫向思維的模式中,然后運用你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橫亙在你面前的各種難題,那么你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哪怕你小學都沒畢業甚至沒上過一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