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軍事將領、豪放詞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祖父辛贊,因家族人口眾多,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后又在金的統治下擔任官職,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郁早逝,因此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身為漢人的辛棄疾在祖父的教導下,知道自己應是宋王朝子民,希望有機會可以“投袂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祖父也很鼓勵他學武知禮,因此,在思想上辛棄疾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桎梏與約束。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俠士的忠義之氣。他曾說:“我要用詞罵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為一統江南,親率大軍南下攻宋。當時,中原地區各路義軍紛紛舉旗抗金,年僅二十二歲的辛棄疾,早已不滿金人統治,為雪國恥,收復失地,率眾起義,組織了有兩千多人的隊伍。后轉戰各地,投奔了在山東實力最強的起義軍領袖耿京,并深得耿的信任和器重。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金世宗完顏雍即位,為了鞏固統治,消滅各路義軍,他采取了勸降誘降、分化瓦解和調集兵力、嚴酷鎮壓相結合的政策。一時間,本就松散無序的農民義軍倍受打擊,耿京的部隊更是首當其沖,損失最為慘重。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建議耿京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系,歸屬領導,配合作戰。耿京也知孤掌難鳴,勢單力薄,即派辛棄疾等十一個人前往南宋朝廷商議歸復之事。宋高宗很是重視,先是許以官職博得人心軍力,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
辛棄疾等人一方面覺得起義軍算是找到了歸屬,自己也可以在王朝下一展抱負,然而在回去的路上,剛走到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就聽說耿京的部下張安國和邵進等人投降了金,在金朝的收買下,殺死了耿京,使得起義軍潰散瓦解。辛棄疾是又羞又惱,辛苦拼來的大好局面就這樣不復存在了。探明得知,張安國被任命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知州,他立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挑選五十名精銳人馬直奔濟州,捉拿張安國。當時,正值夜里,張安國在中帳中喝酒。辛棄疾直奔中軍大帳,左右沖殺,一時間五萬人的大營竟無力阻攔,張安國還沒緩過神來就被活捉。辛棄疾高聲叫喊:大宋十萬人馬即將開到,快快投降。更兼軍中不少將士是耿京的舊部下,認識辛棄疾,知道他去南宋朝廷搬救兵去了,聽辛棄疾這么一說,有的人慌亂逃離,有的人正盼著跟著他南下,因此,辛棄疾不僅全身而退,還收納了近萬人的部隊。
辛棄疾的英勇壯舉震驚朝野,宋高宗也是連聲贊嘆,廣大淪陷區更是歡飲鼓舞備受鼓勵。此后,辛棄疾便留在了南方,憧憬著金戈鐵馬、光復河山的千秋大業。高宗皇帝過世后,即位的宋孝宗一度表現出重整軍備,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和愿望。辛棄疾在這一時期,熱情洋溢地寫了很多關于抗金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然而,抗金大勢已去,辛棄疾的建議雖然被廣為傳誦,卻難以實現。對于已經漸漸冷淡戰爭,享受偏安和平的官員來說,他們喜愛稼軒先生的才華,敬佩他的英勇,卻無法追隨他的腳步。因此,辛棄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等職務,雖然他干得很出色,卻難以壓抑內心的痛苦與悲傷。
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從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起,辛棄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職,后來又當過江西、湖南的安撫使,雖然也算委以重任,可卻與他的理想抱負相距甚遠。主和派把持朝政,地方官員又有多大的力量影響方向性的決策,報國殺敵的志向越來越遙不可及。他只能在職權范圍內整頓軍務,創辦以備北伐的“飛虎軍”,以期風向再變。這樣的舉動必然招致主和派的反感和敵視,果然,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淳熙八年到開禧三年(公元1181年~1207年),他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除了有兩年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基本都在鄉閑居。最高官職也只做到了從四品龍圖閣待制。他在《論盜賊札子》中說:“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可見,辛棄疾對自己的處境是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的,所以早就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陳亮到上饒拜訪辛棄疾,年近五十的辛棄疾閑居家中,得友人來訪,心中無限感慨。在別后的往來唱和詩詞中,辛棄疾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一句“可憐白發生”,道出了心中多少惆悵與無奈。宋光宗紹熙年間,耳順之年的老人再次被起用,先后擔任過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可不久就又被罷官。公元1203年,在紹興期間,他特地去拜會了年近八十的陸游,兩位白發老人,相見甚歡,也算是一件樂事。年底,宋寧宗召辛棄疾去臨安,臨行前,辛棄疾向陸游告別。陸游寫下了“稼軒落筆凌鮑謝”,“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來稱贊他的非凡的才能(《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給予這位“白發生”的后輩極高的評價。
可是歷史就是這般無情,有才能的人也顯得渺小且無助,前有岳飛“莫須有”被殺,后來者又能有多大的作為呢。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秋,剛剛擔任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兩年,就又被罷官,辛棄疾只得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宰相韓侂胄北伐失敗,朝廷又召辛棄疾等人去挽救局勢,擢升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可是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水米難進,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歷九月初十,辛棄疾憂憤滿懷,卻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